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親子教育百科知識內容 篇一
地球用什么東西托著?
牛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萬有引力定律,這是自然科學中的重大發(fā)現之一。
引力是物體本身固有的,宇宙間的物體都有引力,這就是引力的萬有性。由于太陽的引力,行星保持在各自的軌道上。
地球繞太陽運行,地球出用不著什么大東西來托住。太陽比地球大得多,引力也大得多,地球和太陽間的距離大約是太陽半徑的215倍,而地球的繞轉速度每秒約30千米,兩種力量平衡使它沒有越來越靠近太陽,以至于落到太陽上。
引力把月亮、地球、行星和太陽維系在一定距離的軌道上,有規(guī)律地不停運行著?梢杂靡粋簡單的試驗來說明這種關系:將一根繩子,系上一塊小石頭,在手里揮動,使小石頭在空中轉圈。結果,慣性離心力驅使它離去,緊拉著的繩子又不讓它飛去。
繞日而轉的行星和它們的衛(wèi)星,正是由于萬有引力的作用,保持力的平衡,使它們能夠沿著各自的軌道運行。
2.親子教育百科知識內容 篇二
地球是怎么形成的?
德國哲學家康德在1755年提出“星云說”。他根據當時的天文觀測資料,認為宇宙中存在著原始的分散的物質微粒,這些物質微粒產生圍繞中心的旋轉運動,并逐漸向一個平面集中,最后中心物質形成太陽,赤道平面上的物質則形成地球等行星和其他小天體。這個“星云說”后來漸漸形成了太陽系起源學說的一種流派。
地球的形成,根據星云理論,地球原星體大約比現在重500倍,直徑大約是現在的2000倍,由于重國的差異,重元素沉入物質,形成厚而重的核心,周圍是輕的物質。當太陽收縮到內部產生反應時,太陽發(fā)熱、發(fā)光、輻射出大量粒子,這些粒子掃射到地球表面時,把地球表面輕物質“趕跑”。于是地球就剩下那些密度大的,基本上都是固態(tài)的物質了。
還有一些假說,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有人認為地球是是太陽中甩出來的;有人認為是太陽一顆孿生伴星變成碎塊后,其中有一塊成為地球。這些假說,不像星云說為大家所接受。
3.親子教育百科知識內容 篇三
雅丹地貌的形成機理:
雅丹的形成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發(fā)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即湖相沉積地層;二是外力侵蝕,即荒漠中強大的定向風的吹蝕和流水的侵蝕。
干旱區(qū)的湖泊,在形成歷史中往往包括反反復復的水進水退,因而發(fā)育了上下疊加的泥巖層和沙土層。風和流水可以帶走疏松的沙土層,對堅硬的泥巖層和石膏膠結層卻作用有限。不過致密的泥巖層也并非堅不可摧,荒漠區(qū)變化劇烈的溫差產生的脹縮效應將導致泥巖層最終發(fā)生崩裂,暴露出來的沙土層被風和流水帶走,演變?yōu)榘疾蹱?依然有泥巖層覆蓋的部分相對穩(wěn)固,形成或大或小的長條形土墩,雅丹地貌的形態(tài)逐漸凸現出來。
形成雅丹的外力因素,一般認為是強大的盛行風在起主導作用,但這并不是單一的主導因素。比如在阿奇克谷地東段的三隴沙雅丹,其走向是南偏東,與盛行的西北風向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這就說明在這一片雅丹中,洪水起了主導作用;另外有的雅丹,是風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龍城雅丹。
4.親子教育百科知識內容 篇四
“雅丹”的來歷與分布:
在中國內陸荒漠里,有一種奇特的地理景觀,它是一列列斷斷續(xù)續(xù)延伸的長條形土墩與凹地溝槽間隔分布的地貌組合,被稱為雅丹地貌。上世紀初中外學者進行羅布泊聯合考察時,在羅布泊西北部的古樓蘭附近,發(fā)現這種奇特的地貌,并根據維族人對此的稱呼來命名,再譯回中文就成了“雅丹”。
雅丹在世界上許多的干旱區(qū)都可以找到,在中國也并不僅限于新疆。從青海的魚卡向西通往南疆的公路沿途非;臎,在南八仙到一里平公路道班之間都可以看到“雅丹”,是西北內陸的一片“雅丹”分布區(qū);但新疆的雅丹地形分布最多,除了羅布泊和古樓蘭一帶的雅丹外,克拉瑪依的“魔鬼城”、奇臺的“風城”等也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5.親子教育百科知識內容 篇五
云有哪些類型?
云按照高度分類通常可分為四大類型;即高云、中云、低云和直展云,高云的云層高度在六千米以上,通常又分為卷云、卷層云、卷積云;中云云底高度在二千五百米至六千米之間,一般分為高層云和高積云;低云云底高度低于二千五百米,又分為層積云、層云和雨層云;直展云云底高度低于二千五百米,有積云和積雨之分。積雨云:云濃而厚,云體龐大如聳立高山,頂部開始凍結,輪廓模糊,有的有毛絲般纖維結構,底部十分陰暗,常有雨幡、碎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