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zhì)訓(xùn)練# #關(guān)于讀書的三句順口溜#】關(guān)于讀書的三句順口溜,我們一起來看看,歡迎閱讀!
讀書好,要讀書,讀書有用,這差不多已經(jīng)成為大家有生以來耳邊不絕的叮嚀。今天,搞全民讀書也只有中國在做。
然而,我卻一直在思考,為什么一件大家公認(rèn)為有意義的好事,還得花這么大精力來勸學(xué)呢?這讓我想起了關(guān)于讀書的三句順口溜。
早些年,我看過一本書,書名叫《十七歲不哭》,里面就有一首這樣的順口溜:
春來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蟲冬又冷;收拾書包等明年。
聽完這首順口溜,大家都會會心一笑。陶行知先生曾寫詩列舉了春天不是讀書天的11條理由。他說,春天不是讀書天:關(guān)在堂前,悶短壽緣!春天不是讀書天:掀開被簾,投奔自然。春天不是讀書天:鳥語樹尖,花笑西園。春天不是讀書天:寧夢蝴蝶,與花同眠。……春天!春天!春天!什么天?不是讀書天!
易中天先生則幽了一默,他說:春來不是讀書天。春天里*太多。春天里應(yīng)該去遠(yuǎn)足,去踏青。當(dāng)然,最應(yīng)該的還是談戀愛。所以,春天即便要讀書,也只該讀“情書”。
那么,依我說,夏天也不是讀書天?滴跄觊g有一進(jìn)士叫顧棟高,深通經(jīng)學(xué),在他掌教淮陽時,夏月里把房門關(guān)得嚴(yán)嚴(yán)實實,躲在家里讀書。因天氣實在太熱,索興將衣服盡數(shù)脫去,寸絲不掛,手執(zhí)一卷,高讀不輟。正巧有朋友前來叩訪,從門縫里看到這番“*讀”景象,不覺出聲大笑。顧進(jìn)士這才慌忙穿衣,出門迎客。這事在當(dāng)時曾被傳為笑柄?梢,盡管有好書消夏之說,但因條件所限,夏日讀書畢竟是件苦事,汗流浹背,衣衫盡濕,想來也不是什么好滋味。盛夏一到,酷暑難當(dāng),身體受熱浪的煎熬,哪有讀書的好心情。夏天里應(yīng)該去海濱,去沖浪,光著身子,迎著海風(fēng),半睡半醒。
秋天也不是讀書天。秋天來的時候,在這個讓楓葉染紅萬山的季節(jié),心里便容易滋生一種悲秋。這個季節(jié)少有姹紫嫣紅、少有花繁柳綠、更少有驕陽似火……有的,只是洗去浮華的恬淡和寧靜,自然也有悲秋的種種心緒。這樣的狀態(tài)下讀書,讀出的只有苦味。
自然,冬天更不是讀書天。冬夜苦寒,在古人雅士看來卻是把酒夜讀的好時節(jié),“紅袖添香夜讀書”,“雪夜閉門讀*”,這些讀書美事就是憑借奇趣*的。林語堂曾言:“或在風(fēng)雪之夜,靠爐圍坐,佳茗一壺,淡巴菇一盒,哲學(xué)、經(jīng)濟、詩文、史籍十?dāng)?shù)本狼藉橫陳于沙發(fā)之上,然后隨意所之,取而讀之,這才得了讀書的興味”。雪能助興,如果某晚下雪,躲在被窩,枕著悉悉窣窣的下雪聲,讀著唐詩宋詞,不言而喻,那是最浪漫不過的事。然而,在我們?nèi)崆樗扑哪戏剑卵┑娜兆犹,圍爐夜讀不能仿效;而如今的紅袖們都進(jìn)了*,香氣都徘徊在超市里;坐在按揭款買來的房子里,想想下個月的按揭款都還沒有著落,哪有心情把酒夜讀?人是雅了,心卻雅不起來。即便冬天要讀書,也讀*。
一首順口溜,道出了人人都有不樂讀書的想法。
然而,在另一個人群里,卻流傳著另外一首順口溜:
出門打工實在苦,掙錢做飯洗衣服,如果將來回家去,定叫孩子多讀書!
這首順口溜,道盡了出門打工的辛酸。于是便將希望寄予我們的孩子。但我們的孩子又能否體會到父輩的用心呢?他們會怎么認(rèn)為呢?
在我們的孩子當(dāng)中,同樣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他們說:
我本不是讀書才,爸爸媽媽逼我來?荚囶}目深入海,雞蛋鴨蛋滾滾來。
或者唱:
糖兒甜糖兒香,吃吃玩玩喜洋洋,讀書苦讀書忙,讀書有個啥用場。
讀書苦讀書累,讀書還要交學(xué)費,不如加入*,有錢有勢有地位...
仔細(xì)回味這些順口溜,笑過之余,一份沉重感便襲上心來:
讀書苦,幾乎成了前面這些順口溜的一個共同特點。當(dāng)一些*贊讀書好,讀書樂的時候,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都覺得讀書苦呢?
很多人羨慕我,說,為什么你那么喜歡讀書,樂在其中?言下之意,在他們看來,讀書真是一件苦事。
其實,讀書苦,這可能是大多數(shù)人的一個感覺。只有正視這一點,才有可能解決讀書樂的問題。
讀書為什么會覺得苦呢?第一個原因是耽誤了娛樂的時間,不想讀書。追求耳目感官之樂,是人的本能,而人一旦習(xí)慣于順從于本能的快樂,自然品嘗不到讀書的滋味,所以只覺得讀書苦。那是一種感覺形體被禁錮的苦。
第二個原因是忙碌于應(yīng)酬的事務(wù),不好讀書。有的人認(rèn)為社會是本大書,無字天書,人情世故比起書本上的東西來更實際,更有用。人一旦陷入這樣一種誤區(qū),自然感覺不到讀書的興味,只覺得讀書苦。那是一種感覺心情被羈絆的苦。
第三個原因是偏重于讀書的功利,不善讀書。有的人也認(rèn)識到讀書的好處,能獲取信息,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培養(yǎng)能力,但是,他們往往偏重于讀書的功利性,認(rèn)為讀書就應(yīng)立竿見影,立馬就要能轉(zhuǎn)化為財富。而一旦讀了書而感覺不到實際效用,自然就品味不到讀書的趣味,只覺得讀書苦。那是一種精神上無望的苦。
三句順口溜,概括的便是這三種苦。更多的人感覺到的是第三種苦。因為讀書看不到希望,得不到實惠,也就讀不出書中樂趣來。
習(xí)*說得好,讀書其實起到的便是一種“蓄電池效應(yīng)”。想一次充電,終生受用,這樣的好事是永遠(yuǎn)不會發(fā)生的。讀書起到的更是一種“沼氣池效應(yīng)”。只有源源不斷地添加肥料,人的體內(nèi)才能發(fā)生化學(xué)作用,然后才能源源不斷地釋放能量。
孔子說的好,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古代的讀書人,讀書是為了自己,為了修養(yǎng)自身,充實自己,讀書不為名利計,不為稻梁謀,F(xiàn)代的人,讀書不是為了修養(yǎng)自己,而是為了裝點門面,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文化人,混個學(xué)位,搏個聲名,撈點實惠,這種人讀書是讀給別人看的,讀書是為稻梁謀,為了就業(yè),為了升官,為了賺錢,為了面子,如此種種。這樣讀書怎么可能讀出書中三味來?
何謂書中三味?
以我的讀書經(jīng)驗來看,第一味便是苦味。中醫(yī)說,苦能補心。是人的心理成長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讀書是立志、明志的必備途徑。什么是立志?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仁,仁就到了,從邏輯上講這怎么可能?可事實恰恰就是這樣,志是一個使人緊張、站立起來的東西,做人第一位便是立志,人沒有志,便無法挺立于天地,便只能形同于動物。要知道,人的一生全部的價值、意義和境界全是被志向照亮的。讀書苦,能吃得讀書苦,便能立志,讀書的過程便是補心的過程,便是立志的途徑。讀書還是人生的一種旅程,能見識人生的各種風(fēng)景。所以讀書亦能明志。這種苦味是“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味還是苦中有興味。一個人倘若體味不到苦的滋味,他的心理成長幾乎就是零。書讀多了,逐漸能夠忍受苦味,心理就在逐漸成長,就有了超脫這種苦的*。但是這個過程更需要下苦功夫,包括苦讀、苦思。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有百折不撓的勇氣,有抗拒*的心力。這種苦味雖苦,但已然不同于剛讀書時的苦,有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興味了。超越了這種苦,就能得到樂。
第三味才是苦中有樂味。讀書苦,但是讀到這時,已經(jīng)完全不怕苦,感覺不到苦了。一種“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樂味便會時時涌上心來。這表明心志已經(jīng)煉成,古圣今賢盡在眼前,書里書外出入自如。還有哪種境界能勝過它?
從讀書苦到讀書樂,這本身就是人的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
想讀書的朋友們,接受讀書的苦吧,品味讀書的味,怕苦而苦必不去,品味而味必自來。用易中天先生的話說,春來不是讀書天,春夜里即便鬧鬼,那施施然前來造訪的,也多半是帥呆了酷斃了的男鬼或美艷了絕倫了的女鬼,怕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