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個案分析【篇一】
善于與他人分享是人類的高尚情操,幼兒時期是品德和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教學實踐中發(fā)現,造成幼兒獨占問題的因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家庭因素,現代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從而造成了孩子樂意接受別人的東西,卻不愿與別人分享自己東西的意識和行為。第二是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幼兒期的孩子,好奇心、求知欲日益增強,對新鮮事物很敏感,但道德認識水平和道德感還處于較低階級,他們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識。不懂得與人分享的孩子,其實社會行為往往發(fā)展較慢,長大后容易成為自私自利、很難與他人合作、應付問題能力差的人,因而,盡早對孩子進行“分享行為”教育,將有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能為其將來能否成為國家需要的棟梁打下夯實的基礎。
案例描述:
案例一:這周我們給孩子過六一。子豪帶來一輛遙控汽車,并告訴我說:“徐老師,這輛遙控汽車是我?guī)砗托∨笥岩黄鸱窒淼摹薄W杂苫顒訒r,子豪很興奮地拿出自己的遙控汽車,但他只愿意讓小朋友看,不準小朋友摸他的車,更別提玩了。我說:“子豪今天真乖,把這么好的玩具帶來和小朋友分享,你讓別的小朋友玩一下好嗎?”子豪不同意。過了一會,邦邦帶來一輛遙控飛機。飛機很大,吸引了子豪的注意。子豪主動和邦邦套近乎,想和他交換玩。邦邦同意了。子豪很小心地把玩具遞給邦邦,并和他商量好彼此的玩具不給別的小朋友玩。
案例分析:
通過對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調查,我們發(fā)現,雖然經過小班一年的集體生活,大部分幼兒已經萌發(fā)了分享的意識,但其認知和行為嚴重脫節(jié),幼兒在行為中還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分享。
解決策略:
1.為孩子提供分享的機會(分享日)
可以在一星期中定個半天為玩具分享日。
2.榜樣示范
教師和同伴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為幼兒做好行為示范,激發(fā)幼兒去模仿和學習。
3.言語指導
教師可以幫助幼兒一起協(xié)商分享中出現的問題,漸漸地讓幼兒學會自己協(xié)商學會分享。
4.鞏固幼兒的分享行為
幼兒早期的分享行為,主要來自于家長、老師等人的提示和鼓勵。在一段時期內,孩子尚不能把它變?yōu)樽约旱淖园l(fā)行為。因此我們必須要經常的提示孩子,讓他能時刻想到自己應該怎樣做。如:玩沙時,小桶和鏟子等工具總是不夠用,有的幼兒就會喜歡獨占,于是我們老師就應該提醒他“想一想別人是不是也需要它?如果你和別人分享,別人會非常高興的!绷硪环矫嫖覀兂扇艘惨孕幸恢。很多人都鼓勵孩子與別人分享,如,好吃的東西分給大家一起吃,可當孩子真的給你時,你又笑著說“謝謝你,我們不愛吃,你自己吃吧!”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把這樣的分享當作一種令大家高興的游戲來玩,反而無法面對真正的分享,因此孩子與你分享時,我們必須要接受!
幼兒園小班個案分析【篇二】
今天打點滴的人很多,護士凝凝今天很忙碌。但是凝凝還是很認真地在為每位“病人”打針。只見她拿起棟棟的手,在他的手背上輕輕拍打。然后拿起棉簽在他的手背上輕輕擦一下,再將點滴的管子按在棟棟的手上,打開點滴的開關。今天浩浩這位配藥醫(yī)生顯得有點空閑,因為今天的病人大多數是打針。剛開始,浩浩還耐心地坐在位置上等著“病人”來配藥,可是時間一長,浩浩有點坐不住了。剛開始走到“醫(yī)生”燁燁的旁邊看看,拿起聽診器玩玩。又到凝凝旁邊去拿針筒,凝凝說“這針筒我要打針用的”,浩浩這才放下。這時老師說“咦?配藥的醫(yī)生哪里去了,有病人要配藥啦!”浩浩這才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來給“病人”配藥。這時,浩浩見藥房里的藥盒很亂,有的歪倒在一旁,有的掉在地上,有的開口打開了,浩浩把歪倒的藥盒整理好,把掉在地上的藥盒撿起來。這時的浩浩又沒事可干了,他東看看西看看,看看旁邊的娃娃家里有很多客人,大家在一起吃飯很熱鬧,于是他也去娃娃家湊熱鬧。這時,老師從旁邊的生活區(qū)拿來一碗黃豆、勺子及一些舊的信封。老師對娃娃家里浩浩說:“醫(yī)生,有人來配藥了!薄皝砝玻瑏砝!”浩浩又回到自己的位置。老師說“這里的藥快配完了,等會兒病人來配藥不夠了,你可以自己來包一些藥!闭f完給浩浩示范了一遍?戳死蠋煹氖痉,浩浩認真學著老師的樣子開始包藥。只見他先將一只手伸進信封里,將信封打開,然后用勺子舀起一勺黃豆,放進信封里,看看信封還是扁扁的,于是又往里面放了兩勺黃豆,然后將信封的口折了一下,一袋藥就包好了。這時,星星拿著單子來配藥,浩浩將自己剛包好的藥給星星,然后又開始包藥。這次浩浩很認真地包藥,再也沒有離開過自己的位置。
分析:
打針醫(yī)生因為自己的“病人”很多,所以專心給病人打針?墒桥渌庒t(yī)生就顯得很清閑,由于沒事可做,他就開始左顧右盼。當他第離開位置時,教師以“病人”的身份介入游戲中,浩浩及時給“病人”配藥。當他發(fā)現藥房里的藥很凌亂時,能認真將藥盒擺放整齊。雖然配藥很清閑,但是只要有事可做,浩浩還是能很好地融入到情境中。沒有人來配藥,浩浩又沒事可干了,這次串到了娃娃家。當幼兒需要得到滿足時,就不會再有激情,只有不斷引發(fā)幼兒新的愿望,才會使幼兒有繼續(xù)游戲的動力。所以這次教師以同伴的身份又介入游戲,教師及時提供簡單材料,讓浩浩嘗試學習包藥。這樣浩浩在等待“病人”配藥的過程中,就有事可做。包裝藥品又是浩浩新的興趣點,浩浩又再次融入到游戲情境中。
指導策略:
不管教師在游戲前對游戲的預設有多全面,都不可能完全預測幼兒的動態(tài)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活動中多關注幼兒的興趣、經驗和表現,引導幼兒在游戲中不斷地調整。
1、多種方法,豐富幼兒經驗。
生活經驗是幼兒游戲的基礎,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各樣的機會豐富有關相關經驗,這樣才能保證孩子能玩起來。豐富經驗的途徑有以下幾種:
1)看圖片、錄象,加深幼兒印象。讓幼兒觀看大班哥哥姐姐玩區(qū)域活動的錄像,幫助幼兒在游戲中再現有關內容,使游戲不斷深入開展。
2)幼兒間的觀摩。幼兒間的相互觀摩,在幼兒的發(fā)展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此活動中幼兒可以學到游戲的方法,受到某些啟迪,積累游戲的經驗,這對幼兒游戲的開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3)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家長可給孩子獲得大量的感性經驗,能為幼兒的游戲活動奠定基礎。
2、適時引導,支持幼兒游戲。
教師的支持性行為策略是游戲不斷延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師發(fā)現了幼兒游戲的問題,需要介入游戲,須找好佳的時機。如當幼兒游戲無法深入時,在案例中浩浩因為沒事可干就去娃娃家串門,這時,教師以同伴的身份介入,請“醫(yī)生”包裝藥品,又激發(fā)幼兒游戲的興趣。教師的出現與介入還要注意佳時機,即什么樣的角色介入是自然的,既能達到指導的效果,又不影響孩子的游戲。老師有時是游戲的伙伴,有時是某個特定的角色,還有時是旁觀者,必要的時候是解調員。當教師要以適當的角色指導幼兒推動游戲。
3、及時調整,豐富游戲材料。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guī)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fā)、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fā)、支持幼兒與周圍環(huán)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教師要及時觀察和了解幼兒在當前游戲的需要,及時調整和投放適宜的玩具材料。如當配藥醫(yī)生沒事可干時,教師及時投放黃豆、信封等材料,讓“醫(yī)生”包裝藥品。為幼兒的游戲開展更好地創(chuàng)造了條件。
教師在游戲活動當中,是以觀察、指導、記錄、談話與聆聽作為教學方式,使幼兒在游戲活動中自由探索,發(fā)現嘗試、增強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發(fā)展。
幼兒園小班個案分析【篇三】
在對小班幼兒進行分享行為調查時,我們記錄了以下兩個案例:
案例一:李想帶來一輛玩具車,并告訴老師,他是帶來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自由活動時,李想高興地拿出自己的車,但他只愿意讓小朋友看,不準別人摸他的車。老師說:"李想今天真乖,把玩具帶來給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給×××玩一下,好嗎?"李想低頭看了看自己的玩具車,猶豫了一下遞給了小朋友。接下來,李想的視線一直沒有離開過自己的玩具,也不讓玩具離自己太遠。
案例二:小米粒手上拿著兩個果凍,老師逗她說:"小米粒,把果凍分給我一個好嗎?"她很爽快地給了老師,然后一直注意老師接下來怎么做。過一會兒,她見老師仍沒把果凍還給她,就說:"給我!"老師說:"你剛才不是已經答應送給我了嗎?為什么現在又不給我吃了?"小米粒始終是兩個字的回答:"給我!"小米粒的媽媽告訴老師,類似的事情往常小米粒一定以哭鬧來解決問題。
通過對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調查,我們發(fā)現,雖然經過托班一年的集體生活,大部分幼兒已經萌發(fā)了分享的意識,但其認知和行為嚴重脫節(jié),幼兒在行為中還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分享。如何把小班幼兒尚處朦朧狀態(tài)的分享認識轉變成內化的自覺行為,我們開展了小班幼兒分享行為培養(yǎng)的研究。以下是我們的一些體會和做法。
一、讓幼兒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分享是與他人在情感和物質上的共享,是一種親社會行為,具有利他的性質和目的。幼兒之所以不愿與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認為分享就是失去。對此,我們有目的地選擇一些形象化的教學材料,讓幼兒明白分享實際是一種互利行為。如故事《佳佳真快樂》讓孩子明白了"我的東西分給你,你快樂我也快樂"的道理;語言活動《金色的房子》告訴幼兒"好的東西大家一起玩才快樂"等等道理。
二、讓幼兒體驗分享的快樂
任何一種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都需要通過反復的行為訓練,我們試圖通過多種渠道盡可能增加幼兒積累自身經驗的機會。
創(chuàng)設情境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經常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讓幼兒去面對矛盾,解決問題。如在戶外活動"騎小車"中,孩子要解決"小車不夠怎么辦?"的問題;兩個小朋友都想玩橡皮泥,可橡皮泥卻只有一盒;幼兒的點心不夠分了,沒拿到的小朋友怎么辦等等。對幼兒采取的正確行為,教師都及時通過口頭語言或肢體語言給予鼓勵和表揚,強化幼兒分享后的愉快體驗。
開辟玩具分享區(qū)班級活動區(qū)中,我們專門設立了一個玩具區(qū),讓小朋友帶一件自己的玩具放到分享區(qū),供大家一起玩。凡是帶玩具來的幼兒還可以向全班小朋友介紹玩具的玩法。玩具分享區(qū)的玩具一個月更換,那里成了小朋友喜歡的地方。他們不僅愿意拿出自己心愛的玩具,也學會愛護別人的玩具,從中體會著快樂和友誼。
分享活動成果主題活動結束后,我們向全園開放,讓所有的小朋友一起來分享我們的成果和快樂。如開展主題活動"汽車叭叭叭"時,我們舉辦了"親子手工制作展",小朋友高興地向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介紹自己與家人一起制作的汽車;顒咏Y束后,他們還搶著告訴老師:"哥哥喜歡我的小車。""那個姐姐問我怎么做。"他們沉浸在分享的快樂中。
建立牽手小組行為霸道、任性的孩子很少有同伴愿意與之交往,如何轉變他們的行為?我們發(fā)揮了家委會的作用,將幼兒四至五人分成一組,鼓勵幼兒利用節(jié)假日互相上門拜訪,讓幼兒輪流做小主人,讓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學習分享。
三、家園共育,強化幼兒的分享行為
家園教育的一致性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向家長宣傳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交流在家庭中培養(yǎng)孩子分享行為的方法。我們還為每個幼兒準備了"家中的好寶寶"記事本,請家長們將孩子在家的表現記錄下來,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教育。我們還邀請家長代表參與我們的研究小組,為共同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出謀劃策。
通過一個學期的教育,幼兒的分享意識增強了,自覺分享的行為形成了,"好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才開心"成了孩子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孩子們在學會分享、體驗分享中獲得了真正的快樂和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