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海外育兒的方法解讀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guī)則。意思是一定要給孩子的成長一些空間,不管是教育孩子成人,孩子教育孩子上學都不要把他們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程式化的東西孩子不一定去遵守。學習和生活都一樣,一定要給他們一些自由,逼的太緊或太有規(guī)則,只能讓他們覺得無趣,產生逆反心理。
2、鼓勵孩子多外出活動。很多孩子喜歡呆在家里不出門,寧愿玩手機,也不愿和外界接觸,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在家里得各種病。家長一定要鼓勵孩子外出鍛煉身體,這樣既能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也能保證他們心情舒暢。尤其是學習重要的階段的孩子,他們的壓力大,這時候外出走走可以舒緩壓力增強免疫力。
3、用心聆聽。沒有什么比聆聽更你能讓孩子感到被關心,父母一定要聽到孩子的聲音,看到他們的情緒,與他們溝通,特別在學習上更要去聽孩子的想法,不要總憑自己的意愿去讓他們學這學那。
4、放棄完美。如果事事都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孩子沒考好就要求他們考好,孩子考好了就要求他們考得更好。其實對于孩子的學習,一定不要太過要求完美,要看到自己孩子的水平,而不是要他們去做一些他們根本就達不到的事情。
5、鼓勵是教育孩子中為有效的方法。當孩子遇到困難猶豫不決時,父母的鼓勵能使孩子找到自信,當孩子取得優(yōu)異成績時,鼓勵能使孩子向更高的階段發(fā)展,當孩子犯了錯誤時,鼓勵能讓他認識到自己的不對,并力求改過。
6、給他們表演的舞臺。一定要給孩子一些空間,才能發(fā)掘他們的天賦。在人生這場戲上,你不能規(guī)定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扮演什么樣的腳色,而是要給她們自己表演的舞臺,精彩與否,都要給他們表演的機會。
2.海外育兒方法之日本人培養(yǎng)孩子毅力
從幼兒時就抓起培養(yǎng)毅力開始得愈早愈好。不妨在孩子牙牙學語時便要求盡可能發(fā)清楚每個單詞的發(fā)音,直至字正腔圓。當孩子蹣跚學步時,也應該鼓勵每次須走完規(guī)定長度的路程,即便跌跌撞撞甚至摔個大跟斗也不要心疼。
有意讓孩子吃點苦許多日本家長有意讓孩子吃點苦,如上學擠擠公交車而不坐小轎車,在烈日炎炎下趕路,或*身冬泳等等。
注意培養(yǎng)自信心自卑者往往難有毅力,這是因為自信乃毅力的“精神基礎”。這包括廢除體罰謾罵、多多夸獎、鼓勵孩子在某一領域拔尖、讓孩子擁有眾多朋友等等。
加強體育鍛煉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可增強體質,而且還可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那些需要堅持才能完成的運動項目(如慢跑、游泳、登山等)。
家長作出表率如果家長自己都缺乏毅力,那么要求孩子有毅力基本上就是一句空話。很難想象一個冬練時因怕寒冷而半途而廢的父親能帶出一個不屈不撓地練長跑的兒子。
多多鼓勵打氣對尚未見過世面的孩子來說,在接受意志力考驗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出現(xiàn)意志消沉往往在所難免。此時,來自家長、教師乃至小伙伴的鼓勵打氣至關重要。
3.海外育兒之法國教育的著重點放在幼兒的感性教育上
尊重幼兒人格
孩子犯了錯誤,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責孩子。但是在法國,大部分父母總是先問事情原因,問問孩子當時是什么樣的想法,對孩子就像對大人一樣。聽完孩子講的事情經過,父母才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就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間形成一個互相信賴的關系,接下來即使是父母指責孩子,孩子也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對剛過1周歲的孩子他們也采取對話的方式進行教育。法國家長很善于通過對話使孩子明白自己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然后主動地去做。他們從來不逼孩子做這個做那個,或者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他們明白讓孩子理解是有效的教育方法。這意味著他們把孩子當作是一個完整的人,尊重孩子的人格。
培養(yǎng)孩子的個性和獨立能力
如果家里有客人,法國的孩子都會回到自己的房間。他們清楚地知道那是自己的空間,在自己的空間里自己是自由的。他們怎么裝飾自己的房間,怎么玩兒,都是自己說了算。這是為了培養(yǎng)他們的自由和個性。法國的父母們認為,讓孩子們明白自我獨立是十分重要的,他們認為這是人性教育的基礎。家長經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過對文化藝術的親身體驗來感受生活。遇到困難的情況,他們不是無條件地為孩子排除困難,而是讓孩子們自己面對困難,想辦法自己解決,從而提高孩子的判斷能力和獨立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使孩子明確自己的想法,父母們不惜辛苦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能夠使他們看得更多聽得更多的條件,從而增加他們的感性認識。他們認為培養(yǎng)孩子的判斷力和獨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有創(chuàng)意性的感性教育
法國被稱作是熱愛藝術的國家,他們的幼兒教育都是圍繞著感性教育,教育的重點放在對孩子進行音樂美術指導上,法國所有的幼兒園都把美術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兒園全部課程的80%以上都和美術教育有關。不僅如此,在一般人的家庭里,比起其他的玩具更多的是手工制作用的材料。為了使孩子們隨手就可以畫畫,墻上貼有很多可以繪畫的紙張或者是在家里到處都是繪畫用的工具。法國的孩子們對建筑物或者是對音樂和美術的認識相比起其他國家的孩子更早熟,他們看見一幅畫,就能談到其配色、素材、明暗、構圖等等,能夠說出對畫的感想。
法國的幼兒園很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意性,他們重視培養(yǎng)孩子把感覺到的和看到過的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所以,他們更重視參觀和旅行之后的活動。這樣的原則在文學教育方面也是一樣的,他們讓孩子把所讀到的畫出來。在地理、音樂等其他的科目中,也盡可能地使孩子們通過聯(lián)想找到感覺,創(chuàng)造出只是自己獨有的個性,培養(yǎng)了孩子們對藝術的熱愛。這就是他們進行的感性教育。在這其中父母的作用是,比孩子先走一步,在前面拉一把,再站在孩子的后面推一把。
4.美國育兒的方法
有好奇心、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自己的潛力,在各方面都得到發(fā)展。
能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有獨立精神和探索精神。
能對成人的各種要求做出反應,有信任感、責任感、自尊心。
能夠表達自己的需要,學會與人分享和合作,友好地與同伴交往。
不斷提高肢體動作的準確性、手眼動作的協(xié)調性。
通過游戲豐富知識、經驗,并對知識經驗進行總結、分類。
通過培養(yǎng)藝術技能和認知技能,發(fā)展他們的社會性和情感。
培養(yǎng)學習技能,如讀、寫、算,但不強迫他們學習,使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接受能力進行學習。
為了培養(yǎng)寶寶的獨立精神和探索精神,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美國幼教工作者將幼兒園布置成不同的活動區(qū)域,比如電腦區(qū)、圖書區(qū)、泥塑區(qū)、植物區(qū)、動物區(qū)、積木區(qū)、玩沙區(qū)、玩水區(qū)、烹調區(qū)等,讓寶寶自己選擇活動區(qū)域,自己取、放玩具和物品,活動結束后自己收拾場所。
培養(yǎng)寶寶對環(huán)境的信任感,他們將玩具、物品等分類擺放,顯示清晰,寶寶不會因為找不到東西而覺得陌生、茫然或不安。
為了讓寶寶學會友好相處,準備的玩具、物品很充沛,有需要的寶寶都能得到,無須爭搶。同時,不同的區(qū)域使得每個寶寶都能自由地與幾個伙伴在一起活動、交流,增加他們與人交往的經驗。如果寶寶之間發(fā)生爭執(zhí),老師就引導他們互相說出自己的想法,讓他們學會溝通。
為了讓寶寶覺得自己受到重視,他們將寶寶做的各種功課:圖畫、剪紙等,貼在寶寶平視就能看到的地方。
5.英國育兒的方法
培養(yǎng)語言能力、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
發(fā)展聆聽、觀察、討論、實驗的能力。
注重對興趣和個性的培養(yǎng),注重對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注重思維與想象,在開放式的環(huán)境中充分展示自己。
培養(yǎng)愛的理念,鑄造自信的人格,鍛煉社交技能。
上課時,老師很少用講課的方法傳授知識,而是以小組和個別輔導為主,寶寶可以自由選擇做點心、玩電腦、學畫畫或者玩各種游戲,通過自己的操作和探索得到知識,培養(yǎng)技能。
所有的教學方法都充分體現(xiàn)了兒童“主體性”的觀念,符合寶寶的心理特點。比如,在讀故事書的時候,讓寶寶裝扮角色來演繹故事、理解情節(jié)、體驗人物感情;在解釋“浮”和“沉”意義的時候,讓寶寶在水盆里擺放塑料片、鐵片、紙片進行觀察;用娛樂性軟件,讓寶寶在電腦上通過游戲認識形狀、數量,學習下棋、走迷宮等……充分滿足了寶寶的好奇心,讓他們體驗到探索的樂趣。
在活動中,老師從不強調答案的性,對寶寶提出的各種解釋,只要有合理因素,或者有想象力,都給予很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