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比你想像的還寬闊
小王子這本書一直試圖告訴我們一件事:人一長大,就再也沒有能力了解孩子的世界。連帶地,我們也警覺不到孩子是用另一種方式在看世界的。
尤其在小學階段,我們急著想看到孩子在功課上的成績表現(xiàn),希望藉此確定他未來在社會上有優(yōu)勢的競爭力,并從而或者解除我們的焦慮,或者強化我們的虛榮心。
因此,一方面小學階段許多攸關孩子一生幸福的成長空間被擠壓了,另一方面我們又經常用錯誤的評量標準在決定哪個孩子(或孩子哪方面的能力)較值得栽培。
結果,攸關未來的能力被荒廢了,沒必要的繁瑣細節(jié)又過渡地被強調了;值得被栽培的小孩被父母傷害了,得寵的小孩卻又被誤導了。
如果我們不能從較寬廣的視野來重新給小學階段的學習與成長定位,我們所有的努力只是在戕害小孩;如果我們不能跳出成人世界習慣的成見,我們永遠找不到小學教育的方法。
孩子想不出自己要做什么
荒廢了小學階段孩子人格雛形的培養(yǎng),長大后或許就來不及了。因此,我們必須把眼光拉遠,從更長遠的教育觀點著眼,回過頭來看小學階段的成長與教育目標。
許多人都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學生,除了別人要他做的事之外,從來都想不出自己要做什么;除了應付功課的能力之外,好像其他的情感能力和人格內涵都嚴重地欠缺開發(fā)。
許多小孩都變成了“草莓族”:看起來鮮紅可愛,隨便捏一下就爛得汁液遍地;
而所謂的“高材生”,知識技能遠比我們當年發(fā)達,十幾歲就會自己組裝電腦,可是對人生的理解與想象,卻空洞得可怕。
我只能承認:人的價值觀在高中就已略具雛型,到了大學,他們只會根據(jù)既有的價值傾向去選擇哪些話要聽,哪些話不聽。到了大學,才要一個人開始去思考人生的問題,實在太晚了。
一個高中畢業(yè)時還沒有一點點熱情的人,我沒有能力教!一個對人生沒有任何憧憬的人,你能寄望他在大學里面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理想?
可是,假如一個小孩到了中學畢業(yè)時還不曾喜歡過任何東西,他到高中時又怎么可能培養(yǎng)出起碼的熱情,和對于人生的憧憬?
由此倒推,我不得不認定:我們必須在小孩子小學畢業(yè)以前培養(yǎng)出他對人、動物和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對自己起碼的信心。
減負是為了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在過去的教育傳統(tǒng)下,小學教育過度注重知識性的細節(jié),而且不太容許小孩有犯錯的機會。
我覺得這是一種浪費。就知識的教育而言,小學階段的任務根本不應該太吃重,只要足以應付中學的課程需要就可以:寫寫漢字,會一些簡單的計算,其它科目學會多少似乎都沒有多大的關系。
我總覺得,小學階段不需要注意過多的細節(jié),算數(shù)只要觀念對,不小心計算錯的毛病上國中后再更正就可以。偶爾寫錯別字,雖然麻煩一點,但是也沒必要要求到一字不誤的程度。
孩子所謂的“犯錯”,有時候只不過是他對事情有跟大人不同的理解而已,既不必然意味著低能,更不必然意味著“頑強”。
所以容許他一些犯錯的空間,只要不致于變成“驕縱”,他反而可以更放心地在和大人互動的過程中學得更寬廣的知識;如果完全不給他犯錯的空間,反而會讓他或者過度緊張而無所適從,甚至焦慮過度而退化,或者干脆變得被動而死板。
減輕學生功課負擔的目的,應該是為了讓他們有更多嘗試錯誤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們有機會在大人硬梆梆的規(guī)矩和期望之外,探索一些未來可能會讓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也讓他們逐漸找到面對書本和知識的健康態(tài)度。
這些對知識的態(tài)度(為自己而讀書,為了使生命更豐富、更有內在的光彩而讀書,為了“自得其樂”而讀書),以及獲得知識的方式(即使沒有人引導也敢自己去摸索),嚴重地影響著學童未來的發(fā)展。
真的是一旦錯在起跑點上,未來一生的努力將只是在擴大這個錯誤。
如果我們忽視了這些教育目標,只在乎學習成效(更悲慘的是簡化為“考試成績”),或者抱持“反正他以后遲早要被中考折磨,所以小學只要快樂就好”的態(tài)度,那我不如果不是在荒廢他們的成長階段,就是在扭曲他們。
培養(yǎng)孩子對已對人的態(tài)度更重要
不過,知識的學習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至少一樣重要,甚至于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他們對人和對自己的態(tài)度。
如果家長和老師沒有誠意,再好的課本也發(fā)揮不了什么作用;如果家長和老師真有愛心,對孩童的未來真的是功德無量。
其實,老師有沒有愛心,有沒有偏見,有沒有歧視,才是小學老師是否適任重要的指標。我回憶小學階段,記得的只是老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他們教得好不好,卻一點印象也沒有。
如果我們在乎小學階段的“人格教育”,我們必須體會到這個教育目標的艱難,如果沒有家長的充分支持與配合,根本無法達成。
譬如說,如果有家長堅持要小孩在學校就開始鍛“把別人踩在腳底下”的斗爭能力,那么不但老師無法管教這種學生,其它同班同學也將成為別人練習的箭靶。
讓孩子的人生過的更有“味”
談完知識的學習和人格的教育,對我來講,還只是小學教育的三分之二。后一個主題,但也是重要的,就是情感教育:欣賞大自然,愛惜小動物,以及藉著音樂、繪畫、舞蹈來發(fā)舒情感或情緒的能力。
興趣愈廣的人,他未來的一生愈亮麗、開敞、寬闊。書沒讀好,中學時候還來得及補救;小學畢業(yè)時沾染上無聊的嗜好,或者對任何事物都沒有興趣,要期望他以后有熱情就很困難了。
對于各種藝術的興趣或才藝的培養(yǎng),能在小學階段就開始好。兒童的音感,六歲以前必須開始訓練,否則愈大愈難培養(yǎng)。
很多人讓孩子上才藝班,卻不知道為的是什么。等到小孩子藝術方面的興趣真的超過對功課的興趣時,卻又慌亂起來,怕小孩功課不如人。
當然,要培養(yǎng)出一個人對藝術的敏感力是需要時間的,也沒有說非從小學開始不可。但是,愈早開始,總是多給小孩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