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案例分析范例推薦【一】
情節(jié)描述:
今天已經是開學的第三天了,小班的孩子們已經慢慢進入狀態(tài)了。就在我想表揚家長們的配合時,陽陽和他的媽媽來了。陽陽是我們班年齡算較大的孩子,但他在家里和依賴家人,所以對他而言非常的不適應,于是媽媽的舍不得,陪了陽陽一會兒,就這樣越陪越舍不得放手,于是我們最終還是讓媽媽放手了。
評價分析:
小班的幼兒第一次離開家長的身邊,來到幼兒園過集體的生活,家長們難免會很不放心。在開學的第一周,每天都會有孩子的哭泣聲,可以說活動室里是一篇哭泣聲。當家長們看著這些孩子哭,他們是多么的舍不得,多么的心疼。但孩子們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家長們是否該放手了呢?讓孩子們自己慢慢地適應這個大集體,漸漸地喜歡上幼兒園。親愛的家長,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一個轉折點,孩子已經到了上幼兒園過集體生活的年齡,那么請爸爸媽媽放手,給孩子適應的時間。讓他們通過時間的考驗,達到家長能夠心目中的目標。爸爸媽媽們,孩子只有通過自己的不斷適應才能一步步的離開你們的手心,才能讓孩子喜歡上幼兒園,所以,請家長們放手,相信自己的孩子。
所思所悟:
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看到孩子哭肯定是舍不得的,所以作為小班的老師,我們要盡快想辦法讓孩子的情緒穩(wěn)定下來。于是我們利用米老鼠的手偶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讓孩子及時進入童話故事中的人物,雖然開學已經三天了,但是心音孩子的注意力只是那么一小會兒,不到五分鐘,有的孩子又開始哭這找爸爸媽媽。當是第一次帶小班的我有點懵了,不知道該怎么辦,我看到了鋼琴,于是我用鋼琴彈歌曲,雖然孩子們不會唱,但是他們至少停止了哭泣,有的跟這鋼琴跳起了舞。我突然覺悟到了:對于新生班的孩子要充分利用資源,他們對于幼兒園都充滿了好奇,我們就滿足孩子的好奇,讓孩子慢慢的認識到幼兒園也是他們的家。
幼兒園小班案例分析范例推薦【二】
一、案例對象:
浩浩:充滿想象的,愛用黑色筆亂畫畫的孩子。
二、案例描述:
在今天的區(qū)域活動當中,我們讓孩子們自由選擇區(qū)角活動,他們顯得特別興奮,在巡回指導時,只見平時不愛畫畫的浩浩居然選擇了繪畫區(qū),好奇心驅使我走到了他身邊,只見他正用紅色筆畫著一條船。我心想:咦,平時老用黑色的浩浩今天怎么用起了紅色呢?看來是入門了。于是我興奮地說:“浩浩,你今天真棒!好好畫!”他點了點頭,只見他飛速的畫了起來。我想:這應是一幅不錯的作品,等他完成后可以展出來,再不用像以前一樣畫的漆黑一片了。但是等我去照顧其他孩子時,再回頭一看,傻眼了,只見那張畫已經面目全非,縱橫交錯的黑色線條涂滿了整張紙,剛才的畫面.全給弄壞了。我非常生氣的問他:“浩浩,剛才是多好的一條船呀,你為什麼畫這么多道道?重畫一張吧!”只見他一副很委屈的樣子看著我,瞧著他的神情,似乎并不覺得畫面那兒不好,他怯怯的說:“老師,我的船遇到海盜了,他們打起來了,這些黑道道是槍打的,紅的是血都把海給染紅了……”
我的心里頓時一顫:多么富有創(chuàng)意的一幅畫呀!于是我說:“啊!原來是這樣呀,老師錯怪你了,來咱們一塊兒將這個故事講給小朋友聽好嗎?”
三、評析:
浩浩的畫雖然看起來不很美觀,畫面很亂,但卻充分表達了他的情感,發(fā)揮了想象力,因此,不論畫成什么樣子,都不失為一幅好畫!教師不應責備他,幸虧教師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才使得孩子幼小的心靈沒被傷害。只有有了老師的理解和鼓勵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這也正是值得推崇的新的教育觀念的具體體現(xiàn)!
四、反思:
1、教是要努力創(chuàng)設良好的氛圍,關注幼兒的需要。
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是教師關注如何取得圓滿的教學成果!而今教師應學習新《綱要》,轉換自己的角色.“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事實上,教師應努力的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溫馨的環(huán)境,與孩子形成一種平等的,相互支持的關系。本案例中的浩浩似乎還沒有感覺到這種環(huán)境和氣氛,如果教師沒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時,它可能只有默默再畫一張違背自己想象的畫。幸虧教師關注到了幼兒的反應,察覺到了他的需要,及時給予幫助。
2、教師應善于抓住契機引導幼兒的發(fā)展。
活動中教師明白他的意思后,及時做了一個引導者,叫幼兒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其他幼兒聽,即培養(yǎng)了幼兒的自主性,又增強了他的自信心!
美中不足的是,活動中沒能引導其進一步的去探討,嘗試,沒能及時在活動后讓全體幼兒對這張畫展開討論,從而維持他們的興趣。要知道幼兒的學習是在師生的共同設計不斷交流中,不斷生成新問題的活動過程!
幼兒園小班案例分析范例推薦【三】
案例背景:幼兒期的孩子把別人或幼兒園的小玩意兒拿回家,這與成年人的盜竊行為是不能等同而言的,這是因為幼兒對物品的所有權概念還不十分清楚,于是有時就會發(fā)生把別人或幼兒園的東西當成自己的東西,“自然而然”地拿回自己的家里。
案例描述:
近段時間經常發(fā)現(xiàn)老師放置在桌上的用來鼓勵小朋友的小貼紙和一些孩子從家拿來幼兒園與朋友分享的小玩具會無緣無故的少了。一開始我還沒有在意,只認為可能是自己沒有數清楚。但有一次班上妮妮小朋友拿了禮物來分享,中午的時候,有小朋友來告訴我:某某小朋友有兩包。于是我叫來了某某問她是不是自己拿了其他小朋友的禮物。她說,沒有。說昨天媽媽剛好也買了同樣的。其實我知道孩子在說謊,但孩子既然已經編好說辭,如果硬說是她拿的,孩子可能會產生抵抗的情緒。于是我笑著把她拉到身前,親切的對她說:“看來小朋友都挺愛這份禮物的,平時在家也讓媽媽買同樣的是嗎!蹦衬承⌒牡挠醚劬戳宋乙幌,點了點頭。我接著說:“如果有小朋友沒有拿到,多可惜呀。如果你喜歡的東西丟了,你也會不高興的!彼龥]有回答我,但我想孩子心理可能發(fā)生了些許的變化了。
又過了幾天的一個早上,某某的媽媽送某某來幼兒園,情緒好像不是太好,我上前問明原因。原來昨天晚上從某某的口袋里又發(fā)現(xiàn)了幾張黏貼紙,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發(fā)現(xiàn)從幼兒園拿來的東西了,以前家長沒有過多的去關注孩子的這類行為,因為工作比較的忙。但當我與家長溝通孩子的情況后,慢慢的發(fā)現(xiàn),孩子不僅拿幼兒園的東西,有時去其他朋友家玩也拿。某某的媽媽為此也做過相應的勸導,可孩子這種行為還斷斷續(xù)續(xù)的發(fā)生著,為此他爸爸還動手打了孩子,夫妻倆都不知道怎么辦了。我忙勸慰某某媽媽道:“你別急,這事得慢慢來。對于某某,我們還得繼續(xù)教育,多給予關心和關注,回去也要和她爸爸溝通溝通,得用科學一致的方法教育孩子,打孩子是不對的。放心吧,只要我們雙方的一致起來,某某的行為一定會改正的。”
一次在晨間談話中,我借著故事聊起了愛拿東西的行為,舉的是別人的例子。讓孩子們討論,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事,你會怎么辦?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開了。有的孩子就立刻說,這不是“偷”嗎?有的說,找警察叔叔來幫忙;有的說直接告訴爸爸媽媽;有的說讓他不要上學了。各種說法都有。在孩子們討論的過程中,我偷偷瞄了一眼某某,看到她沒有表情的端坐著,但應該是在仔細聽著孩子們的議論。后來,我有意識的讓某某來想想好辦法,她當時站了起來,有些意識到可能在說自己的行為,并沒有回答我。后來,我總結了孩子們討論的話題,其實故事中的小朋友不是有意要去拿別人的東西,只是,看到了比較新奇和好玩的東西,特別想玩和看,所以就自覺的拿回了家。可是她玩過后,一定會將東西送回家的,因為這畢竟不是自己的東西,如果需要的話是可以讓自己的爸爸媽媽去買,或者開口問老師和朋友借都是可以的,老師和朋友肯定會幫助她的。有一個孩子突然站了起來說:老師,我們借了,萬一她不還,會怎么樣的?“那她一定是忘了,我們可以一起來提醒她呀!蔽椅⑿χ聪蛄四衬。
案例反思:
孩子的這類行為我們不能用成人“偷”來解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玩,好奇心強,見到新奇的、喜歡的東西總是愛不釋手,加上孩子們的思維總被想象所左右,不能夠清楚地區(qū)分“自己的”和“別人的”這兩種概念,一不小心就會把別人的東西藏起來據為己有。組織幼兒開展類似有意義的談話活動,幫助幼兒了解到這一不良的行為的危害,努力幫助幼兒糾正。在集體活動中運用一些故事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觀念,學會自我管理。在平時的生活中更多的關注和關心幼兒,尋找合適教育契機,進行個別的教育。與家長多溝通,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指導家長運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幼兒,力求讓孩子健康快樂、積極向上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