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zhì)訓(xùn)練#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原文譯文#】《左傳》受到學(xué)界重視是在魏晉時期,先后有鄭玄、杜預(yù)為其作注解,以后成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下面是®無憂考網(wǎng)分享的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原文譯文。歡迎閱讀參考!
【原文】
二十六年春,王正月,公會莒茲ぶ寧莊子盟于向,尋洮之盟也。齊師侵我西鄙,討是二盟也。夏,齊孝公伐我北鄙。衛(wèi)人伐齊,洮之盟故也。公使展喜犒師,使受命于展禽。
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于敝邑,使下臣犒執(zhí)事!过R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侯曰:「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惠d在盟府,大師職之。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xié),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zāi),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晃冶忠赜貌桓冶>,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过R侯乃還。
東門襄仲、臧文仲如楚乞師,臧孫見子玉而道之伐齊、宋,以其不臣也。
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對曰:「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秋,楚成得臣、斗宜申帥師滅夔,以夔子歸。
宋以其善于晉侯也,叛楚即晉。冬,楚令尹子玉、司馬子西帥師伐宋,圍緡。
公以楚師伐齊,取谷。凡師能左右之曰以。置桓公子雍于谷,易牙奉之以為魯援。楚申公叔侯戍之;腹悠呷,為七大夫于楚。
【譯文】
二十六年春季,周王朝歷法的正月,魯僖公會見莒茲邳公、甯莊子,在向地結(jié)盟。重溫洮地盟會的舊好。
齊國軍隊進攻我國西部邊境,表示對洮、向兩次會盟的不滿。
夏季,齊孝公進攻我國北部邊境,衛(wèi)軍便攻打齊國,這是衛(wèi)國履行洮地的盟約。
僖公派遣展喜犒勞軍隊,派他向展禽請教如何措辭。齊孝公尚未進入我國國境,展喜出境見他,說:“我的君主聽說君王親自出動大駕,將要光臨敝邑,所以派遣下臣來慰勞您的左右侍從。”齊孝公說:“魯國人害怕嗎?”展喜回答說:“小人害怕了,君子不怕!饼R孝公說:“房屋中像掛起的磬一樣的空,四野里連青草都沒有,靠什么不害怕?”展喜回答說:“靠著先王的命令。從前周公、太公輔助周王朝,在左右協(xié)助成王。成王慰勞他們,賜給他們盟約,說:‘世世代代的子孫不要互相侵犯!@個盟約藏在盟府之中,由太史掌管;腹虼寺(lián)合諸侯,而商討解決他們之間的糾紛,彌補他們的過失,而救援他們的災(zāi)難,這都是顯揚過去的職責。等君王即位,各國諸侯盼望說:‘他會繼續(xù)桓公的功業(yè)吧!’我敝邑因此不敢保護城郭糾聚民眾,說:‘難道他即位九年,就背棄王命、廢棄職責?他怎么對得住先君?他一定不會這樣做的!恐@個,所以不害怕。”齊孝公就收兵回國了。
東門襄仲、臧文仲到楚國請求出兵。臧孫進見楚國的大臣子玉而引導(dǎo)他攻打齊、宋兩國,因為齊、宋兩國不肯尊事楚國。
夔君不祭祀祝融和鬻熊,楚國人責備他。夔君回答說:“我們的先王熊摯有病,鬼神不肯赦免他,使他死去,所以自己流竄到夔,我國因此失去楚國的救助,又祭祀什么?”秋季,楚國的成得臣、鬬宜申領(lǐng)兵滅亡夔國,抓了夔君回國。
宋國因為他們曾經(jīng)對晉侯表示友善,所以背叛楚國而靠攏晉國。冬季,楚國的令尹子玉、司馬子西領(lǐng)兵攻打宋國,包圍緡地。
僖公指揮楚國軍隊攻打齊國,占領(lǐng)了穀地。凡是出兵,能夠隨意指揮別國軍隊叫做“以”。把齊桓公的兒子雍安置在穀地,易牙奉事他作為魯國的后援。齊桓公的兒子有七個人,都在楚國做了大夫。
擴展閱讀:《左傳》名句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譯文:多干壞事,一定會自取滅亡。
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譯文:誰能沒有過失呢?有了過失而能夠改正,那就沒有比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譯文:百姓的生計全在于勤勞,只要勤勞生計就不會困乏。
4、《書》曰:“居安思危!彼紕t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
譯文:《書經(jīng)》上說:“處于安樂的環(huán)境之中時,要想到可能出現(xiàn)的危難!毕氲轿ky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沒有了禍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譯文:最上等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業(yè),再其次是創(chuàng)立學(xué)說。即使過了很久也不會被廢棄,這就叫做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