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兒童科普知識大全已出爐,快陪孩子一起漲知識吧!#】科普知識是一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種種科學現(xiàn)象和理論的知識文字,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破罩R涵蓋了科學領域的各個方面,無論是物理、化學、生物各個學科,還是日常生活無不涉及到科普知識。©無憂考網(wǎng)為您精心整理了兒童科普知識大全,這個暑期陪孩子一起來漲知識吧!
【一】為什么人高矮不等?
世界上,有的人長得高一些,有的人長得矮一些,這是正,F(xiàn)象。
那么.身體長得高或矮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首先是遺傳因素造成的,這主要是指父母的身高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一般說來,爸爸、媽媽是高個子,孩子的個子也比較高;相反,爸爸、媽媽是矮個子,孩子的個子也比較矮。
還有,體育鍛煉對長個兒也有影響,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比不愛參加體育鍛煉的人長得要高一些。
另外,營養(yǎng)的好壞對身體的高矮也有影響。我們的身體需要各種營養(yǎng)物質,如果營養(yǎng)物質供應不足,身體的生長發(fā)育就會受到影響。為了給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我們吃飯的時候,一定不要挑食、偏食。有這種壞毛病的人,生長發(fā)育會受到影響。
最近,科學工作者又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他們認為人體里含鋅量的多少也是影響人的身高的重要原因。怎樣增加人體的含鋅量呢?一是平時多吃些含鋅量較高的食品,如瘦肉、雞蛋、魚、牛奶、動物的肝臟什么的。二是在醫(yī)生指導下吃點藥。這種藥已由北京第四制藥廠生產(chǎn)出來了,名字叫硫酸鋅片,個子比較矮的小朋友不妨吃點試試看。
【二】骨骼為什么非常堅硬?
骨骼是人體的“支架”,所以它的組織特別堅硬。骨骼分為骨皮質與骨髓質兩部分。真正堅硬無比的是骨皮質,而骨髓質半空心,宛如絲瓜筋絡,是制造血液的“工廠”。
骨皮質如此堅硬,究竟是由什么成分組成的呢?下面有一張成分配方:水50%、脂肪15.75%、有機物(骨膠質等)12.4%、無機物(鈣、鎂、鈉、磷等)21.85%。正是這些物質所構成的組織結構才保證了骨骼有一定的堅硬度?茖W家發(fā)現(xiàn),骨皮質里的組織結構特別精致,好像鋼筋水泥一般。骨的有機物宛如鋼筋一樣,組成網(wǎng)狀結構,有層次地緊密排列,使骨骼具有彈性與韌性。骨的無機物,特別是鈣與磷結合成的羥基磷灰石,會緊密地充填在有機物的網(wǎng)狀結構中,像鋼筋水泥中的水泥一樣,使骨骼具有了相當?shù)挠捕扰c堅固性。
以人脛骨為例,縱向拉力強度,鋼為4240千克/平方厘米:骨次之為930~1200千克/平方厘米;洋松為64.5千克/平方厘米;花崗石僅為50千克/平方厘米?v向壓力強度也是鋼,骨次之,花崗石第三,洋松最差。骨還有優(yōu)點,即密度較低,僅1.87~1.97克/立方厘米,比洋松略大,比鋼與花崗石都低,雖然質量較輕,但卻有遠勝花崗石的承受拉力與壓力的能耐。有人測定,新鮮股骨、脛骨和肱骨的抗壓強度,分別達902千克、780千克和722千克。在對其進行彎曲試驗時,可承受不斷裂的負載,股骨為393千克,脛骨為237千克,肱骨為215千克。骨骼的堅硬與韌性真是讓人驚嘆!
【三】昆蟲之間是如何說話?
昆蟲之間,特別是雌雄之間的會話,是通過氣味、鳴聲、光、色等進行的。
昆蟲依靠氣味的會話是通過觸角聞味進行的。同一種類的昆蟲,一方嗅到對方發(fā)出的“性信息素”,就能準確無誤地交尾。
這種例子很多。蟑螂成群聚集在隱蔽的地方,是靠糞中所包含的
“集合信息素”的氣味。臭大姐的幼蟲是靠氣味群居在一起,如果敵人接近,便放出濃濃的氣味,以此通知同伴有危險趕快逃散,這叫“警報信息素”。它們還能用不同濃度的氣味發(fā)出集合或逃散的不同信息。螞蟻一發(fā)現(xiàn)食物就從腹部的末端分泌出“路標信息素”,在地面布出一條有氣味的路以告訴同伴。蟬和秋鳴蟲的雄性是用叫聲來招引雌性的。雌性的浮塵子是利用腹部振動帶動稻葉和稻莖振動而與給雄性信息的。
螢火蟲雄性和雌性的會話是靠光。種類不同的雌雄螢火蟲,發(fā)光的節(jié)奏也不同。雄性的白蝴蝶,是根據(jù)翅膀的顏色來識別雌性的。
【四】五岳是座什么山?在哪里?
岳,就是高大的山。五岳,就是五座大山。這五座大山分別在中國的東、南、西、北、中五個地方,而且各有特色。東岳是山東的泰山,雄偉奇特。南岳是湖南省的衡山,傳說有一個火神住在山頂,他名叫祝融,山上都是云霧,人們看不到山頂?shù)恼婷婺俊N髟朗顷兾魇〉娜A山,非常驚險,稱為“奇險天下第一山。”北岳是山西省的恒山,有好幾百里長,據(jù)說我們的祖先舜,在4000多年前到過這里。中岳是河南省的嵩山,以少林武術出名的少林寺就在這里。古人常說:“五岳歸來不看山”,意思是說游了五岳,別的山就沒有什么好看的了。
提示:五岳是2000多年前的漢武帝封的,漢武帝是個有本領的皇帝,所以人們就沿用了他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