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zhì)訓(xùn)練# #《孟子》:盡心下閱讀#】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后人杜撰),戰(zhàn)國時(shí)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圣公·樹宸",尊稱為"亞圣",《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共同編寫完成,倡導(dǎo)"以仁為本"。
1、春秋無義戰(zhàn)
孟子說過,春秋時(shí)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戰(zhàn)爭,那一方比這一方好點(diǎn),那是有的!罢鳌钡囊馑际巧霞売懛ハ录,同等級之間的國家是不互相征討的。
征者,上伐下也。
2、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說,完全相信《尚書》,不如沒有這本書。孟子自己對書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處罷了。仁人無敵于天下,憑周武王那樣極其仁義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暴虐的人,怎么可能會尸橫遍野,*漂櫓呢?
主觀臆測不可作為研究的依據(jù)。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3、民貴君輕
孟子說,百姓是最重要的,江山社稷次之,君主地位更次之。所以得到天下百姓的擁護(hù)就能夠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信任就能做諸侯,得到諸侯的信任就能做大夫。諸侯如果危機(jī)國家的安定,就改立諸侯。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昏昏昭昭
孟子說到,賢明的人先讓自己對事物認(rèn)識的明明白白,再去讓別人明白;如今的人是自己對事物模模糊糊,就去讓別人明白。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5、不忍不為
孟子說,人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情,把這種心思推及到他所忍心做的事上,就是任。人人都有不愿做的事,推及到他想做的事上,就是義。人如果能夠把不想害人的心思擴(kuò)展開來,那么仁就會用之不竭了;人如果能夠把不挖洞、跳墻的心思擴(kuò)展開,那么義就會用之不竭了。人如果能夠把不受人輕蔑的心思擴(kuò)展開,就能無論到哪里,行為都符合義了。
人皆有所不忍,達(dá)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dá)之于其所為,義也。
6、善言善道,自修其身。
孟子說,言語淺近而含義深遠(yuǎn),這是善言;把握住的十分簡要,而施行時(shí)效用廣大,這是善道。君子所說的,雖然是眼前近事,而道卻蘊(yùn)含在其中。君子的操守,從修養(yǎng)自身開始。常人的毛病就是對別人要求多,對自己要求少。
言近而指遠(yuǎn)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7、同流合污,德之賊也
萬章問孟子,孔子游歷陳國的時(shí)候,為何思念魯國那些狂放之人呢?
孟子回答說,孔子找不到不偏不倚合乎道義的,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為什么說那些人狂放呢?
孟子說,因?yàn)樗麄冎鞠蜻h(yuǎn)大,口氣大,可是實(shí)際行為往往與口號不符稱之為狂放之人;如果狂放的人也找不到,只能找狷介之人了,卻又次了一等。而且還說道,好好先生是最差勁的,是德行的損害者。
萬章追問,什么仁是好好先生呢?
這種人指責(zé)狂人口吐狂言,又指責(zé)狷介之人不識時(shí)務(wù),不迎合世俗。他們認(rèn)為人生在世,就要曲意迎逢別人,贏得別人的夸獎(jiǎng)。
為何說這種人是德行的損害者?
因?yàn)檫@種用人同流合污,刻意迎合世俗,只會加重不良風(fēng)氣,大家都喜歡他,卻與堯舜之道格格不入,所以如此說
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