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zhì)訓(xùn)練# #國學(xué)寶典詩經(jīng):《閔予小子》原文譯文賞析#】《閔予小子》隱含著對文王、武王舊臣效忠嗣王的要求,而在這方面,周公又是以身作則、堪稱楷模的。下面是©無憂考網(wǎng)分享的國學(xué)寶典詩經(jīng):《閔予小子》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閔予小子》
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于乎皇考,永世克孝。
念茲皇祖,陟降庭止。
維予小子,夙夜敬止。
于乎皇王,繼序思不忘。
【注釋】
⑴閔:通“憫”,憐憫,鄭箋說是“悼傷之言”。予小子:成王自稱。
⑵不造:不善,指遭兇喪。
⑶嬛(qióng)嬛:同“煢煢”,孤獨無依靠。疚:憂傷。
、褥叮╳ū)乎:同“嗚呼”,表感嘆;士迹褐肝渫。
、煽耍耗。
、驶首妫褐肝耐酢
、粟旖担荷。止:語氣詞。
、袒释酰杭嬷肝耐酢⑽渫。
、托颍壕w,事業(yè)。
【譯文】
可憐我這三尺童,
新遭父喪真悲痛,
孤獨無援憂忡忡。
感嘆先父真?zhèn)ゴ螅?/p>
終生盡孝有高風(fēng)。
念我先祖興大業(yè),
任賢黜佞國運隆。
我今年幼已即位,
日夜勤政求成功。
先王靈前發(fā)誓言,
繼承遺志銘心胸。
【賞析】
成王繼位之時,年齡幼小,可以說,除了高貴的身份之外,他在政治上是一無所有。幼小的成王不可能明白自己的處境,而為之輔政的周公對此則有清醒的認(rèn)識。因此,盡管《閔予小子》看似成王以第一人稱而作的自述,其實真正的作者應(yīng)是輔政的周公。
《閔予小子》是“嗣王(即成王)朝于廟”(《毛詩序》)之詩。嗣王朝廟,通常是向祖先神靈禱告,表白心跡,祈求保佑,同時也有對臣民的宣導(dǎo)作用。鑒于成王的特殊境遇,這篇告廟之辭應(yīng)有特殊的設(shè)計。
開頭三句,將成王的艱難處境如實敘述,和盤托出,并強調(diào)其“嬛嬛在疚”,無依無靠。國君需要群臣,嗣王更需要群臣的支持,成王這樣年幼的嗣王則尤其需要群臣的全力輔佐。強調(diào)成王的孤獨無援,于示弱示困示艱難之中,隱含了驅(qū)使、鞭策群臣效力嗣王的底蘊,這一點在下面即逐步顯示出來。
第四句的“皇考”指周武王。武王一生業(yè)績輝煌卓著,詩中卻一字不提,只說他“永世克孝”。為人子當(dāng)盡孝;為人臣則當(dāng)盡忠,其理一致,為什么不直陳其言呢?蓋因在危難、困窘之際尋求援助,明令不如感化,當(dāng)時周王室群臣均為武王舊臣,點出武王克盡孝道,感化之效即生。
第六句的“皇祖”指周文王,而“陟降”一語,當(dāng)重在“陟”,因為成王嗣位時在朝的文王舊臣,都是文王擢拔的賢能之士,他們在文王去世之后,輔佐武王成就了滅商的偉業(yè),此時又該輔佐成王來繼業(yè)守成了。
周公是經(jīng)歷文、武、成三世的老臣,“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于群子”,又“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史記·魯周公世家》),一些三世老臣如姜尚等,都長期與他共事,上述對文王、武王贊頌之語,出自他口中,自有非同尋常的號召與約束力量,穆王時太仆正伯冏作《冏命》,所說“昔在文武,聰明齊圣,小大之臣,咸懷忠良”,正可見周公的威嚴(yán)。
周公在其子伯禽受封于魯后曾訓(xùn)戒伯禽要尊賢,說:“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保ā妒酚洝斨芄兰摇罚┧雷约旱纳矸荨安毁v”,當(dāng)然知道成王的身份更為高貴。成王為文王之孫,武王之子,血統(tǒng),這也幾乎就是他繼位時全部的政治資本,周公對此不能不充分地加以利用,以期對文王、武王感恩戴德的群臣對成王也俯首聽命。因此“繼序”一語出現(xiàn)于《閔予小子》的末句,絕非偶然,它強調(diào)成王繼承的是文王、武王開創(chuàng)的大業(yè),而“思不忘”對成王固然是必須兌現(xiàn)的誓言,對于文王、武王的舊臣,則是理所當(dāng)然應(yīng)盡的天職。
《閔予小子》隱含著對文王、武王舊臣效忠嗣王的要求,而在這方面,周公又是以身作則、堪稱楷模的。他并沒有忘記對兒子伯禽的教育與指導(dǎo),用今天的話說是公私兼顧的,可他的主要精力一直集中于輔佐成王,他的主要政治業(yè)績也在于此。這方面,《詩經(jīng)》、《尚書》中的許多篇章留下了可信的記錄,孔子也一再表示對他的尊崇與景仰。周公與成王雖然一為臣一為君,一為輔相一為天子,但是,要了解成王時政事,卻往往先要了解周公!读(jīng)》皆史,讀此篇亦可窺周初政事之一斑。
擴(kuò)展閱讀:詩經(jīng)重章疊句
《詩經(jīng)》的句式,以四言為主,四句獨立成章,其間雜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節(jié)拍的四言句帶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是構(gòu)成《詩經(jīng)》整齊韻律的基本單位。四字句節(jié)奏鮮明而略顯短促,重章疊句和雙聲疊韻讀來又顯得回環(huán)往復(fù),節(jié)奏舒卷徐緩。《詩經(jīng)》重章疊句的復(fù)沓結(jié)構(gòu),不僅便于圍繞同一旋律反復(fù)詠唱,而且在意義表達(dá)和修辭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詩經(jīng)》中的重章,許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詩章重疊,只變換少數(shù)幾個詞,來表現(xiàn)動作的進(jìn)程或情感的變化。如《周南·芣苡》三章里只換了六個動詞,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個過程。復(fù)沓回環(huán)的結(jié)構(gòu),靈活多樣的用詞,把采芣苡的不同環(huán)節(jié)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為補充,在意義上形成了一個整體,一唱三嘆,曼妙非常。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卷一云:“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fēng)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馀音裊裊,若遠(yuǎn)若近,若斷若續(xù),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xì)繹而自得其妙焉!
除同一詩章重疊外,《詩經(jīng)》中也有一篇之中,有兩種疊章,如《鄭風(fēng)·豐》共四章,由兩種疊章組成,前兩章為一疊章,后兩章為一疊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疊,后三章是重章。
《詩經(jīng)》的疊句,有的在不同詩章里疊用相同的詩句,如《豳風(fēng)·東山》四章都用“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開頭,《周南·漢廣》三章都以“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結(jié)尾。有的是在同一詩章中,疊用相同或相近的詩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疊句。三章在倒數(shù)第二、三句分別疊用“不我以”、“不我與”、“不我過”。
《詩經(jīng)·國風(fēng)》中的疊字,又稱為重言!胺ツ径《。B鳴嚶嚶”,以“丁丁”、“嚶嚶”摹伐木、鳥鳴之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币浴耙酪馈、“霏霏”,狀柳、雪之態(tài)。這類例子,不勝枚舉。和重言一樣,雙聲疊韻也使詩歌在演唱或吟詠時,章節(jié)舒緩悠揚,語言具有音樂美!对娊(jīng)·國風(fēng)》中雙聲疊韻運用很多,雙聲如“參差”、“踴躍”、“黽勉”、“栗烈”等等,疊韻如“委蛇”、“差池”、“綢繆”、“棲遲”等等,還有些雙聲疊韻用在詩句的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衛(wèi)風(fēng)·淇奧》)、“爰居爰處”(《邶風(fēng)·擊鼓》)、“婉兮孌兮”(《齊風(fēng)·甫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