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jié)的習俗】
祭祀
應劭《風俗通》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蛟唬号D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逼淦鹪瓷踉纾抖Y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薄妒酚洝ぱa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
祭祀的對象凡八: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chuàng)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jié)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傳釋伽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餓昏倒地。一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jié)。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jié)的主旋律。其節(jié)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并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jié)的序慕,忙于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臘八粥
臘八粥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qū)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jié)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豆腐,“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jié)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后,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面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關于臘八節(jié)的兒童故事集錦】
【故事一】
從前人們家里窮,每到年終歲末,大人們便把一些紅棗、核桃、紅豆、小米等在臘月初八這天熬成粥,謂之為臘八粥。那么,為什么臘八粥會和佛教徒聯(lián)系起來了呢,中國人過臘八是怎么回事呢?
傳說,臘月初八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在他得道成佛之前,為了苦求人生真諦他曾走遍名川大山。有一天,他走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因長途跋涉,饑餓難忍的他昏倒在地。這時,一位牧羊女趕來,把自己帶的雜糧干果剩飯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的喂他,最后把他救活了。后來,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于臘月初八得道成佛。
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佛門弟子每逢這天按照牧羊女熬粥投料的比例,程序如法炮制,熬成粥施舍給人們,最后由佛門善事擴展為民家習俗。
【故事二】
從前,有一戶人家,有爸爸、媽媽和兒子三口人。
爸爸是個勤快人,60多歲了,還是天天雞叫起床、天明下地。他常說:“搖錢樹,人人有,就是自己兩只手!
媽媽過日子很節(jié)儉,一天三頓精打細算,省吃儉用,她總說:“聚寶盆,不算好,勤儉才是無價寶!
他們家糧囤冒尖兒,院子里瓜棚遮天,瓜果蔬菜終年不斷。
老兩口這樣勤快,可他們的兒子卻好吃懶做,整天吃飽了就睡,鄰居管他叫“瞌睡蟲”。
老兩口年紀越來越大了,爸爸常對兒子說:“要吃飯,得流汗。你不要光睡覺,也得學會種莊稼!
媽媽也說:“爹娘只能養(yǎng)你小,不能養(yǎng)你老,你要學會過日子呀!”
“瞌睡蟲”哼兩聲,這個耳朵聽,那個耳朵冒,什么也沒有聽進去。
不久,“瞌睡蟲”成了家。媳婦和他一樣懶:日頭不落就睡,日出三竿不起。踢倒了油瓶也不扶,大家叫她“沒底鍋”。
過了幾年,老兩口得了重病,他們把小兩口叫到床前,囑咐說:“要想日子富,雞叫離床鋪,男應勤耕耘,女當多織布……”不久,老兩口就先后去世了。
“瞌睡蟲”看著老兩口積下的滿囤糧食,對媳婦說:“吃不愁,喝不愁,何必種地曬日頭?”
“沒底鍋”看著老兩口留下的滿箱衣被,對丈夫說:“冬有棉,夏有單,何必紡織日西偏?”
他們倆誰也沒把老人的話記在心上,每天照樣光吃不干。
一年一年過去了,老兩口留下的地成了荒草園,家里的柴米油鹽也用光了。
這年臘月初八,北方呼嘯、大雪封山。小兩口沒吃沒穿,偎在破房子里打哆嗦。這時,他們后悔已經晚了。
最后,他們找遍了缸底、囤縫、墻邊、老鼠洞,好不容易掃出一些黃米、玉米、豆子、花生粒,混在一塊煮成粥。誰知端起碗剛想喝,一陣大風刮倒了房子,把兩人都壓死了。
后來,每年一到臘八,大人們就熬這么一鍋粥給孩子們喝,讓他們記住懶人的教訓,從小養(yǎng)成勤勞節(jié)儉的好習慣。
【故事三】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tǒng)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芭D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jié)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fā)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jié)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梢姰敃r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qū)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qū)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yǎng),確實能增福增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