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國學寶典《禮記》: 雖有嘉肴、古之教者

時間:2019-04-19 15:31:00   來源:無憂考網     [字體: ]

  【#少兒綜合素質訓練# #國學寶典《禮記》: 雖有嘉肴、古之教者#】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當然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來對待,而不能摻雜使假或者驕傲浮躁。下面是©無憂考網分享的國學寶典《禮記》:雖有嘉肴、古之教者。歡迎閱讀參考!



  雖有嘉肴(1)


  ——實踐出真知


  【原文】


  雖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雖有至道(4),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謂乎!


  【注釋】


 、俦竟(jié)選自《學禮》。②肴:帶骨頭的肉。(3)旨:甘美的味道。④至道:好到極點的道理。(5)困:不通。(6)自反:反躬自省。(7)強(qiang):勉勵。(8)學(xiao)學半:意思是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


  【譯文】


  雖然有美味的內食,但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雖然有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說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边@話說的餓就是這個道理。


  【讀解】


  看了這段文學,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在《實踐論》當中說的一段話:“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嘗一嘗.....”從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點:非常重視實踐,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于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


  進行實踐必須抱著現實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以清醒冷靜的態(tài)度面對現實,是一就是一,絕不說是二。即使錯了,也不敢于承認,使知道行合一,理論和實際聯系在一起,反對空頭理論。這樣就有了“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這種自然而然的結論。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當然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來對待,而不能摻雜使假或者驕傲浮躁。正如*所說的,“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二者相鋪相成。這樣來看問題,同樣也是現實的和實際的。



  《禮記》古之教者


  古之教者(1)


  ——用制度確保教育的是實施


  【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2),黨有庠(3)。術有序(4),過有學(5)。比年入學(6),中年考校(7)。一年視離經辨志(8),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9)。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10)。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11),而遠者懷之(12),此大學之道也。記曰(13):“蛾子時術之(14)。”其此之謂乎!


  【注釋】


  ①本節(jié)選自《學禮》。②家:這里指“閭”,二十五戶人共住一巷稱為閭。塾:閭中的學校。(3)黨:五百戶為黨。庠(xiang):設在遂中的學校。④術(sui):同“遂”,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遂。序:設在遂中的學校。(5)國:京城。學:大學。(6)比年:沒年。(7)中年:沒隔一年。(8)離經:給經書斷句。(9)小成:小有成就。(10)大成:大有成就。(11)說:同


  “悅”。(12)懷:向往。(13)記:記言記得事的書。(14)蛾(yi)子:小螞蟻。術:學習。


  【譯文】


  古時教學,閭中有塾,黨中有庠,遂中有序,京城有大學。每年有新生入學,隔一年有考試。入學第一年考查斷句的能力,辨別志向所趨;第三年考查是否專心于學業(yè),是否樂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愛師長;第七年考查對學問的見解,和對朋友的選擇。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知識暢達,觸類旁通,能遇事不惑,不違背師訓,這就叫做“大成”。像這樣,就能夠教化民眾,改變風俗,使近處的人心悅誠服,使原處的人都來歸附,這就是大學教育的道理。古書上說:“小螞蟻經常學習街土堆成堆!闭f的正是這個道理。



  【讀解】


  學習的確需要日積月累,循序漸進。這是一個時間過程,由此設立一整套的制度和措施,比如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試制度等等,是完全必要的。我們看到,這些東西在先秦時代已發(fā)展的比較完整了,也可算作是咱們這個文明古國值得炫耀的成就吧。


  但是我們發(fā)現,儒家講教育,處處不忘一個“用”字。很難籠統(tǒng)地說“用”是好還是不好,因為“用”(實用)有不同的層面。比如科技就很注重實用,但咱們的古代教育似乎從未把這方面的內容納入教育、教學體系之中。器物層面的東西,總是為古人所蔑視的。直截了當地說,儒家教育所看重的“用”,是統(tǒng)治國家和民眾能夠的統(tǒng)治術。在他們看來,與統(tǒng)治術無關的東西,都算不得知識和學問,都沒有學習和傳授的必要。


  這樣來看,儒家的教育思想就該大大折扣了。用今天的話來說,可以設想,如果照這套思路做下去,全國的學校都該辦成政治學校了,學校的目標全變成了培養(yǎng)政府官員和政治家。一個國家滿是政府官員和政治家,是一樁匪夷所思的事,大概也是有點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