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訓練# #國學寶典《心經》到底厲害在哪里?#】《心經》的第一句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可以理解為一位具體的菩薩的名號,也可以理解為所有修般若法門的人。今天©無憂考網就想告訴大家《心經》到底厲害在哪里?歡迎閱讀!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心經》說什么?有四項內容:
一、大智慧。《心經》就是講的大智慧。
二、破執(zhí)著。《心經》要我們徹底地把我執(zhí)、法執(zhí)破除干凈,連破除干凈的這種意念也不要存在。
三、到彼岸。破除了執(zhí)著才能到彼岸,但是也不要有到彼岸的心,因為《心經》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
四、大自在。在大智慧的指引下,究竟涅槃,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一切都在般若空慧的指引下,來落實這些修行的理念。
一、大智慧
所謂大智慧,按照佛法的解釋,智與慧是有區(qū)別的。所謂通達有為之事相為智;通達無為之空理為慧。智有照了之功,慧有鑒別之用;智能明了諸法,慧能斷惑證真。這就是佛家講的大智慧的含義。
《心經》就是一部講大智慧的的經典!缎慕洝肥亲x誦最廣的一部經,也是字數最少的一部經,更是佛典中最重要的一部經。
古代的佛教大師說,《心經》是萬法的根源,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要。《心經》的意義高遠,無人能到。只有菩薩以大智慧深觀自在,自證證人,才能夠獲得《心經》所說的大智慧,到達彼岸。
這部經之所以重要,不是由于別的原因,而是經中所說的“般若”精義,將佛教的理論核心揭示無遺,究竟圓滿。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緣起性空”。如何才能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必須通過甚深的般若觀照,勘破萬法的假相,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突破重重障礙,掃清萬里烏云,現出晴朗的天空。
這晴朗的天空,就是我們的心地,然后般若慧日高懸,大地繁華似錦,一切生命自由自在,這才是我們自心一片安詳的佛國凈土。
智慧有如此功效,我們學習《心經》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般若的思想是佛法的根本見。只有在般若思想指導下所修習的一切善法才是無為、無漏的善法。
《大智度論》說:
所謂有般若在世,則為佛在。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若師在、母在,不名為失利。所以者何?利本在故,是故說般若波羅蜜在世,佛亦在世。(《大智度論》卷一百)
我們從這段*可以知道般若的重要性。般若在,就是佛在,能見般若,就是見佛,就是見法。般若為佛母,更是我們眾生斷惑證真的根本所依。所以說“得見般若,即為見佛”。
本經所說的般若妙智慧是我們自性中本自具足的一種無漏慧,完全由真心流露出來。所謂離過絕非,正常真實,純凈無染,唯正無邪,應用無窮,指導人們離苦得樂,超越生死,同登彼岸。
般若的功能、般若的作用,在我們佛法中具有首要的地位。我們所說的見地,就是指般若見。因為般若能了解諸法緣起性空的道理,能破除我執(zhí)、法執(zhí),掃除內心的一切執(zhí)著、一切障礙。
所以“諸佛及菩薩,能利益一切。般若為之母,能出生養(yǎng)育。佛為眾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則為一切,眾生之祖母!
般若是佛母,是我們一切眾生的祖母,所以說“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庇邪闳艟陀蟹,因為般若是佛母。般若即是法寶,佛以法為師,佛從法出生。所以說佛法以般若為根本,般若在世即為有佛。
由此可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出生諸佛的經典。
《心經》上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所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之稱。沒有般若就沒有佛。沒有佛,法從何來呢?因此說般若為佛母,般若為成佛之本。
二、破執(zhí)著
破除執(zhí)著就是突破自我的障礙,就是突破生命的局限性。
我們的生命有種種的局限,這些局限有的是從無始以來自己的善惡業(yè)報所感,有的是我們在現世生中,由于六根與六塵相接而產生的種種分別心、執(zhí)著心,久而久之形成的非常深厚的執(zhí)著和障礙。
《心經》告訴我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破除執(zhí)著。因為執(zhí)著的根源是生命,執(zhí)著的土壤是生活。從什么地方倒下的就從什么地方起來。不但凡夫染污的五蘊皆空,圣賢清凈的五蘊亦空。
五蘊即是生命的總相,是內根身、外器界的總相,也即是人類的生命活動。所謂生命活動,即是身、口、意三業(yè)和行、住、坐、臥四威儀的表現形態(tài),也即是我們所說的生活。
生命的要素即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的活動就是我們所謂的生存。離開了這五個要素,我們所謂的生命、生活就無從談起。
而五蘊又是遷流不息、無常無我的,時時處在變化之中,無常之中。所以說五蘊是生命,五蘊是生存,五蘊是生活,但又不能夠執(zhí)著這些。
生存的內容和形式盡管多種多樣,但概而言之都是生存與生活的表達方式。是故人類的一切活動無不是生活。
《心經》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提示我們要正確面對我們生命的活動,也就是要正確面對我們生命的實相。
《心經》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边@里的“照見”,就是般若的觀照力,般若的功能。
“五蘊”是我們的生活內容,“皆空”是通過觀照的力量突破生命的局限性(各種煩惱)所顯示的真理,空的究竟內涵即是涅槃。
這“照見五蘊皆空”六個字濃縮了佛法的所有內容,既有功夫,即“照見”二字;也有見地,即“皆空”二字;而且所要轉化的對象也非常具體,即“五蘊”二字,也即是我們人類生活的本身,或者說生活的當下、生命的當下。
學佛修行,沒有別的要求,就是如何面對我們生命當下的困惑,當下的煩惱。因為離開了當下,你要找我們的生命,找我們的生存,找我們的生活,是找不到的。千經萬論、歷代祖師都強調要在當下這一念心中來落實修行的要求。
這種觀照的功夫,禪的功夫,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達到“五蘊”與“空”不二的境界,即經上所揭示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即是色。”那種精神與物質、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平等不二的圣者的境界。
只有禪與五蘊,空與五蘊,照見與五蘊,處于高度統一狀態(tài),才能夠真正促進身心的凈化,轉變身心的煩惱。所以,《心經》說的第二個內容就是破執(zhí)著。破執(zhí)著很具體,不是空洞的,一定要從當下一念做起。
三、到彼岸
破除了執(zhí)著,所顯示的無漏智慧就是彼岸,就是涅槃。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理不二即是涅槃。所以彼岸并非遙不可及,會心當處即是。
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此岸與彼岸有八萬四千里之遙,非也!此岸在當下一念,彼岸還是在當下一念。一念頓悟,眾生即佛。
般若一詞在漢語中沒有相當的詞語,勉強可以翻譯為智慧,但是佛家的智慧是大智慧,妙智慧,主要指的是二空所顯示的真理,是無為無漏的,是破除一切執(zhí)著,遠離一切二元對立的真正的大智慧。波羅蜜譯為到彼岸。到彼岸就是人生的解脫,涅槃的證得。
《大智度論》講:
云何名為般若波羅蜜?答曰:諸菩薩從初發(fā)心求一切種智,于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卷十八)
了知諸法緣起性空的實相的智慧,才是般若波羅蜜。了知諸法實相的智慧,要從照見五蘊皆空的實踐中體證而來。
佛法所說的波羅蜜一共有六種,也就是有六種到彼岸的法門。這六種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為先導,其余五種波羅蜜為輔助。所謂“五度如盲,智慧為眼目”。所謂六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智慧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六度是菩薩修行的法門,是菩薩到彼岸的法門。
剛才講到五度如盲,像瞎子一樣,只有般若,只有智慧才如同眼目。有眼目才能使六度真正成為到達彼岸的法門。
佛典中在強調般若的重要性時指出:
若布施無般若,唯得一世榮,后受余殃債;若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中;若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若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若禪定無般若,但行*禪,不入金剛定;若萬行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為果。(《宗鏡錄》卷九十)
由此可見,修一切法門,都要以般若為眼目。所以我在提倡生活禪的正見時,反復強調我們信仰佛法,要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我們的信仰、修行一定要在般若的指導下才不會走彎路,才不會成為有漏的因。
一般的講,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煩惱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煩惱中流,離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這個過程都在我們當下的一念完成。
大家一定要體會這個意思,只有在當下一念完成,修行才真正時時刻刻有證量,時時刻刻有受用。如果把一切寄托在死亡以后,那你永遠不會有受用,永遠不會有證量,而且修行的信心也不容易建立起來。
怎樣才能勘破煩惱,超越生死呢?必須如實觀察一切諸法緣起性空的實相。在緣起性空法則的觀照下,了知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有非無,消融一切對立面。
但是也不能執(zhí)著有我無我、非斷非常這些觀點。如果執(zhí)著這些觀點,又會成為障礙,即所謂法執(zhí)。我執(zhí)是障礙,法執(zhí)也是障礙。
應該怎么辦呢?應該“舍一切觀,滅一切言語,離諸心行,從本以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諸法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大智度論》卷十八)涅槃即是寂滅,寂滅就是煩惱永滅。
涅槃的境界本來是我們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只因為有煩惱的障礙,所以涅槃的境界顯示不出來。
為什么我們不能執(zhí)著涅槃呢?因為涅槃既是本自具足,不從外得,所以涅槃顯示出來只是本有的東西,好像鏡面的光明一樣。我們心地的這面鏡子被塵垢所蓋覆,通過修行使這面鏡子垢盡光現。所以我們不要有執(zhí)著,有執(zhí)著就是障礙。
我們能夠觀諸法實相,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言思路絕,則煩惱性空,生死與涅槃不二,此岸與彼岸不二。
到此也無生死可了,無涅槃可證,當下不生不滅,當下就能了生脫死,當下無住,當下應緣度生;度生亦不著相,度而無度,無度亦無,是名真度。此時萬里晴空,一物也無,涅槃的功能,般若的力用,到此方稱圓滿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