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于海外育兒的方法
1、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注重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童年時期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從小就鼓勵孩子學會自己做主,只要他不怕傷害到自己,任何事情都可以做,這樣教育下的孩子在將來遇到事情時會很有主見,而不是像我們的孩子任何事情都由父母包辦,沒有一點自主性。
2、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鍛煉他們單獨睡覺,他們認為這樣不僅可以增進父母間的感情,也可以讓孩子從小就有獨立的意識,反觀我們的孩子都六七歲了還在和大人一起睡,要不就是父母各種不放心,要不就是怕孩子和自己不親了等等,總之理由千奇百怪,要明白,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你的。
3、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勇氣,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帶他參加各種冒險的活動,或沖浪,或登山攀巖等,以此來鍛煉孩子的意志力與堅韌性,讓孩子明白在遇到困難時應該有怎樣精神態(tài)度,而對于我們的孩子來說,父母總是各種擔心,害怕孩子受傷,害怕孩子出事,要明白,孩子總有一天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若把他寵成溫室里的花朵,他怎能面對外面的風雨?
4、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注重孩子的自然教育,即讓孩子從小接觸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花草動物,親眼看見花朵的開放,親身接觸枝頭的小鳥,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感官來認識這個世界,開拓孩子的眼界,豐富孩子的內心,開發(fā)孩子的智力,反觀我們的孩子,生活被一摞摞的試卷書本填滿,沒有絲毫的業(yè)余生活,時間長了,孩子成了讀書的機器,整日只知道成績。
5、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力量培養(yǎng),在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父母便很少抱她,讓他自己在地上活動,以此來鍛煉孩子肌肉的靈活性,平衡性與協(xié)調性,稍大一點的孩子則參加各種戶外活動,或打棒球,或踢足球,總之就是讓孩子動起來,反觀我們的孩子,要不父母擔心弄臟衣服,要不就是整日沉迷于各類電子產品,絲毫不進行運動。
6、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注重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當父母回答孩子的問題時,總是直視孩子的眼睛,用認真且平等的口氣與孩子進行交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也在不知不覺間讓孩子學會了尊重他人,反觀我們的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回答孩子問題時要不就是敷衍了事,要不就是拒絕回答,更有甚者會偷翻孩子日記等,讓孩子絲毫不受尊重。
7、后說一句,即便我們沒有條件送孩子去國外讀書,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不過分寵溺孩子,不過分擔心孩子,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與自主,那樣對他將來是有好處的。
2.國外如何教育孩子“吃苦”
社會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而更多的則是意志和毅力的較量,沒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的。各國家長普遍重視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因為孩子將來面臨的是市場經濟社會,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競爭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必須具備這種能力和精神。
美國
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為培養(yǎng)學生獨立生存的適應社會能力,特別規(guī)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yè)。
條件似乎苛刻,但卻使學生們獲益非淺。家長對這項活動全力支持,沒有一位“拖后腿”、”走門”、“搞小動作”的。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美國青少年從小的時候開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歲以后就會給鄰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報賺些零用錢,女孩子則做小保姆去賺錢。14歲的詹妮每周禮拜六要去餐館打工,母親告訴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幫媽媽干活,照樣可領取工資。但詹妮覺得在家賺自己母親的錢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賺錢來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瑞士
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對十六、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yè)就送到一家有教養(yǎng)的人家去當一年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面鍛煉了勞動能力,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qū),也有講 法語的地區(qū),所以這個語言地區(qū)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地區(qū)當傭人。
德國
家長從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還規(guī)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里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日本
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余時間,都要去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在養(yǎng)老院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來掙自己的學費。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別人問為什么,父母說:“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加拿大
為了培養(yǎng)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的本領,人們從很早就開始訓練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個記者家中,兩個上小學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結各家各戶送報紙?粗⒆优d致勃勃地分發(fā)報紙,那位當記者的父親感到很自豪:“分這么多報紙不容易,很早就起床,無論刮風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們從來都沒有耽誤。
3.家庭教育有哪些方法
1、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行為都會引起孩子的模仿,所以這里家長必須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
2、適當的批評。在評判的時候要保持自身的冷靜?梢韵缺頁P其好的地方,批評差的地方;蛘呦冗M行自我批評再評判孩子,畢竟也有子不教父之過的錯誤。
3、表揚獎勵都是對孩子的一種肯定,也是教育中一種很好的激勵手段。在孩子表現的好的時候可以給與口頭的表演或者動作的親昵,但是要對事情本身進行表揚。可以通過書籍的獎勵,或者興趣愛好的獎勵為正確引導。
4、個家庭要良好的發(fā)展,就需要一個好的氛圍,同意的好的氛圍也有利于教育。家長可以與孩子進行活動,比如郊游,逛街,進行興趣活動。這樣家長就可以在活動過程匯總加深與孩子的關系,也能發(fā)現孩子的需求。
5、交談。交談是家長與孩子之間常用的一種教育方式,但是一定要切記交談的場合與方式。
4.海外育兒知識之培養(yǎng)孩子用餐好的方法
1.美國
美國父母認為,堅持與孩子共同進餐不僅可以增進大人小孩的食欲,還可以有機會向孩子推薦一些他從未嘗試過的新食品。
對于偏食的孩子,美國父母也有他們自己的辦法:不給挑剔食物的孩子另做飯菜,如果他這頓飯不吃,在下頓飯之前,就堅決不給他吃任何吃的東西;父母也不當著孩子的面,對自己所不喜歡的菜肴說三道四。
2.英國
在英國,父母們認為自己餐桌上的習慣將是影響孩子飲食習慣的重要因素,他們會有意識地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并同時把這些習慣傳遞給孩子。
3.日本
日本父母很重視全家人一起用餐這件事。他們認為餐桌上的愉悅情緒,能將父母的愛傳達給孩子。孩子也由此得到滿足感、信賴感,能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