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
又是一個春意盎然周五,孩子們的心情也和陽光般的燦爛,就在快樂的嬉戲聲中,又來了一名新小朋友:小懿,快樂的心情也隨之緊張起來了,上午我外出上公開課,江老師帶著新來的小懿,下午我回到班上,小懿不斷的躲著我,只是依賴著江老師,為了穩(wěn)定小懿的情緒,還是江老師負責照顧,我便忙里偷閑翻閱小懿的入園資料,記住她父母的名字、工作單位等等,為的是和小懿有共同的話題交流。
第二天,江老師也外出上課,小懿見到陌生的我更加的抗拒進入小四班,在和家長協(xié)商好后我抱過哭泣的小懿,此時家長離開了,小懿哭著央求“老師,給我爸爸打電話”,我很肯定地說:“好,寶貝兒,我認識你的爸爸,他叫XXX,*媽叫XXX對吧!毙≤膊豢蘖耍艹泽@地看著我,我接著說,“他們都是我的好朋友,在家家悅上班對吧!毙≤埠椭f:“對對,就在馬路邊上的家家悅!蔽壹傺b拿起電話撥號:“喂,是小懿爸爸嗎?哦,你在上班呀,好,下班來接小懿哈!”小懿很認真的看著我,扣上電話我對小懿說:“他們下班就來接你哈,要是來晚了,我送你去家家悅。”小懿笑了,“嗯,我跟你去。”還將小椅子搬到我旁邊,小手塞到我的手里。
在一天的活動中,小懿沒有哭泣她非常信任的把小手送給了我,慢慢的小家伙喜歡上了我,喜歡上了小四班,喜歡上了小四班的小朋友。新入園的幼兒在進入陌生的環(huán)境大部分都會有入園焦慮癥,我們小班教師的工作如何重點之一便是解決這一問題,讓孩子順利的度過焦慮時期、喜歡上幼兒園,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總的來說都是以愛為基本,讓孩子在愛中伸出信任的小手。
【范文二】
記得剛進小班,一上美術(shù)課總會有一些聲音“老師,我不會畫”,如果老師不加以指導(dǎo),他們會呆呆地坐上一節(jié)課,然后面前仍舊一張白紙,有時握著小手畫幾個,他們還是不敢下筆。不會畫?是從來沒接觸過蠟筆從來沒上過幼兒園的孩子嗎?不!除了極個別膽子比較小的孩子外,尋找發(fā)出這樣聲音的,往往是那些曾經(jīng)上過一段時間幼兒園,平時畫畫還不錯,涂色涂得非常均勻,在老師心中畫畫技能達到良好以上的孩子。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其實孩子不是“不會”,而是“不敢”,分析下原因:1、“畫的像”觀念的毒害。0-3歲孩子的繪畫還處于涂鴉期,3歲之后向象征期發(fā)展,然后是圖示期,進入小學(xué)才能真正達到寫實期。但是現(xiàn)在很多家長和某些個體幼兒園的教師往往以畫得像不像來衡量幼兒的作品,對于幼兒天馬行空不按老師要求的涂鴉會被批評為亂畫,成人錯誤的價值觀導(dǎo)致幼兒思維的禁錮,過高過嚴的要求使幼兒不敢下筆。2、小肌肉發(fā)展不夠,現(xiàn)在孩子大多為獨生子女,平時動手的機會較少,因此小肌肉的發(fā)展較弱,對于油畫棒的駕馭不是很熟練,技能上的缺失也是孩子不敢的一個因素。
找到了原因,怎樣才能消除孩子的心結(jié),讓他們快樂的拿起油畫棒,隨意涂鴉呢?首先是讓孩子敢畫,我反復(fù)強調(diào)只要你畫了在紙上留下油畫棒的痕跡就是成功,都給與鼓勵和表揚,同時不批評孩子在繪畫內(nèi)容和表現(xiàn)上的差異。另外學(xué)期初的幾次教學(xué)活動我都選擇了非常簡單的內(nèi)容,而且變換內(nèi)容和形式多次畫,像畫直線,我們進行了面條、小兔吃青草、小雞的籬笆等活動,畫圓圈則有吹泡泡、給小鴨洗澡、糖葫蘆、串珠等內(nèi)容,熟悉的內(nèi)容幼兒更愿意嘗試,同時反復(fù)畫也鞏固了幼兒繪畫技能。
但是常規(guī)的美術(shù)活動還不能完全消除孩子的緊張,所以我運用趣味教學(xué)法在游戲情境中進行教學(xué),激發(fā)他們繪畫的興趣。
1、現(xiàn)實情境法:在添畫“面條”、“小雞的籬笆”、“吹泡泡”等活動,我在紙上畫好碗、小雞、吹泡泡的人等畫面,讓幼兒身臨其境地添畫。如在撕貼畫“好吃的蛋炒飯”的開始部分,我模擬幼兒所熟悉的情景圍上圍裙,放上煤氣灶和鍋碗等:“媽媽要做蛋炒飯了,你們想吃嗎?”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個幼兒,并引起了幼兒的討論,紛紛幫我出主意。這時我就可以將事先準備好的各色手工紙撕開來做成黃黃地蛋、綠綠地蔥、白白地米飯,放在鍋中炒,一碗香噴噴地蛋炒飯就做好了,激發(fā)幼兒自己做的愿望。
2、實物模仿法:在“幫媽媽繞絨線”中,我先出示毛線激發(fā)幼兒幫媽媽做事的興趣,五顏六色的毛線也對幼兒用色進行暗示,然后徒手模仿繞毛線動作體驗螺旋線從小到大的軌跡,再在紙上進行作畫,示范時還可以請個別特別不敢畫的孩子上來演示,使他們能放下“我不會”而大膽作畫。
3、故事法。以故事來引出繪畫,像添畫籬笆時,我先以故事的口吻告訴孩子,有只狐貍要來吃小雞,我們幫雞寶寶做個籬笆。然后通過照片讓幼兒觀察什么是籬笆,籬笆上的竹竿要插得密狐貍才鉆不進來。通過故事的演示幼兒繪畫的時候興趣濃厚,而且農(nóng)村孩子對籬笆有生活經(jīng)驗加上照片和之前畫直線的經(jīng)驗鋪墊,孩子都能動手繪畫。
4、游戲法。雖然小班幼兒年齡較小,但仍需要掌握一些剪、貼、畫、撕、捏等簡單的美術(shù)技能。如果教師設(shè)置一些有趣的游戲,這些技能能在邊做邊玩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的。比如要讓幼兒掌握剪的技能,讓幼兒為娃娃家剪面條,為肯德基剪薯條,為娃娃家剪長條做彩鏈,幼兒在游戲中掌握剪刀和膠水的使用。而在進行繪畫“吹泡泡”活動時,讓幼兒在室外吹泡泡,追趕泡泡,學(xué)習(xí)吹泡泡的兒歌,用瓶蓋印畫泡泡,用油畫棒畫泡泡,多領(lǐng)域的活動讓幼兒多方位的感知,在玩中畫,畫中玩,大大提高幼兒的興趣,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作*。
5、多途徑多工具繪畫。對于小班幼兒,如采用單一的油畫棒作畫,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失去興趣。所以我給予孩子作畫的材料和工具是豐富的富有變化的如:棉簽、瓶蓋、習(xí)慣、顏料、油畫棒、樹葉等。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很好玩,很有意思,這樣他們才愿意去參與。如:在“魚媽媽和魚寶寶”的活動中,孩子們運用靈巧的手指在畫好的魚身上點畫,幫助魚媽媽和魚寶寶穿上了好看的魚鱗衣服。在“鞭炮”中孩子使用棉簽來畫鞭炮,不僅幼兒興趣濃厚而且作品顏色鮮艷,畫面生動。在這樣生動有趣的繪畫活動,既填補了幼兒表達意圖和表現(xiàn)能力之間的鴻溝,又使他們在每次參與活動前,對活動產(chǎn)生了一份神奇和新鮮感。興趣有了,他們就能自信的去參與了。
教學(xué)要有法,教時無定法,貴在能得法。實踐證明,“興趣是好的老師”。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能真正地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引導(dǎo)幼兒對美術(shù)產(chǎn)生興趣,同時為他們創(chuàng)造輕松和諧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在活動中針對幼兒的個體差異,給以一定的鼓勵,多給予幼兒一些愛心和耐心,更多的是多一份責任心
【范文三】
今天戶外活動,我和小班的孩子練習(xí)雙手交替拍球。活動之前,和孩子們一起進行了熱身——自由拍球活動。然后,告訴孩子們,現(xiàn)在我們來練習(xí)雙手交替拍球,要求是——左右手交替進行,邊拍邊數(shù)數(shù),按二八拍進行,活動剛開始沒拍幾個,浩亮小朋友喊了聲:“老師我沒……”。在孩子們啪啪地拍球聲中我沒有聽清楚,走進他問:“你的球沒氣了?”他很認真地說:“不是,我沒勁了”,看上去紅彤彤的小臉蛋不像是生病。我靈機一動鼓勵他說:“勁是練出來的,你看老師和別的小朋友都有很多勁,”這時浩亮小朋友也接著一、二、三、四……的拍起來,我問:“有勁了嗎?”他神氣的張開五個手指說:“我有這些勁了!”,“奧,那么多勁了,勁是不是越練越多啊?”他高興地說:“是”。接下來的時間他一可也沒停,雙手拍得那么歡。
這件事使我感觸到,每項活動,孩子們的興趣和積極性都來自于老師的正確引導(dǎo)和鼓勵,只要調(diào)動起孩子的興趣和積極性,就有使不完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