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班幼兒個案分析甄選集
日常表現(xiàn):江億是個較內(nèi)向的孩子,能自己吃飯,試著自己穿脫衣服。但是學習習慣比較差,上課的時候注意力很不集中,老是做得不端正,很少跟著大家一起誦念兒歌,更別說主動舉手發(fā)言。江億的動手能力也比較差,畫畫、手工都不太動手。
培養(yǎng)目標:
激發(fā)江億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她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她在集體活動中能幾種注意參與活動。增強江億的動手能力,讓她在繪畫、語言表達等各方面獲得較好的發(fā)展。
事件描述:
至升入中班以來,大部分幼兒都經(jīng)過小班一年的學習有較大的進步,知道按照老師的指令,什么時候應該做些什么,但是在集體教育活動中,江億不是很認真,坐姿不端正,不能認真聽講,也不舉手發(fā)言。在今天的手工活動中,只要是要用到剪刀的活動他幾乎是不動的。所以每次的手工作品都不能完成,今天大家都在自己動手開始剪著,但是當我走到他面前的時候他根本就沒有動,只是坐在哪里看著別人做著。于是我問他你是不是不會用剪刀,他也不吭聲,只是輕輕的點了點頭。于是我就邊教他邊告訴他要回家練習怎么用剪刀。后我?guī)椭黄鹜瓿傻淖髌罚弥瓿傻淖髌犯吲d極了!
分析與措施:
聽他爺爺講江億在家是一個乖巧的孩子,在家能專心地進行看書等學習活動,按照我們平時的觀察,這樣的孩子在幼兒園表現(xiàn)應該會更好。我仔細分析了啊,江億在幼兒園學習不認真的主要原因是性內(nèi)較內(nèi)向不太喜歡和別人交往,而且雖然知道了什么時候應該做什么,但是還不清楚具體進行什么活動的時候有什么要求。所以,我們老師和家長有必要對鐘盼進行更進一步的常規(guī)教育。但對于他的動手能力較差方面,我想這還需要家園共同多創(chuàng)設學習鍛煉的環(huán)境讓其多加練習,并多加強其自信心的話我想會更好的!
【篇二】中班幼兒個案分析甄選集
一、背景: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區(qū)域活動這一活動形式滿足了孩子們不同的發(fā)展需要,尊重了孩子們的個別差異,它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動機會,其潛在的教育價值也不斷被挖掘出來。因此,它越來越被我們老師所重視,成了孩子們在幼兒園生活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二、案例:
一天,在區(qū)域活動中,我們增加了新的材料--夾東西。根據(jù)孩子們不同的能力,我們分別提供了紙團、紅棗和玻璃球,讓孩子們用相同粗細的筷子嘗試從一個碗夾到另一個相同高度的碗中。孩子們對新的材料很感興趣,都想來玩一玩。
這一天,小林先來到了生活區(qū),他一眼就看到玻璃球還沒有人玩,于是就端出了夾玻璃球這個高層次玩了起來。在班上,小林的動手能力相對比較弱,他試了好幾次,怎么也夾不起來。我在邊上看了他約有五六分鐘,看他老是夾不起來,于是就走過去,蹲下來輕輕地對小林說:“小林,你試試夾紙團好嗎?”小林抬頭看看我,搖搖頭說:“不,我就是要玩珠子!蔽矣謩窳怂靡粫,極力轉(zhuǎn)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一直沒有效果,小林堅持要玩玻璃球。沒辦法,我只能手把手地教他夾,可是還是不行。小林的動作是對了,但手不靈活,用力的方法不對。就這樣,我們夾了好一會兒,小林忽然抬頭對我說:“楊老師,你給我一個調(diào)羹吧!調(diào)羹我會舀的!蔽衣犃,心里咯噔一下,心想:給不給他呢?如果給他調(diào)羹,就沒有按要求進行活動,材料提供的目的達不到。而且,給了小林調(diào)羹,其他的孩子也會要,這可怎么辦呢?回頭又一想:現(xiàn)在小林的興趣在玻璃珠上,因此,他不會去考慮換材料,可也與能老是讓小林坐著呀?于是我從柜子里找出了一個很小很小的調(diào)羹,交給小林。小林拿到調(diào)羹就開始勺起來。一開始是一顆一顆地勺,接著就是兩顆兩顆地勺,在勺兩顆的時候,他得意地抬頭看著我說:“楊老師,你看!”
第二天,區(qū)域活動開始了,只見小林選擇了第一個層次--夾紙團,慢慢地夾者,他的動作比較準確,夾地很專心。
三、分析與反思:
在開展區(qū)域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總會發(fā)現(xiàn),孩子們并不會按照他們自己的水平來選擇適合他們活動的材料的,他們往往只是按自己對材料感興趣的程度來選擇。那么如何引導孩子來選擇適合他們的活動材料,做到既不干預太多,又不錯失任何一個具有教育價值的機會呢?
在這個案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給他調(diào)羹對不對?
一開始,當小林選擇高一個層次時,我們都看的出來,小林并沒有想到自己會不會夾玻璃球,他只是想玩玻璃球。當我極力地想轉(zhuǎn)移他的注意力時,小林還是在盯著他的玻璃球,這時,小林的注意力、興趣點全被玻璃球吸引了。當小林夾來夾去還是不行時,他嘗試了第地自我的調(diào)整,對我提出要用調(diào)羹的要求。這時,小林經(jīng)過嘗試已經(jīng)了解到了自己還不會用筷子來夾玻璃球,這個要求自己達不到,但此時他很想玩玻璃球,怎么辦呢?于是他想到了自己會用調(diào)羹,就向我提出要用調(diào)羹的要求。這時是他自己在給自己一個臺階下。當時我的內(nèi)心是十分矛盾的,因為,我的心中的即時目標是固定的。在經(jīng)過一陣掙扎后,我終選擇了尊重他,給了小林調(diào)羹,滿足了他這時的需要。在隨后的活動中,小林進行了第二次的自我調(diào)整,他嘗試用小調(diào)羹舀兩個玻璃球。并在第二天嘗試了第一個層次的活動。到這時,我的問題解決了。
通過這個案例,我認識到了幾點:
。ㄒ唬┠繕藨S孩子的需要靈活調(diào)整。
有時,我們往往太執(zhí)著于自己的活動目標,而忽視了孩子自身的需要,順著孩子一些,也許會出現(xiàn)另一番天地。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在同化和順應的基礎上的知識、行為的重新建構(gòu)過程。小林要玩玻璃球,但按老師提供的要求他并不能達到,怎么辦呢?小林他通過自我的調(diào)整,征求老師的幫助,降低了要求,達到了自己的能力范圍。同時,他也在給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己舀的難度,這也是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在第二天,小林自然而然的選擇了適合自己能力的材料進行活動。在這個案例中,正是因為后來我尊重了小林的已有發(fā)展水平、能力和經(jīng)驗學習方式,才使小林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興趣的滿足,使他第二天又進行了第二次嘗試(第一層次),逐步得到提高。
(二)方法應靈活多樣。
在《綱要》中說“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教師要根據(jù)本《綱要》,從本地、本園的條件出發(fā),結(jié)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并靈活地執(zhí)行!碑斝×衷陂_始活動時,我首先運用了觀察的方法,看看小林是怎樣進行嘗試的,當發(fā)現(xiàn)他有困難時,我進行了指導、幫助。一開始,我從預定目標出發(fā),想轉(zhuǎn)移小林的興趣,但這個困難實在是很大,于是我用了示范的方法進行幫助,但這個效果也不大,后我支持了小林的要求,先讓他用調(diào)羹來舀,從小林原有的能力上逐步進行提高,這樣既保護了小林嘗試的積極性,又提高了小林手的靈活控制能力,這樣和樂而不為呢?
(三)介入之前,要學會積極等待。
積極等待是指對消極等待而言,它是指在活動中教師至始至終關注幼兒的活動,當幼兒出現(xiàn)困難時,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給予一定的等待時間,讓幼兒通過充分的操作、探索,盡可能自己解決問題。如果小林在我轉(zhuǎn)移他的興趣時,追隨了我,那么可能小林的困難就不存在了,他的興趣將因著的活動而告終,值得慶幸的是小林始終堅持了自己的想法,而我也尊重并支持了小林的選擇,這樣才更好地讓小林在自己操作的過程中了解了自己的困難,產(chǎn)生了矛盾沖突,從而進行了自我調(diào)整,自己來想辦法嘗試解決。
在今后的活動中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觀察、分析的能力,根據(jù)每個孩子不同的能力、特點,及時調(diào)整目標,進行支持、合作、引導,使每個孩子都得到滿足和成功。
【篇三】中班幼兒個案分析甄選集
案例背景:
還有一位小朋友他的名字叫朱穎超,平時看他也是挺活潑的像個小大人一樣會唱很多歌曲,大人小孩的都會,老師也挺喜歡他的,一天老師注意到他在做小動作,叫他站啦起來他就是不站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老師很生氣的走到他的身邊把他啦起你來,老師的話你也不聽了,你上課在干什么啊,他就是不說話閉著嘴巴任你說。等過了一會兒再說,平時你都很乖的今天怎么變的不聽話了呢,也要像以前一樣做做好好嗎?剛才的行為你覺得對嗎?你知道錯了沒有他才點頭說回答錯了。
個案分析:
從以上的事件分析,我們摸清了小孩的想法,知道如何哄小孩,小孩都喜歡聽好聽的話,他們也有自己的脾氣,你生氣時候,他們也會生氣,也會叛逆,不會順著你的意思。所以老師有的時候也需要靜下心來跟他們講。不能生氣的破口大罵,即使這樣有的小朋友或許還聽不懂,甚至被嚇壞了。我們也要跟他們好好的溝通。一般都要先說他們好多方面,哪里哪里做的很好,可是呢,有的地方他們就坐的不夠好了,現(xiàn)在啊被老師批評了。你們要被老師批評嘛?他們都會搖搖頭不要。
小孩就是小孩,他們明白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所以需要我們慢慢的教他們,使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老師說過的話會有一定的理解。現(xiàn)在的我們不能要求他們太多,畢竟是個小孩子,給他壓力了反而不大好,要的就是放松,在玩中成長,在玩中學習,在玩中進步。幼兒他們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對還不是很了解,每的錯誤都需要老師去指引他們,教導他們該怎么做,讓他們積極提問自己想要說的,想要做的。不要把心里話放在心理面,把開心與不開心和大家一起分享,大家一起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