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對。公曰:“寡人有問于子,而子無言,何也?”對曰:“以君之問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為對!惫唬骸捌浯蠛魏?”
孔子曰:“舜之為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其任授賢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靜虛①,化若四時(shí)而變物②。是以四海承風(fēng)③,暢于異類④,鳳翔麟至,鳥獸馴⑤德。無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問,是以緩對。”
【注釋】
、凫o虛:清靜無欲。
、谧兾铮菏谷f物變化。
、鄢酗L(fēng):接受教化。
、墚愵悾褐概c人不是同類的動植物。一說指少數(shù)民族。舊注:“異類,四方之夷狄也!
、蓠Z:順從。
【譯文】
魯哀公向孔子問道:“從前舜戴的是什么帽子。俊笨鬃硬换卮。魯哀公說:“我有問題問你,你卻不說話,這是為什么呢?”孔子回答說:“因?yàn)槟鷨枂栴}不先問重要的,所以我正在思考怎樣回答!濒敯Чf:“重要的問題是什么呢?”
孔子說:“舜作為君主,他的政治是愛惜生命而厭惡殺戮,他用人的原則是以有才能的人替換無才能的人。他的仁德像天地一樣廣大而又清凈無欲,他的教化像四季一樣使萬物變化。所以,四海之內(nèi)都接受了他的教化,甚至遍及動植物之類,鳳凰飛來,麒麟跑來,鳥獸都被他的仁德感化。這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yàn)樗麗巯木壒省D粏栠@些治國之道而問戴什么帽子,所以我才遲遲不做回答!
【原文】
虞、芮二國爭田而訟①,連年不決,乃相謂曰:“西伯②,仁人也,盍往質(zhì)之③!
入其境,則耕者讓畔④,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挈⑤。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虞、芮之君曰:“嘻!吾儕⑥小人也,不可以入君子之朝!彼熳韵嗯c而退,咸以所爭之田為閑田矣。
孔子曰:“以此觀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從,不教而聽,至矣哉!”
【注釋】
、儆、芮:春秋時(shí)兩個(gè)小諸侯國。虞國在今山西平陰縣,芮國在今山西芮城縣。訟:打官司。
、谖鞑杭粗芪耐。
、垲粒汉尾弧Y|(zhì):評判。
④畔:指田地的邊界。
、萏彡禾嶂e著,指負(fù)重。
、尬醿姡何业,我輩,我們這類人。
【譯文】
虞國和芮國為了爭田而打官司,打了幾年也沒結(jié)果,他們就相互說:“西伯是一位仁人,我們何不到他那里讓他給評判呢?”
他們進(jìn)入西伯的領(lǐng)地后,看到耕田的人互相謙讓田地的邊界,走路的人互相讓路。進(jìn)入城邑后,看到男女分道而行,老年人沒有提著重東西的。進(jìn)入西伯的朝廷后,士謙讓著讓他人做大夫,大夫謙讓著讓他人做卿。虞國和芮國的國君說:“唉!我們真是小人。∈遣豢梢赃M(jìn)入西伯這樣的君子之國的!庇谑牵麄兙鸵黄疬h(yuǎn)遠(yuǎn)地退讓,都把所爭的田作為閑田。
孔子說:“從這件事看來,文王的治國之道,不可再超過了。不下命令大家就聽從,不用教導(dǎo)大家就聽從,這是達(dá)到境界了!
【評析】
這也是許多小篇章的匯聚。首章是孔子和魯哀公對話,哀公不問大事,孔子說的卻是大事。講舜“好生而惡殺”,“授賢而替不肖”,有德而善任人。這是從政的根本!坝蒈嵌䥽闭率菍ξ耐鯇(shí)施教化的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