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zhì)訓(xùn)練# #詩經(jīng):《國風(fēng)·周南·漢廣》原文譯文賞析#】《詩經(jīng)》時代,漢語已有豐富的詞匯和修辭手段,為詩人創(chuàng)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下面是®無憂考網(wǎng)分享的詩經(jīng):《國風(fēng)·周南·漢廣》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國風(fēng)·周南·漢廣》
先秦:佚名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
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譯文】
南山喬木大又高,樹下不可歇陰涼。
漢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用刀割取那荊條。
姑娘就要出嫁了,趕快喂飽她的馬。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用刀割取那蔞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趕快喂飽小馬駒。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注釋】
休思:休思。休:止息也;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
漢:指漢水。游女:在漢水岸上出游的女子。
江:指長江。永:水流很長。
方:渡河的木排。這里指乘筏渡河。
翹翹:眾也,秀起之貌。錯薪:雜亂的柴草。
楚:雜薪之中尤翹翹者
秣(mò):喂馬。
蔞(lóu):草名,即蔞蒿
【賞析】
從結(jié)構(gòu)形式上分析,《漢廣》全篇三章,前一章獨立,后二章疊詠,同《詩經(jīng)》中其他重章疊句的民歌,似無差異。但從藝術(shù)意境看,三章層層相聯(lián),自有其詩意的內(nèi)在邏輯?晌龆鵀槎。
首先,全詩三章的起興之句,傳神地暗示了作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勞動過程。方氏由此把《漢廣》詩旨概括為“江干樵唱”,否定其戀情詩的實質(zhì),仍不免迂闊;但見出起興之句暗示了采樵過程,既有文本依據(jù),也是符合勞動經(jīng)驗的。
其次,從結(jié)構(gòu)形式看,首章似獨立于二、三兩章;而從情感表現(xiàn)看,前后部分緊密相聯(lián),細膩地傳達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滅,這一曲折復(fù)雜的情感歷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詩篇于此未作明言,對這位青年當年追求思戀的一往深情,讓讀者得之言外。詩篇從失望和無望寫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無望表達得淋漓盡致,不可逆轉(zhuǎn)。一般把首句視為起興;如果換一種讀法,把“漢有游女,不可求思”置于首位,那么,“南有喬木,不可休思”便可視為比喻,連同“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構(gòu)成一組氣勢如潮的博喻;瞻望難及的無限悵惘之情,也表現(xiàn)得更為強烈。當年苦戀追求,今日瞻望難及。但心不甘、情難拔,于是由現(xiàn)實境界轉(zhuǎn)入幻想境界。三、三兩章一再地描繪了癡情的幻境:有朝“游女”來嫁我,先把馬兒喂喂飽;“游女”有朝來嫁我,喂飽駒兒把車拉。但幻境畢竟是幻境,一旦睜開現(xiàn)實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滅的深淵。他依然癡情而執(zhí)著,但二、三兩章對“漢廣”、“江永”的復(fù)唱,已是幻境破滅后的長歌當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兒傷心不忍聽之感?傊娬虑昂笙鄬Κ毩,情感線索卻歷歷可辨。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鐘情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始終難遂心愿。情思纏繞,無以解脫,面對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這首動人的詩歌,傾吐了滿懷惆悵的愁緒。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把《漢廣》的詩境概括為“可見而不可求”。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義所謂的“企慕情境”,即表現(xiàn)所渴望所追求的對象在遠方、在對岸,可以眼望心至卻不可以手觸身接,是永遠可以向往但永遠不能到達的境界!肚仫L(fēng)·蒹葭》也是刻劃“企慕情境”的佳作,與《漢廣》比較,則顯得一空靈象征,一具體寫實。《蒹葭》全篇沒有具體的事件、場景,連主人是男是女都難以確指,詩人著意渲染一種追求向往而渺茫難即的意緒。《漢廣》則相對要具體寫實得多,有具體的人物形象:樵夫與游女;有細徽的情感歷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滅;就連“之子于歸”的主觀幻境和“漢廣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寫都是具體的。不為無見。當然,空靈象征能提供廣闊的想像空間,而具體寫實卻不易作審美的超越。錢鍾書《管錐編》論“企慕情境”這一原型意境,在《詩經(jīng)》中以《秦風(fēng)·蒹葭》為主,而以《周南·漢廣》為輔,其原因或許就在于此。
擴展閱讀:詩經(jīng)名句
1.杲杲日出。
《詩經(jīng)·伯兮》。杲(gǎo搞):形容太陽的明亮。本句大意是:明亮的太陽出來了。這是古代詩歌中最早描繪出的句子,文字筒潔,又能給人以美好的想象?捎靡悦鑼懭粘,也可以用來比喻剛剛誕生的充滿了生命力的事物,還可用來比喻朝氣蓬勃的人生。
2.之死矢靡它。
《詩經(jīng)·柏舟》。之死;到死。矢:誓。靡(mi米)它:沒有別的心意,即沒有二心。本句大意是:(我只愛自己心愛的人)到死也不變心。這首詩寫一位青年女子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對象,可是她的母親卻不諒察她的心,硬要拆散她的美滿婚姻,逼嫁別人。當時,禮教制度經(jīng)形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成為套在青年男女身上的枷鎖。但這位女子卻不顧禮教的藩籬,堅持自己所選擇的對象。她一面憤憤地呼喊:“母也天只!不諒人只!”一面誓死抗爭:“之死矢靡它!”非他莫嫁,死不變心。這錚錚誓言是對家長包辦婚姻的挑戰(zhàn),是婦女自主意識覺醒的宣言。以歷史主義眼光來看,近代婦女解放運動的斗爭精神,也可從幾千年前這位無名女于身上找到原始的萌芽。
3.臨其穴,惴惴其栗。
《詩經(jīng)·黃鳥》。穴:墓穴。惴惴(zhuì墜):恐懼的樣子。栗:戰(zhàn)栗。這兩句大意是:當臨近墓穴將要被活埋時恐懼地戰(zhàn)栗起來!饵S鳥》是一首挽詩。據(jù)《左傳》記載:秦穆公死后,殉葬者一百七十七人,秦國子車氏三子奄息、仲行、鍼虎皆在殉葬行列!珒删鋵懷吃嵴哐傧⒌让媾R墓穴時驚恐戰(zhàn)栗的樣子!般枫菲淅酢爆F(xiàn)己成為形容驚怕恐懼的常用語。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jīng)·鶴鳴》。它山:別的山。攻玉;琢磨玉器。本句大意是: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用它來琢磨玉器。此條以它山之石可用來琢玉為例,闡明借鑒、廣取的重要意義。石頭是最普遍、最常見的物質(zhì),連它山之石都有“攻玉”的作用,其它鮮見的東西更可以想見。此條通過比興手法寄寓此意.使詩文含蓄蘊藉,令人尋味.具有很強的理喻力量,因此干百年來傳誦不絕,直到改革開放的今天。~仍是我們實行對外開放的一個極有號召力和極為簡明醒目的口號。
5.先民有言,詢于芻蕘。
《詩經(jīng)·板》。先民:古代的圣賢。詢:詢問,請教。芻蕘(chúráo除饒):割草打柴的人。這兩句大意是,古代圣賢有句名言,要虛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請教。古代圣賢尚且需要向被視為下賤的割草的、打柴的人去請教,一般的凡夫俗子則更不在話下!霸冇谄c蕘”可用于表示廣泛地聽取意見,虛心求教,連草野鄙陋的人的意見也不放過。
6.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詩經(jīng)·子衿》。挑選:急促地來回走動,形容焦急、疑慮,心神不寧的樣子。城闕(què卻):城門樓,在古代常是情侶們約會的地方。這兩句大意是:焦急地來回徘徊啊,在那城門樓上啊!這兩句在原詩中是描寫一位少女與情人約定好了在城闕相會,但她來了之后情人卻久候不至,因此急得她團團轉(zhuǎn)。可用于形容情侶們在期待密約幽會時急躁、焦灼,魂不守舍的情況。
7.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詩經(jīng)·陟岵》。陟(zhì志):登上。岵(hù戶):多草的山。這兩句大意是:登上那高高的山嶺啊,遙望我遠在家鄉(xiāng)的父親。≡娛菍戇h地服役者懷念親人的,這是第一章的前兩句,敘述詩人登高望父。下二章開頭的兩句分別為:“陟彼屺(qǐ起,光禿的山)兮,瞻望母兮”,“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寫望母、望兄,實際上這六句互文見義。詩人登山遠望家鄉(xiāng)、親人,反復(fù)詠嘆,反映了行役者思家念遠時深情。可用以描寫流落異域的人懷鄉(xiāng)思親的心情。
8.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詩經(jīng)·澤陂》。寤寐(wùmèi悟妹):寤,睡醒;寐,睡著。寤寐為偏義復(fù)詞,用寐義。無為:不成。為,成涕泗:眼淚鼻涕。滂沱:大雨。這兩句大意是:想他想得睡不著,眼淚如雨流成了河。這首詩寫一位女子在荷塘上遇見一位豐滿高大的美男子,默默地愛上了他。由于愛得深,愛得苦,致使徹夜失眠,悲苦的眼淚像大雨傾注,流淌成河。詩人以極度夸張的手法,把這位單相思的癡情女子描寫得很生動。~兩句可以合用,形容悲苦憂思,不能成寐,痛哭流涕;也可以分用:前句形容心事重重睡不著,后句形容哭得很痛,流淚很多。
9.魚在在藻,依于其蒲。
《詩經(jīng)·魚藻》。藻:水草。蒲:水生植物,其莖葉可以制席。這兩句大意是:魚性喜愛藻、蒲,常常隱藏在水藻下面,依傍于蒲草之間。這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寫到魚的篇什之一,寫的是魚的靜態(tài),說明水中有藻、有蒲的地方,下面往往隱藏有魚。這兩句在原詩中有比喻之意。
1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詩經(jīng)·于衿》。青青:指“于衿”的顏色。子:你,詩中女子指她的情人。衿(J1n今):衣領(lǐng)。悠悠:遙遠,這里形容相思之情悠遠綿長。這兩句大意是:你青青的衣領(lǐng),牽系著我悠悠的思憶之心。這兩句不直呼她的情人,而以“青青子衿”來借代,顯得委婉含蓄,富有詩意!坝朴啤倍钟直憩F(xiàn)出思念之情的強烈。可用以形容少女對情侶的相思,也可用于形容男子對同學(xué)、朋友的思念之情,如曹操的《短歌行》即引用這兩句表達他對朋友和志同道合之人的渴念。此外,還可以借鑒、學(xué)習(xí)這種借代的修辭手法。
擴展閱讀:詩經(jīng)語言風(fēng)格
《詩經(jīng)》的語言不僅具有音樂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辭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詩經(jīng)》時代,漢語已有豐富的詞匯和修辭手段,為詩人創(chuàng)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对娊(jīng)》中數(shù)量豐富的名詞,顯示出詩人對客觀事物有充分的認識。《詩經(jīng)》對動作描繪的具體準確,表明詩人具體細致的觀察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如《芣莒》,將采芣莒的動作分解開來,以六個動詞分別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薄岸,拾也;捋,取其子也!薄把K,以衣貯之而執(zhí)其衽也。襭,以衣貯之而扱其衽于帶間也!保ㄖ祆洹对娂瘋鳌肪硪唬┝鶄動詞,鮮明生動地描繪出采芣莒的圖景。后世常用的修辭手段,在《詩經(jīng)》中幾乎都能找:夸張如“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衛(wèi)風(fēng)·河廣》),對比如“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衛(wèi)風(fēng)·氓》),對偶如“縠則異室,死則同穴”(《王風(fēng)·大車》)等等。
《詩經(jīng)》的語言形式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往往能“以少總多”、“情貌無遺”。但雅、頌與國風(fēng)在語言風(fēng)格上有所不同,雅、頌多數(shù)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fēng)中雜言比較多。小雅和國風(fēng)中,重章疊句運用得比較多,在大雅和頌中則比較少見。國風(fēng)中用了很多語氣詞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這些語氣詞在雅、頌中也出現(xiàn)過,但不如國風(fēng)中數(shù)量眾多,富于變化。國風(fēng)中對語氣詞的驅(qū)遣妙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達到了傳神的境地。雅、頌與國風(fēng)在語言上這種不同的特點,反映了時代社會的變化,也反映出創(chuàng)作主體身份的差異。雅、頌多為西周時期的作品,出自貴族之手,體現(xiàn)了“雅樂”的威儀典重,國風(fēng)多為春秋時期的作品,有許多采自民間,更多地體現(xiàn)了新聲的自由奔放,比較接近當時的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