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zhì)訓(xùn)練# #《孟子》:離婁上閱讀#】孟子曰:"離婁之明①,公輸子之巧②,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③,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
……
1、尊重規(guī)矩
孟子說凡事都要依照規(guī)矩,實行仁政也是如此。不單單要有仁義的理念,還要遵循先王留下的典章制度來管理國家。
孟子此處和孔子一直把千代圣王(成湯、文王、武王)的制度當(dāng)作萬能的治國之方,此時,生產(chǎn)關(guān)系已然不同,貴族階級趨向消亡而且分封制也是朝不保夕,在此環(huán)境條件下,所謂的“先代圣王之道”到底是否有效也只是未知之?dāng)?shù)。
況且,一味地尊古,而不別出心裁,另出機杼,找出一條真正符合當(dāng)前時代的發(fā)展方式未免有些頑固,倘若真的復(fù)古,那么,后人又有何建樹可言。
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2、天下得失,仁與不仁
孟子說,夏商周三代得天下是因為仁政,失去天下是因為不仁,所以國家興亡的道理都是這樣。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3、反求諸己
孟子說,愛別人,別人卻不親近自己,那就檢討自己是否夠仁愛;管理別人,卻管不好,檢討自己是否夠明智;對別人有禮,別人不回應(yīng),那就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夠恭敬。凡是有行為不能達到預(yù)期效果的,現(xiàn)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4、作孽自侮,罪責(zé)難逃
孟子說到不仁的人不要和他討論問題,他們面臨危險而不自知,大禍臨頭還以為能得利,能把導(dǎo)致亡國敗家的事情當(dāng)做快樂來做。不仁否認人如果明白道理,怎么還能導(dǎo)致亡國敗家呢?
一個人必定是先有招致侮辱的行為,人家才來侮辱他;一個家必然是先有招致毀敗的因素,人家才來毀敗它,一個國必然也是先有招致討伐的原因,別人才來討伐它。
這就是說,自己造的罪孽,陶冶逃不掉。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5、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說,暴君桀紂失去天下,就是因為失去了民心。所以要得天下,只要得天下民心即可,得民心是有方法的,平民百姓喜歡的,就盡量給予;他們討厭的,就盡量遠離,這樣民心盡歸。
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于爾也。
6、自暴自棄,嗚呼哀哉
孟子說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談?wù);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為。說出話來破壞禮義,這便叫做自己殘害自己。自以為不能安居于仁,這便叫做自己拋棄自己,這種人真是可憐。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7、誠身有道
孟子說到,處于下級地位而不能得到上級信任的是無法治理好百姓的。想得到上級的信任,要先得到朋友的信任。怎樣得到朋友的信任呢?要誠心實意,孝敬雙親。
居下位而不獲與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
8、善惡存乎于雙目
孟子說,觀察一個人,就去觀察他的眼睛,眼睛里面掩飾不了他的內(nèi)心的*或正直。
心中正直,眼睛就清明;心中不正,眼睛就渾濁。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9、恭儉有行
孟子說,恭敬的人不會侮辱別人,節(jié)儉的人不會掠奪別人。那些侮辱、掠奪別人的諸侯們,為空別人不順從他,怎么可能做得到恭儉。
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10、救天下以道
有人問孟子,男女有別,所以不能有親手接觸的行為,對否?
孟子說,是的。但是孟子同時說道,這種禮節(jié)應(yīng)該懂得變通,比如嫂嫂掉進水里,不去救他就是禽獸的行為,可是天下如今都處在一片混亂之中,拯救天下不能靠自己,而只能靠圣人之道。
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天下溺,援之以道。
11、毀譽參半
孟子曾說過,有料想不到的贊譽,也有求全責(zé)備的非議。
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12、好為人師
孟子說,仁德毛病在于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嗯,那個,老孟你自己不也是如此嗎?大寫的尷尬!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13、無后為大不孝
孟子說過,不孝順的事情有三種,其中沒有子孫后代是最嚴重的。舜沒有稟告父母就娶妻了,就是因為擔(dān)心沒有子孫,因此君子認為他沒有稟告也同稟告過了一樣。
嗯,孟子真能詭辯啊,首先,是否有后是一個自然人的權(quán)利而非義務(wù),與道德強行掛鉤本就是扯淡。再者,舜的確沒有稟告父母,就因為他以為無后為大,所以就等同稟告過了,這都是什么腦殘邏輯。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14、禮樂之于仁義
孟子說,仁的實質(zhì)是侍奉雙親;義的實質(zhì),就是服從兄長;智的實質(zhì)理解此二者的道理;禮的實質(zhì)就是對這二者加以調(diào)節(jié)和修飾;樂的實質(zhì)在于高興地做到這二者,于是快樂就會產(chǎn)生。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
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手舞足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