【#少兒綜合素質訓練# #詩經(jīng)《國風·邶風·式微》原文譯文賞析#】詩人遭受統(tǒng)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傾吐心中的牢騷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則易于窮盡,采用這種雖無疑而故作有疑的設問形式,使詩篇顯得宛轉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注意,啟人以思,所謂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下面是©無憂考網(wǎng)分享的詩經(jīng)《國風·邶風·式微》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國風·邶風·式微》
先秦:佚名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譯文】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泥漿中!
【賞析】
全詩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歸”起調: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詩人緊接著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意思是說,為了君主的事情,為了養(yǎng)活他們的貴體,才不得不終年累月、晝夜不輟地在露水和泥漿中奔波勞作。然而,《式微》詩上下二章只變換了兩處文字,但就在這巧妙的變換中,體現(xiàn)出了作者用詞的獨具匠心。
其一,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章只變換“故”“躬”兩字,卻使詩歌語義飽滿、押韻和諧!拔⒕省保祆洹对娂瘋鳌丰尀椋骸拔胰舴且跃省;“微君之躬”,“躬”是“躳”的異體,《爾雅·釋言》:“躬,身也。”躬、身二字互訓,故“躬”即自身也,也即“君”!拔⒕奔础拔胰魺o君”。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下章言“我若無君”。上下章表達相同的意思卻運用不同的字眼,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其二,一章“胡為乎中露”和二章“胡為乎泥中”!奥丁睘椤奥贰钡募俳枳!稜栄拧め屆罚骸奥罚兑。言人所踐蹈而露見也!狈接駶櫋对娊(jīng)原始》:“‘泥中’猶言泥涂也。”按:“中露”也即今俗語所謂心里沉沉的,像被什么東西堵得慌;“泥中”猶今所謂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中露”、“泥中”是虛寫而非實寫,上下章可互相補充理解。
同時,作者字數(shù)的變換中,始終不忘記押韻的和諧。一章“故”、“露”為陰聲“魚”韻和入聲“鐸”韻同用;二章“躬”、“中”押陰聲“侵”部韻。此兩句在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時,又能押韻和諧字數(shù)整齊,有一箭雙雕之功效。短短二章,寥寥幾句,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tǒng)治者的滿腔憤懣,給讀者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由是,重章?lián)Q字,押韻和諧。體現(xiàn)了一唱三嘆、余味無窮的特色。體現(xiàn)了《詩經(jīng)》精巧凝練的語言,兼有長短的句式,節(jié)奏感強!妒轿ⅰ吩姸潭32個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種變化,工整與靈活相整合,參差錯落,能極力地表達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選擇又是隨著詩的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而靈活變化的,增強了詩的節(jié)奏感?傊妒轿ⅰ愤\用語言的藝術,非但韻律和諧優(yōu)美,而且用詞精巧。
在藝術上,這首詩以設問強化語言效果。從全詩看,“式微,式微,胡不歸”,并不是有疑而問,而是胸中早有定見的故意設問。詩人遭受統(tǒng)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傾吐心中的牢騷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則易于窮盡,采用這種雖無疑而故作有疑的設問形式,使詩篇顯得宛轉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注意,啟人以思,所謂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為這些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詩“境界具于詞語之外,愈反復看去,愈覺其含義無窮!
擴展閱讀:詩經(jīng)內(nèi)容簡介
《詩經(jīng)》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chuàng)業(yè)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詩經(jīng)》現(xiàn)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jīng)》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xiàn)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洞笱拧返淖髡呤琴F族文人,但對現(xiàn)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堆拧、《頌》中的詩歌對于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nèi)),《風》的數(shù)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shù),常說“詩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