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幼兒經(jīng)典成語故事范本:探驪得珠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住在黃河邊上,靠割蘆葦、編簾子簸箕為生,日子過得非常貧困。
有一天,兒子在河邊割蘆葦,烈日當空,曬得他頭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來休息。他望著眼前的河水在陽光下閃耀著粼粼波光,想起父親說過,在河的最深處有許多珍寶,可是誰也不敢去,因為那里住著一條兇猛的黑龍叫驪龍,他想,要是潛到河底,找到珍寶,我們一家人就用不著像現(xiàn)在這樣一天干到晚,三頓還吃不飽,不如豁出去試一試。他把心一橫,三下兩下脫了衣服,一頭扎進冰冷的河里。探驪得珠
開始他還看得見四周的小魚在游來游去,再往深處,光線變得越來越暗,水也越來越?jīng),最后,他什么都看不見了,四周一團漆黑。他心里有點害怕,不知該往哪兒游。就在這時,不遠處有一個圓圓的物體在閃閃發(fā)光,定睛細看,啊,原來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氣游過去,雙手抱住明珠,使勁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懷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家跑。
父親一見明珠,就問他是從哪兒得到的。他把經(jīng)過一五一十地向父親講述一遍。父親聽了說:好險哪!這顆價值千金的明珠是長在黑龍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時候黑龍必定是睡著了。它要是醒著,你可就沒命了。故事見于《莊子列御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篇二】幼兒經(jīng)典成語故事范本:拔山舉鼎
“拔山舉鼎”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力強氣壯。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今騅不逝。”
項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時代,項羽不喜歡讀書寫字,改學擊劍,也不肯好好學。叔父項梁很生氣,項羽說:“學寫字只要能記記姓名就夠了。擊劍是對付個把人的,也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敵萬人的本領。”項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興,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認真鉆研。
據(jù)說,項羽二十二三歲時,身體魁梧,體力強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
后來,項羽起兵反秦,接著又同劉邦爭奪天下,從24歲開始,奮戰(zhàn)了8年,最后被劉邦等包圍在垓下,終于自刎于烏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項羽在營帳中對著愛妾虞姬和叫騅的名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篇三】幼兒經(jīng)典成語故事范本: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這則成語來源于的《上書諫吳王》,原文是“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關;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
吳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野心很大,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于是聯(lián)絡其他的幾個諸侯準備叛亂。
枚乘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盡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wěn)固。”
公元前154年,劉濞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時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叛軍。吳王劉濞被殺。
【篇四】幼兒經(jīng)典成語故事范本:一鳴驚人
戰(zhàn)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guī)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于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卻沈迷于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xiàn)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后,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jīng)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fā)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只什么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只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后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于髡說:
“嗯,這一只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于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后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后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fā)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篇五】幼兒經(jīng)典成語故事范本:七步之才
曹操曾幾次打算把他立為魏世子,繼承自己的事業(yè)。
曹操第二個兒子曹丕一心想當魏世子,一些擁護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說他的好話,最后終于促使曹操改變主意,立曹丕為魏世子。
為了穩(wěn)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盡方法使曹操對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隨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幾次遭到曹操處罰,從而沒有機會使曹操改變對他的看法。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繼任丞相。就在這一年,曹丕廢獻帝自立為帝(即魏文帝)。
曹丕稱帝后,借口曹植在父喪期間禮儀不當,把他拿下問罪。這罪犯得很重,當時要被處死。在審問的時候,曹丕指責他仗自己有才學,故意蔑視禮法,接著說:“父親在世時,?淠愕脑娢,我一直懷疑有人為你代筆。今天限你六步成詩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問你死罪!”
曹植點點頭,說:“請皇上賜題!
“就以兄弟為題,但不許出現(xiàn)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付,便邁開腳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德寂以為計;诟氯,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來豆梗當柴燒。豆梗在鍋下呼呼燃燒,豆子在鍋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倆都是一條根上長出來的,為什么這樣狠心地煮我不輕饒?”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聽了,羞愧難當,免去了他的死罪,將他貶為安鄉(xiāng)侯,曹植七步成詩的事很快傳開,人們也因此而稱贊他有“七步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