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寶寶學的簡單的古詩 篇一
詠雪
清代/鄭燮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 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shù)片,飛入梅花都不見。
譯文
飄飛的雪花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 九十片。
成千上萬數(shù)也數(shù)不清,飛入梅花叢中就消失不見。
創(chuàng)作背景
初到揚州的鄭板橋,窮困潦倒暫住焦山別峰庵時,巧遇馬曰琯馬曰璐二人,之后結下深厚友誼。之后在大雪紛飛的一日,鄭板橋冒著風雪前往小玲瓏山館訪問二人,正遇到一群讀書人正在賞雪吟詩。他們見鄭板橋身著粗布衣,以為他不懂作詩,便故意為難。哪知鄭板橋不慌不忙、不動聲色地吟出了這首詩。
賞析
詩的前兩句是虛寫,后兩句是實寫,虛實相映融鑄出了清新的意境。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結尾的第四句,卻以動靜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將全詩從低谷推向奇峰。
全詩幾乎都是用數(shù)字堆砌起來的,從一至十至千至萬至無數(shù),卻絲毫沒有累贅之嫌,讀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廣袤天地大雪紛飛之中,但見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這雪花和梅花中了。
2.3歲寶寶學的簡單的古詩 篇二
山村詠懷
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 九十枝花。
譯文
不知不覺一走就離家二三里遠了,輕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
路邊亭臺樓閣有六七座,還有八 九十枝的鮮花在綻放。
注釋
去:指距離。
煙村:被煙霧籠罩的村莊。
亭臺:泛指供人們游賞、休息的建筑物。
簡析
這首詩通過列錦的表現(xiàn)手法把煙村、人家、亭臺、鮮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構成一幅田園風光圖,并創(chuàng)造出一種淡雅的意境,表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兩句是一種線狀的視覺印象,“一去”做水平運動,”二三“虛指數(shù)量多,炊煙裊裊呈垂直狀態(tài),“亭臺六七座,八 九十枝花”兩句變換為點狀視覺印象:亭臺座座,鮮花朵朵。
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每句安排一個量詞,即“里”、“家”、“座”、“枝”,新穎有變化,也在每句中安排兩三個數(shù)字:“一”字打頭,“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 九十”又回歸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數(shù)目的十個漢字按照自然數(shù)序同小路、煙、村、亭臺、鮮花編織在一起,隨著詩句和畫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幾筆就構成一幅自然樸實而又朦朧的山村風景畫,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3.3歲寶寶學的簡單的古詩 篇三
畫雞
唐寅〔明代〕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裁一作:戴)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譯文
它頭上的紅色冠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身披雪白的羽毛雄赳赳地走來。
一生之中它從來不敢輕易鳴叫,但是它叫的時候,千家萬戶的門都打開。
賞析
《畫雞》是一首題畫詩。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這是寫公雞的動作、神態(tài)。頭戴無須剪裁的天然紅冠,一身雪白,興致沖沖地迎面走來。詩人運用了描寫和色彩的對比,勾畫了一只冠紅羽白、威風凜凜,相貌堂堂的大公雞。起句的“頭上紅冠”,從局部描寫公雞頭上的大紅冠,在這第一句里,詩人更著重的是雄雞那不用裝飾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美本身,所以詩人稱頌這種美為“不用裁”。
承句“滿身雪白”又從全身描寫公雞渾身的雪白羽毛。狀物明確,從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積的白色(公雞)與公雞頭上的大紅冠相比,色彩對比強烈,描繪了雄雞優(yōu)美高潔的形象。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這是寫公雞的心理和聲音。詩人擬雞為人揭開了它一生中不敢輕易說話的心理狀態(tài),它一聲嗚叫,便意味著黎明的到來。它一聲嗚叫,千家萬戶都要打開門,迎接新的一天的到來。“平生不敢輕言語”,詩人的詩路急轉,說公雞一生不敢隨便啼叫,此句的氣色收斂,還很低調,尤其“不敢”一詞,用的很貼切,為第四句的結句做了鋪墊,并對下句有反襯效果。后兩句用擬人法寫出了雄雞在清晨報曉的情景,動靜結合,運用了詩歌的藝術手法,使兩句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樹立了雄雞高偉的形象,表現(xiàn)了公雞具備的美德和權威。
這首詩描繪了公雞的威武,寫出了它的高潔。把雞這種家禽的神態(tài)氣質和報曉天性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它平時不多說話,但一說話大家都響應,由此表達了詩人的思想和抱負,從此詩還可看出詩人“不避口語”的寫詩特點,富有兒歌風味。
4.3歲寶寶學的簡單的古詩 篇四
梅花
王安石〔宋代〕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
墻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盛開。
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后兩句寫梅花的幽香,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亦是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那些像詩人一樣,處于艱難環(huán)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人。全詩語言樸素,寫得則非常平實內斂,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睂憠敲坊ú粦謬篮,傲然獨放,“墻角數(shù)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皦"這個環(huán)境突出了數(shù)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所處環(huán)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tài)度!傲韬氉蚤_”,這里寫梅花沒寫她的姿態(tài),而只寫她“獨自開”,突出梅花不畏寒,不從眾,雖在無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開,寫的是梅花的品質,又像寫人品!蔼氉浴,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xiàn)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安皇茄,不說梅花,而說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墻角,沖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5.3歲寶寶學的簡單的古詩 篇五
小兒垂釣
胡令能〔唐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譯文
一個頭發(fā)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釣魚,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遮映著他的身影。
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遠遠地擺了擺手,不敢回應路人生怕驚動了魚兒。
賞析
《小兒垂釣》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詩寫一“蓬頭稚子”學釣魚,“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兒招手,想借問打聽一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人”(怕驚了魚而不置一詞),真是活靈活現(xiàn)、惟妙惟肖,形神兼?zhèn),意趣盎然。其藝術成就絲毫不亞于杜牧的《清明》一詩。
此詩分垂釣和問路兩層,第一、二句重在寫垂釣(形),第三、四句重在問路(傳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芭铑^”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熬]”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fā)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皩W”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垂釣時,“側坐”姿態(tài),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眼前!皞茸睅в须S意坐下的意思。側坐,而非穩(wěn)坐,正與小兒初學此道的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于釣魚的情景!拜Α保褐纲N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后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安萦成怼,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于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系──路人之向小兒打問,就因為看得見小兒。
后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小兒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畫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小兒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小兒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小兒對路人的問話并非漠不關心。小兒在“招手”以后,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后,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詩中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此詩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涞拿鑼憙和募炎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