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活動實錄:
這期我們的主題是“動物大世界”。今天是周一,美工區(qū)的邵伯文正在專心致志制作小斑馬。不一會兒他興奮地拿者做好的斑馬自豪的對同桌的伙伴說:“瞧我做的斑馬神氣嗎?”“滿神氣的!甭犕檫@么一說邵伯問覺得挺自豪的,連忙把斑馬放到了展覽區(qū)里。展覽區(qū)的斑馬又多了一制只?捎袔字欢际桥恐,就連邵伯文剛才做的那匹斑馬,只要他的手一離開就倒下來。這樣試了好幾次還是不行!袄罾蠋,我的小斑馬站不起來”邵伯文著急的說。這時,一旁的王天昊說“只有小斑馬站得起來,我們的大斑馬都站不起來!鄙鄄囊荒樌Щ。“那你們想一想為什么呢?為什么小的能站起來,大的站不穩(wěn)呢?”我啟發(fā)道!笆遣皇峭忍毩四?”聰明的邵伯文一下子叫了起來!澳悄銈兿胂朕k法吧?”在我的提示下,邵伯文重新制作了它的腿,把斑馬的腿加粗了。這樣“躺”著休息的小斑馬站起來了。
在活動后的講評中,邵伯文介紹了剛才制作斑馬的過程以及遇到困難后自己是怎樣解決的。接著他的話題,我對孩子們又提出了進一步的問題:除了今天邵伯文的解決方法外,我們還能想出其他的方法讓小斑馬站起來嗎?許多孩子都積極的思考了起來,有的說手工紙?zhí)浟艘嬕稽c的紙才行;也有的認為斑馬的身體不能比較大,這樣肯定站不起來的;還有的小朋友說可將斑馬的腿用漿糊粘在桌子上也行…….
分析與反思:
大班孩子雖然運算思維已經發(fā)展,但在平時的活動中具體形象思維還是掌控其行為。孩子們從最初的無意識發(fā)現(xiàn)到有意識的模仿再到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造,整個過程都是孩子興趣集中點。而老師在其中作為一個觀察者,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僅需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相應的大環(huán)境,尊重孩子們的興趣和需要,為孩子提供一些相應的操作材料。
而在個別幼兒的探索活動中,教師要關注孩子,觀察孩子,尊重孩子的自主探索,發(fā)揮孩子學習的主動性。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教師要走在孩子的前面,組織孩子集體討論,發(fā)覺孩子的潛能并讓孩子嘗試獨立解決問題,這時候教師要有引導者的角色意識,需要教師簡單的言語提示去引導孩子的探索行為,開拓孩子的思路。
【篇二】
吸引孩子的教學活動,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上常常是有講究的,也就是說,其流程的安排不是隨意的,而是“刻意的”。
這個“刻意”往往是建立在教師對孩于學習特點充分把握基礎上的,能滿足孩子學習內需的活動。
學齡前兒童的學習與思維特點是:好游戲、好模仿、好想象、好表現(xiàn)、好交往、好挑戰(zhàn)。因此,在設計教學流程時,針對孩子的上述特點,我從以下幾點來滿足孩子各方面所需。
一、“精心”創(chuàng)設“好故事”,滿足孩子審美想象的需要。
“好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好玩的游戲,才能夠激起他們主動參與的熱情。因此,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好玩的游戲情境”一一故事,來吸引孩子們主動加入。一個好的故事意境,通常會伴隨著一個符合邏輯的游戲規(guī)則:一個有效的教學流程設計,必然會對“故事”進行精加工。只有精心設計的故事,才能為教學流程地順利開展,埋下伏筆。
二、“巧妙”編配q隋境兒歌”,滿足孩子自主調控動作節(jié)奏及交換舞伴規(guī)則的需要。
所謂的一隋境兒歌”是教師根據(jù)自己的教學需要,為進一步幫助孩子理解音樂的結構、情節(jié),以較好地感知音樂節(jié)奏,所創(chuàng)編的符合游戲情節(jié)和音樂節(jié)奏的語言提示。在富有意義的情境兒歌輔助下,孩子們能夠借助兒歌的語言提示來調控自己的動作節(jié)奏,同時,兒歌的語言指導,也對后續(xù)交換舞伴游戲,起到了提示、引導的作用。
三、“故意”設計“怪動作”,滿足孩子表演、娛樂的需要。
該活動中,教師在念兒歌“狡猾的狐貍在哪里,嗯?嗯?”時,設計了_一組動作“跑一一攤開手聳肩(即嗯、嗯處),就是一個趣點的引發(fā),傳遞給孩子的潛臺詞是:“沒找著”。而原設計中,是邊念兒歌,邊做“跑”的動作。
顯然,新的動作設計,降低了原設計中,只機械地做“找的動作”的乏味感、疲勞感,情趣性,從而滿足了孩子自發(fā)表演和娛樂的需要,所以孩子才會覺得好玩、有趣。
四、“潛心”思考的“位移方式”,滿足孩子合作交流、人際支持的需要。
在集體舞教學中,人際的互動與交流,是孩子們獲得愉悅體驗的源泉。不同的空間位移方式,常常讓孩子們驚喜自己可以和不同的伙伴進行接觸與互動。
比如:如何能讓這命“內圈追外圈”的游戲規(guī)則,既符合教師設計的故事邏輯,又能滿足孩子充分進行人際互動的愿望,都需要教師精心的策劃與縝密的思考。
所以,一些環(huán)節(jié)的考慮,都必須設計在教學流程之中,都必須與先前的游戲情境、游戲規(guī)則相匹配,只有經過這樣“潛心的思考與安排”,才能讓教學凸顯我們期望達到的游戲效果!才能讓孩子體驗到游戲的樂趣。
五、“刻意”制造的“競技挑戰(zhàn)”,滿足孩子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針對孩子的特點,我們刻意創(chuàng)設了“狐貍抓雞”的游戲情節(jié),這種刻意設計的“追逃游戲”,不僅考察孩子仔細傾聽能力,還要考察孩子快速做出“追或逃”的反應能力。滿足了孩子尋求安全、追求挑戰(zhàn)、獲取勝利等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使得他們高漲的情緒能夠不斷得以宣泄與釋放,從而獲得輕松愉悅感。
由此,我們感受到,經過“設計”的教學流程所彰顯的優(yōu)勢在于:
1、教學流程“設計”的過程,就是給孩子提供支架的過程,有助于孩子的學習需要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轉化。
2、經過“設計”的教學流程,更關注孩子學習的心理,從而更能有效地調動孩子的學習內需,讓孩子由被動感知轉化為主動參與,從而不斷激勵孩子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孩子只有在不斷地產生學習的內需的同時,才有可能主動地去探索、去恩考、去實踐,才會成為想學、樂學、會學的學習者。
因此,我們在設計教學流程時,只有關注孩子的學習需要,才有可能讓教學變得流暢,賦予生動性與吸引力!
【篇三】
“山芋粥+山芋條=山芋套餐”咋一聽到這個名字,你們認為會是什么呢?呵呵還是讓我來為你們揭開這個謎題吧!
這是我們班第一次進行“小作坊”活動,雖然孩子們的人數(shù)不多,但是他們的激情絲毫沒有減退。這一天里孩子們嘗遍了一整套“山芋套餐”,由硬到軟、由生到熟、由小到大,孩子們吃得不亦樂乎,老師也做得不亦樂乎。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山芋,卻讓孩子們品嘗了不同的味道。
一上午,我們就忙著準備下午的“山芋寶寶”美食活動,而小朋友們則幫著把山芋寶寶去皮。孩子們一個個眼睛瞪得圓圓的,就差流出口水了!準備完之后,讓每個孩子都品嘗了一小塊生的山芋。吃完之后有個孩子高聲的叫了起來“真是太好吃了!”趁著這次的機會也讓孩子們更好的認識了“山芋”,知道了它們的顏色、形狀、及味道。
到了下午,我們在孩子們沒起床之前就開始“炸山芋條”了,一邊在油炸,另一邊鍋里的山芋也煮開了,那一陣陣油煙味,就這樣飄呀!飄呀!飄到了孩子們的鼻子里,那些孩子突然笑起來說“老師,好香啊!”起床之后,每個小朋友面前都放了一碗山芋湯和一碗山芋條,小朋友們吃得可開心了,老師看的也開心。好多孩子吃完了還想再吃呢!突然有一個小朋友說:“老師,你看這個薯條,像不像肯德基里面的薯條啊!”當時聽完我就笑了。還真的很像在吃肯德基里的套餐呢!
這次的小作坊活動,孩子們都很開心。后來我終于發(fā)現(xiàn)了原來山芋粥+山芋條=山芋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