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班案例分析范例精選
案例實錄:
今天的集體活動是《木屐咯嘰嘰》,當我出示掛圖開始講故事時,晨晨睜大了亮晶晶的小眼睛認真地聽著,她一邊聽一邊看著掛圖。故事的第一、第二小節(jié)講完了,我開始提問:故事里的老公公、老婆婆用了一個什么辦法把大黑熊嚇跑了?晨晨似乎在動腦筋,但是沒有舉手,其他小朋友起來回答問題了,晨晨認真地聽他們回答問題。接著,我開始講故事的下部分了,講著講著,旁邊的小朋友摸了摸晨晨,她也忍不住和他說了句悄悄話。我用眼神暗示了一下晨晨,晨晨坐神氣了繼續(xù)聽故事。
情況分析:
1.從以上的情況來看,晨晨在集體活動時有時專心有時不夠?qū)P,其他幼兒干擾她時,她就不夠?qū)P,沒有一定的抗干擾能力。
2.從舉手回答問題的情況來看,晨晨還不夠積極主動,回答問題的次數(shù)不夠多。
教育措施:
1.利用區(qū)角活動的時間,對晨晨進行單獨的引導,讓她具有一定的抗干擾能力。
2.晨晨舉手回答問題時,老師給予積極的肯定,慢慢讓晨晨養(yǎng)成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習慣。
2.大班案例分析范例精選
情景表現(xiàn):
三個大班小朋友在大型玩具上滑滑梯,一個要從上面滑下來,其中一個非要從下面往上爬,另一個在滑梯下面拽往上爬的小朋友……遠遠看著這一狀況的我來不及制止,就見上面的小朋友在滑梯的慣性中滑了下來,腳踹在了往上爬的小伙伴的臉上,細嫩的小臉上沁出血絲來……
大班的老師恰巧過來了,看到這一情景,便大聲責罵“肇事者”:“濤濤,我就明白你調(diào)皮,看你做的好事!焙⒆訃樀貌桓艺f話。老師生氣地拉著受傷的曉雨去了保健室,幾分鐘后,老師把三人叫到一邊繼續(xù)未完成的“教育”,“你們說說,剛才是怎樣回事?”三個人都低著頭,濤濤囁嚅著把事情說了個大概,老師嘆了口氣,對濤濤說:“你看看,你都把人家踢成這樣了。他爸爸媽媽看見了多心疼啊!你想想,要是你被別的小朋友弄成這樣,你爸爸媽媽是不是很心疼?”濤濤低著頭說:“是!崩蠋熣f:“這就對了。快對曉雨說‘對不起’!睗凉g著手,不說話。老師又要求說:“快向曉雨道歉,說‘對不起’!”濤濤停頓了幾分鐘后,才不情愿地抬起頭對曉雨說:“對不起!睍杂昊卮鹫f:“沒關系!崩蠋熆吹阶约旱囊蟊粓(zhí)行了,就溫和地對濤濤說:“以后不許再發(fā)生這樣的事情了,聽見了嗎?”濤濤點點頭。“好了,去玩吧!”
問題分析:
這位教師對問題的解決是圍繞被攻擊幼兒的受傷程度進行的,使攻擊的幼兒認識到打人是錯誤的,然后讓他透過道歉來彌補過錯,取得對方的諒解。事情到此為止,沒有再深入下去。
我認為教師調(diào)解就應一步一步地引導雙方幼兒說出自己的感受,在這一過程中,當事的幼兒有沒有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對錯呢?濤濤的道歉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因為他覺得自己是無意的,而且認為是曉雨錯在先。事實上從滑梯下面往上爬本身就是危險的,老師也就應禁止過,錯誤的造成是可預見的,既然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老師就應就事論事,了解問題的實質(zhì),一分為二來處理,換言之,難道誰受傷誰就沒錯嗎?同時,老師還能夠就此事件對全班幼兒進行隨機教育,讓幼兒以此為鑒,以絕后患。
3.大班案例分析范例精選
案例實錄:
在吃完午飯后大部分小朋友在安靜的閱讀書本,這時,聽到了幾個小女孩吵架的聲音,老師便走了過去,是珂珂、雅涵、嵐嵐在爭執(zhí),老師問:“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雅涵:“珂珂背地里她叫嵐嵐不和我做朋友,但是老師說過的,大家都是好朋友的,而且我也沒做錯什么啊!崩蠋熣f:“你們此刻已經(jīng)長大了,有自己交朋友的想法,老師也想和你們做好朋友,你們自己看看怎樣解決好嗎?”這是珂珂就哭了,嵐嵐見狀也哭了。
時間到了下午,小朋友在吃午點,珂珂又和另外一個小朋友發(fā)生了矛盾,老師看見了,但是沒有過去干預,讓孩子們自己處理了事情。在離園的時候老師將珂珂這天在園的表現(xiàn)悄悄告訴了媽媽,讓她回家留意珂珂的情緒。
晚上珂珂媽媽回到家就悄悄給我打電話了,說珂珂回到家就抱著爸爸哭訴在幼兒園小朋友都不和她做朋友,她沒有朋友了。
案例分析:
經(jīng)過了和珂珂媽媽的電話溝通,將在幼兒園這幾天發(fā)生的事情都一一和媽媽說了,媽媽就回憶周末的時候的一件事情,珂珂和一個從小一齊長大的姐姐發(fā)生了矛盾,姐姐已經(jīng)上小學了,用小學的方式去處理和珂珂的感情,就教唆另外一個好朋友不和珂珂做朋友,一向到分開回家都沒有和好,當天下午回到家珂珂就哭得稀里嘩啦,一個晚上都沒有睡著,一向在很悲哀的和爸爸媽媽述說自己沒有朋友了,一來幼兒園就會接連的出現(xiàn)剛才案例中出現(xiàn)的各種糾紛,珂珂是一個懂事的小朋友,對朋友都比較重感情,情商較高,此刻是已經(jīng)滿了六歲,對于這種感情上的處理都會比較的重視,有自己的交友方式,在對于姐姐的事情對她的傷害個性大,她就模仿姐姐的方式去留住自己的好朋友,所以就去挑唆嵐嵐不和雅涵玩。
措施方法:
和珂珂媽媽聯(lián)系了以后,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后就和珂珂的媽媽一齊商量讓珂珂打開心結(jié)方法,珂珂的心結(jié)還是姐姐的感情破裂了,所以讓媽媽和姐姐的媽媽取得聯(lián)系,在聚會,讓她和姐姐能夠和好如初,這樣她才能不再為失去沒有的事情焦慮,珂珂媽媽決定讓珂珂在家休息調(diào)整兩天,在周一學校組織的春游活動在來參加,那時珂珂和媽媽一齊選購了很多零食,和小朋友一齊分享,這樣很快大家又歡聲笑語起來,珂珂和雅涵、嵐嵐擁抱在了一齊,都說大家要永遠的做好朋友。
4.大班案例分析范例精選
一、案例現(xiàn)象
楊x小朋友胖嘟嘟的,非?蓯,可是他有一些習慣很不好。
觀察一:晨間自由活動時他會帶著同伴在教室或幼兒園竄來竄去,追逐打鬧;玩積木時,他會把所有的積木都扔在地上;小朋友正聚精會神地聽講,他卻和周圍的小朋友頭碰頭講得熱火朝天,手舞足蹈。
觀察二:繪畫活動開始了,他趁老師不注意,拿著記號筆在畫紙上、桌布上亂涂亂畫,要不,就拍著桌子大聲叫“我畫不來”,當老師走近他時,他就對你笑嘻嘻的,讓你又好氣又好笑。
觀察三:他的口語表達能力較差,一緊張就小臉漲得通紅,讓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有時也會結(jié)結(jié)巴巴說不清楚,有時直接說“我不會”。
觀察四:自理能力特差,可以說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他母親對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二、案例分析:
(一)好奇心很強。這時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強,不管對什么東西都很感興趣,而且,我們這里的積木他以前根本沒玩過,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自己沒有的一些東西他們總想弄個明白,想個究竟,因此他們會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壞。事實上,孩子所表現(xiàn)出的惡作劇、小破壞有時并非真的壞行為,但卻是一種不利于他人的行為。
。ǘ┘彝キh(huán)境的影響,在家里,他是小皇帝,上面還有一個姐姐,長他6歲,他提出的條件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人人都會答應,使他養(yǎng)成了唯他獨尊的性格,以致,什么都不會,因為有人包辦了。
三、措施與效果:
不良的習慣,不是說一時就能改正的,我軟硬皆施,表揚和批評相結(jié)合,每天對他吹耳邊風,睡午覺時,摸摸他的頭,拍拍他的背,把他哄睡,孩子也會反思的,逐漸,他慢慢改掉了這些不良習慣。針對楊x畫畫時的表現(xiàn),我讓能力較強的幼兒坐在他的身邊,時常關心他,照顧他,還手把手的教他勾線,教他涂色。并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在家多為孩子添置一些繪畫工具,讓他在家里涂涂畫畫,培養(yǎng)他的興趣。
針對孩子口齒不清、說話結(jié)結(jié)巴巴這一問題,我在平時注意與孩子多交談,讓他重復其他幼兒的回答,并時常找機會讓他在集體面前講述。另外,請家長平時用普通話與孩子交談,讓孩子在家多聽故事,多接觸語言環(huán)境,在每次的外出活動中,陪伴在他身邊,引導他描述周圍的景色、人們的活動,讓他復述別人的話,漸漸地孩子的語言有了較大的進步。還有,午睡起床,讓他自己穿衣,他每次都穿的滿頭大漢,我用鼓勵的眼光看著他,向他豎起大拇指,現(xiàn)在,穿衣服對他來說,已經(jīng)很拿手了。
現(xiàn)在楊x已有了可喜的進步。早上來園時很有禮貌地向老師問好;和小朋友能友好的相處;繪畫時不但能根據(jù)老師的范畫進行勾線,還能通過想象進行添畫;有時還主動幫忙清潔教室、給小朋友講故事……
5.大班案例分析范例精選
案例描述:
上周四我們過生日,因為6、7月份的孩子一起過,人數(shù)比較多。我們在前面放了兩個桌子。唱完生日歌,分完蛋糕我們就為女孩子們梳辮子。吃到一半,小偉喊道“老師,我有鼻涕”,“那你出來拿餐巾紙吧”我對小偉說?尚]有出來,左顧右盼的看看邊上的小朋友,又喊“我怎么出來?”小偉坐在中間,左右邊都有小朋友,覺得出不來。其實只要把小椅子往后面一拉,就有空間出來了。我又對小偉說“自己想想辦法,可以出來的”。結(jié)果小偉的辦法是鉆到桌子底下,爬出來。當時我并沒有糾正他鉆桌子的毛病,只是對他點點頭,因為他想辦法了,只是這個辦法并不是合理的。
又過了一會兒,小偉又喊了“老師,我吃完了”。“好的,那你出來吧,叉子放在小臉盆里,盤子扔掉”。小偉看看手里的盤子和叉子,又喊了“我怎么出來?”哦,原來,手里的東西成了累贅,鉆不了桌子了。其實那個時候,小偉右邊沒有小朋友了,只是小椅子沒有搬走。我又對小偉說“自己想想辦法,可以出來的”,又使了個看右邊的眼色。小偉看懂了“看右邊”的意思,把手里的叉子小心翼翼的放在盤子上,用右手笨手笨腳的推開他的障礙物。放完東西,回過頭看看我,我笑瞇瞇的再次向他點點頭,并說:“小偉你真棒。”
案例分析:
小偉就像很多家庭的孩子一樣,有爸爸媽媽包辦自己的家務事。早上的衣服、鞋子、襪子等都由媽媽幫著穿。這讓他養(yǎng)成了對爸媽的依賴性,所以遇到什么事總是先喊老師或阿姨,自己不動腦筋想辦法。動手能力也就相對比別的小朋友差,使得小偉到了大班,紐扣還不怎么會結(jié)。總是以為阿姨或老師會幫忙,自己坐在小床上或地板上等著。小偉其實會做事,但是因為鍛煉的不多,做的比別人慢,做的比別人差,媽媽看到就會指責,使得他有些害怕自己做錯,做錯后又會被批評。這又增加了一項對自己不自信的頭銜。所以發(fā)生了兩次可以出來卻還要問怎么出來的事件。小偉媽媽也對我說過,“在家里,明明會做的題目,問我們好幾遍還不肯下筆,這個孩子沒用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