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經(jīng)典民間故事閱讀【篇一】
據(jù)傳,很早的時候,有個姓胡的財主,家財萬貫,橫行鄉(xiāng)里,皮笑肉不笑,人們都叫他“笑面虎”。這笑面虎只要看見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象老鼠給貓捋胡子——拼命巴結(jié);對那些粗衣爛衫的窮人,他就象餓狗啃骨頭——恨不得嚼出油來。
那年春節(jié)將臨,胡家門口一前一后來了兩個人,前邊那人叫李才,后邊那個叫王少。李才衣著整齊華麗,王少穿得破破爛爛。家丁一見李才,忙回房稟報,笑面虎慌忙迎出門來,一見來客衣帽華麗,就滿臉堆笑恭敬相讓。李才說要“借銀十兩”,笑面虎忙取來銀兩。李才接過銀兩,揚長而去。笑面虎還沒回過神來,王少忙上前喊道:“老爺,我借點糧!毙γ婊㈩┝怂谎,見是衣著破爛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罵道:“你這小子,給我滾!”立刻就被家丁趕出了大門。
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氣,猛然間心生一計,決定要斗斗這個笑面虎。
轉(zhuǎn)眼間,春節(jié)已過,元宵將臨,各家各戶都忙著做花燈,王少也樂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燈節(jié)的晚上,各家各戶街頭房前都掛上了各式各樣的花燈,王少也打出一頂花燈上了街。只見這花燈扎得又大又亮,更為特別的是上面還題著一首詩。王少來到笑面虎門前,把花燈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圍看。笑面虎正在門前觀燈,一見此景,忙也擠到花燈前,見燈上題著四句詩,他認不全,念不通,就命身后的帳房先生念給他聽。帳房先生搖頭晃腦地念道:
頭尖身細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到*上,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一聽,只氣得面紅耳赤,怒眼圓睜,哇哇亂叫:“好小子,膽敢來罵老爺!”喊著,就命家丁來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老爺,咋見得是罵你呢?”笑面虎氣呼呼地說:“你那燈上是咋寫的?”王少又朗聲念了一遍。笑面虎恨聲說:“這不是罵我是罵誰?”王少仍笑嘻嘻地說:“噢,老爺是犯了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氣得干瞪眼,沒啥說,轉(zhuǎn)身狼狽地溜走了。周圍的人見了,只樂得哈哈大笑。
這事后來越傳越遠。第二年燈節(jié),不少人都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觀燈的人猜測取樂,所以就叫“燈謎”。以后相沿成習(xí),每逢元宵燈節(jié),各地都舉行燈謎活動,一直傳到現(xiàn)在。
中國古代經(jīng)典民間故事閱讀【篇二】
南宋紹興年間,秦檜拜相執(zhí)朝政,權(quán)傾朝野。趙構(gòu)只知飲酒作樂,縱容臣僚賣官鬻爵,賄賂公行。秦檜又貪財如命,生方設(shè)法斂集私人財富,其中借生日祝壽收受賀禮就是一條進財之道,由京城漫延到外府州縣,*相每年壽辰,送禮的人擠得門庭如市!
這年,秦檜的生日又到了。雅州太守黃廉希圖遷升高位,提前準(zhǔn)備了一份重禮,為了掩人耳目,黃太守挖空心思用一千兩黃金,命工匠制作燭芯,外面澆灌花蠟,制成一百支龍鳳壽燭,另備絹花十朵,絹葉上寫著“雅州府尹黃廉拜獻”,將壽燭和絹花分裝兩箱,派了一名專差,監(jiān)押四名夫役抬著禮箱前往京師杭州而來。
這天,行至鄂州地界的三山腳下,突然天降滂沱,一行五人見路邊有間茅屋便急忙鉆進去躲雨。屋主是個三十多歲的窮小子,原本是大戶人家獨生子,因驕生慣養(yǎng)不務(wù)正業(yè),破落敗家后,孤身一人住在這間僅有的田房里。時值隆冬,這小子身上只穿件夏葛單衣,蓋了個棕蓑臥在草席床上。他看了看進屋的五個公人及箱扛,皺著眉頭有氣無力地說:“天都快晚了,飄潑大雨下個不住,我這茅屋七通八漏,擋不了風(fēng)避不了雨。順山腳走一里多路有個客棧,諸位官差不如去那里投宿較為方便!
五差役也感到這茅屋難避風(fēng)雨。聽說離此不遠處有客棧,都樂意前往投宿。夫役還慫恿專差,說:“我們將斗笠取下來蓋住禮箱,不讓它淋濕,我等即便淋成落湯雞也無妨!走吧,客棧投宿去吧。”差官也有此意,但心有思慮就對屋主提出:“天色已晚,風(fēng)雨中難辨方向,我們要是走岔了路就更吃不消了!你引路帶我們?nèi)グ,賞你一百文錢!蔽葜鞅静辉甘苓@趟辛苦,因窮極無奈,想到一百文錢可緩解數(shù)日饑腸,便瑟瑟縮縮起床披上棕蓑,下巴不住打著冷顫,朝前帶路將五差役領(lǐng)到前村客棧。
店主名叫魚大,渾家吳氏,開的是個“夫妻店”,別無店伙。見風(fēng)雨中來了客人,魚大滿臉堆笑把客人迎進店里。急忙端來火爐,讓客人烤衣取暖,一會又端來熱水,請客人洗沐。吳氏下廚治備酒菜飯食招待客人,十分殷勤。酒菜還沒上齊,五差役饑餓難耐,就叫店主婦:“你陸續(xù)上菜得了,我們先喝著酒!蔽迦擞谑浅院绕饋,邊說邊談?wù)撎鞖,差官說:“明天若是雨再不停,耽誤了秦丞相的壽誕那可吃罪不起!只有天晴之日晝夜兼程,辛苦幾日,一定要趕在壽辰前送去!”
店主夫婦在廚房也在議論,吳氏對丈夫說:“那個差官的話你都聽見了,這些公人是去京城給秦丞相送壽禮,禮物必定貴重,這機會千載難逢,這塊肥肉不能放過!”“你不看看,人家五個赳赳壯漢,我一個人敵得過嗎?”丈夫犯難了!拔矣修k法!眳鞘险f罷急入臥房拿來一個小布袋,解開取出兩個紙包展示給丈夫看:“不消動武,用這些藥粉就可以送他們五人上西天!”原來吳氏一向不走正道,專替蕩女、*尼打胎,蓄有毒藥甚多。當(dāng)下就用墜胎藥和著殺鼠藥,拌在最后一道佳肴醬汁黃燜雞里,端上桌去請客人享用。五人見此佳肴,那管三七二十一,風(fēng)卷殘云般頓時吃個碗底朝天!酒足飯飽,白天累了一天,瞌睡來了,倒頭便睡。
中國古代經(jīng)典民間故事閱讀【篇三】
岳飛久經(jīng)沙場,英勇善戰(zhàn),對坐騎了解得很透徹,什么樣的馬是好馬,什么樣的馬是劣馬,他一看便知。一次,宋高宗和岳飛談起馬來,問道:“你認為什么樣的馬是良馬?良馬和劣馬的區(qū)別是什么呢?”
岳飛想了想說:“我以前有兩匹坐騎,都是上好的良馬。”
宋高宗問:“怎么看得出來是好馬?”
岳飛說:“那兩匹馬都食量很大,每天要喂幾擔(dān)草料,外加幾升豆子,還要選非常好的精飼料,稍稍差些,它們便不吃。除此之外,那兩匹馬喝的水也很講究,不清潔的泉水不喝。每次遛馬,先要給它們配戴好馬鞍,然后放開韁繩,看它撒開四蹄,奔跑起來。起初,并不很快,一溜小跑,跑出去約百里之外,開始加速,鬃毛乍起,頭高昂起,噴著響鼻,越跑越快,三個時辰,就能跑二百多里。長途奔跑之后,卸下馬鞍,毫無疲勞之感,既不出汗,也不氣喘,這就是好馬。”
宋高宗又問:“那么不好的劣馬又怎么樣呢?”
“劣馬食量要小得多,就比如我現(xiàn)在的坐騎,每天幾斤糧就足夠了,對食物的優(yōu)劣,飲用水的質(zhì)量都沒有什么特別的要求。每次遛馬,一騎上,便能感到馬毫無精神.韁繩還沒抖開,就懶洋洋地跑起來。跑不了百十里地,就氣喘吁吁,汗流滿面,一副疲憊不堪的樣子,這樣的馬當(dāng)然算不得好馬。”
高宗說:“看來馬的好壞在先天素質(zhì),也和飲食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岳飛道:“是的,良馬在飲食上要求精當(dāng),且食量很大,因此能有足夠的能量抗御疲勞,有耐力,有長勁。而劣質(zhì)的馬吃不進很多飼料,身體素質(zhì)就差,跑不了多遠就疲勞不堪。如同人一樣裝進頭腦里的知識越多,人就越聰明,越有才智!
好馬和劣馬的區(qū)別,經(jīng)岳飛那么一比較,特點就較為明顯,讓人聽了之后,很容易把好馬和劣馬區(qū)別開來。在這里,岳飛說的是馬的優(yōu)劣問題,其實也是在說人才和庸才的區(qū)別問題。人才和庸才并排站在一塊,孰是孰非,孰優(yōu)孰劣,憑相貌我們根本看不出來,人才好比良馬,對待遇比較講究,“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工作起來有耐力,有長勁;庸才好比劣馬,不太講究,后勁不長,“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xiàn)”。岳飛用良馬和劣馬來比喻人才和庸才,形象生動,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