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今天的游戲中,我為小朋友準備了雪花積木,可是在游戲開始后不久,我就發(fā)現(xiàn)地上的雪花積木撒了好多,于是我在旁說了聲:"寶寶們,積木掉了,我們應該怎么辦?"可是不知是因為寶寶們玩得太高興了沒聽見,還是聽見了也不想撿,寶寶們誰也沒有去檢。本來碰到類似情況,我總是會讓小朋友把積木撿起來再玩?墒牵蚁,為什么孩子們非要我去說了,才肯撿呢,難道真的是我的常規(guī)工作沒有做好嗎?我在思考著,能不能想到一個孩子主動愿意去撿的方法呢?
這時,我看到了桌上的那個空筐,靈機一動,拿了筐說:"寶寶們,地上有這么多的蘑菇,我去采蘑菇了。"并撿起了一片雪花積木。這個方法真靈,所有的小朋友都放下手里的積木,搶著撿地上的積木。一會兒,就把地上撿的干干凈凈。在積木撿完后,有的寶寶說:"這是紅的蘑菇,這是黃蘑菇"。然后他們把紅的黃的各放在一邊,開始把撿起來的雪花片按照顏色進行分類,分別放在了兩個筐里。而且嘴巴里還不時的說:"這邊有好多的紅蘑菇,這邊有好多黃蘑菇。"分類進行完了之后,他們開始拼插雪花積木,整個游戲玩了很長時間,在游戲過程中,小朋友只用了雪花積木和塑料籃子兩樣東西,但他們的興趣始終濃厚,而且游戲也進行的有聲有色。在游戲結束時,我問小朋友今天玩得開心嗎,他們齊聲說"開心",還一再要求我下次再玩"采蘑菇"的游戲。
我想,如果在開始時我以傳統(tǒng)的方式"命令"小朋友們撿完了積木再玩,那么他們的情緒一定會受到影響,對今他們的注意很不穩(wěn)定,易受外部環(huán)境的干擾,而且他們的模仿性強。我所采取的"采蘑菇"的游戲,一下子就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了過來。雖然到后來游戲的性質產(chǎn)生了變化,但在游戲過程中,幼兒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利用僅有的籃子和雪花積木,使游戲進行得有聲有色。這其中既培養(yǎng)了幼兒的發(fā)散性思維,也培養(yǎng)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天的游戲也會失去興趣。而2-3歲幼兒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
【篇二】
早上,萱萱帶著自己最喜歡的貼畫來到幼兒園。這時璐璐看到了貼畫,萱萱爸爸看到璐璐喜歡就把貼畫遞給她。萱萱看到后急忙往回搶,一邊搶一邊喊:“這個是我的!不能給你!”爸爸趕緊拉住她:“別搶了,你把貼畫送給她!边@句話徹底讓萱萱陷入激動當中,“哇”的一下大哭起來。萱萱爸爸氣急敗壞地說:“你這孩子真小氣,一張貼畫都舍不得!”
對于成人來說,“分享”是應該培養(yǎng)的良好品德,所以當萱萱爸爸認為她不愿分享的時候,會命令甚至奚落孩子“小氣”。爸爸的表現(xiàn)其實是不理解孩子的心理。
什么是分享?
分享,是指個體主動、自愿地與他人共享資源,并從中獲得愉悅和滿足的社會行為。它具有三個特征:第一,主動自愿;第二,與他人共享;第三,能夠從分享中獲得愉悅滿足的情感體驗。任何一種分享都必須要滿足這些特征,否則分享就不能成立。
經(jīng)過了解,我發(fā)現(xiàn)萱萱今天把貼畫拿來主要是為了向老師、小朋友“炫耀”一下“我有這么漂亮的貼畫”。她的主要目的沒達到呢,結果“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爸爸看到露露喜歡就要把貼畫送給她?梢姲职植涣私馀畠旱南敕ǎ鼪]有尊重萱萱對自己物品的所有權和分配權,就隨意處置了孩子的東西,結果激起了萱萱的反抗。其實說不定她“炫耀”的主要目的達到之后,會樂意分享給老師和小朋友們呢。
“分享”關系到一個人的社會交往能力,怎么培養(yǎng)這一利他的好品質呢?
1.體諒、尊重孩子。
案例中,萱萱爸爸應該意識到“貼畫”是萱萱的,自己不可以替她分享,要用商量的態(tài)度引導孩子。例如,“萱萱,你看璐璐很喜歡,要不要給璐璐看看?”“你是不是有點舍不得呀?是怕她弄壞了,還是……”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尊重、了解自己。當孩子有了足夠的安全感,感到自己被尊重時,她才會愿意聽取成人的建議。
2.“分享”要循序漸進。
可以從孩子愿意分享的小東西開始。例如,從過了新鮮勁兒的圖書、食物少量多次分享開始;也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定數(shù)量的貼畫、頭繩等,孩子可能就不會因為“物以稀為貴”而不愿分享了。等孩子體驗到分享帶來的快樂時,就會形成一種比較積極的心理感受,慢慢就會變得樂意分享了。
【篇三】
孩子們都喜歡玩玩具,但令人頭痛的是即使家長費盡口舌,孩子們依然不能把玩具收好。怎么辦呢?我想要根據(jù)孩子的心理特點來進行教育。
小班的孩子具有“泛靈論”的特點,他們會把一切事物看成和自己一樣是有生命、有意識的,所以會把玩具當作伙伴。我抓住孩子的這一特點,在引導孩子收玩具方面進行了嘗試。
1.讓孩子嘗到不收玩具的后果
有一天,熠熠把玩具弄得滿地都是。游戲結束的時候,我叫她收玩具,她不收;我說和她一起收,她仍不動手。這時我告訴她:“你要是不把玩具送回家,它們生氣就要跑了,不和你玩了!笨伤齾s滿不在乎的樣子,依舊不收玩具。第二天早上她玩游戲時,發(fā)現(xiàn)她最喜歡的好多玩具都不見了。她問:“媽媽,我的玩具去哪了?”我說:“媽媽和你一起找找看吧!蔽覀冊谖堇锼奶幷,桌子下、沙發(fā)下,哪里都沒有。我一邊找一邊跟她說:“一定是玩具找不到家傷心了,然后就躲起來了!蔽疫z憾地說,“沒辦法呀,誰叫你不把它們送回家的!它們生氣就跑了!边@時她無可奈何地噘起了嘴。我說:“如果你以后好好收玩具,也許它們還會回來的!甭牶笏闹腥计鹆讼M,自言自語地說:“我把玩具收好吧,不然這些也該跑了。”
孩子感受到了不收玩具的后果,心里就會對收玩具的重要性有所意識。過幾天,我就和她一起從沙發(fā)底下、床下,把這些“跑掉”的玩具找回來。以后每當她犯懶不想收玩具的時候,我都會提醒她:“快把玩具收好吧,跑了可就沒的玩了!
2.家長樹立榜樣,引導孩子模仿
模仿是幼兒學習的基本方式,作為家長要隨時整理家中的物品,養(yǎng)成整潔有序的生活習慣。大人在幫孩子一起收玩具的時候,可以一邊送玩具回家一邊說:“小玩具我送你回家!謝謝你和我玩,快回家找媽媽吧!看我的寶寶送你回家,她多乖呀!”家長耐心做好榜樣,孩子自然會學習、模仿,再加上及時肯定孩子的做法,堅持一段時間后,孩子便能養(yǎng)成好習慣。
3.參考幼兒園的辦法,保持家園一致
我們都知道玩具少了容易收,但如果滿屋子都是玩具,孩子看了的確頭疼,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幼兒園的辦法是:孩子們隨時可以換自己喜歡玩的玩具,但必須把不玩的先收好。孩子們在幼兒園基本都能遵守規(guī)則。在家里我們要學老師的辦法,告訴孩子如果在家也和在幼兒園一樣,媽媽會告訴老師,老師會獎勵他小星星之類的,以此來激勵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