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力·釋義】
記憶是人們把在生活和學習中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加工,輸入并儲存于大腦里面,在必要時再把有關的儲存信息提取出來,應用于實踐活動的過程,主要包括識記、保持、再現(xiàn)(提取信息)這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按記憶是否帶有目的性,可以將記憶分為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而學前兒童的記憶力以無意記憶為主,其中形象記憶占主導地位。這個時期的孩子,對能引起他的情緒反映的事物重復多次后能夠不費力的記住,但現(xiàn)在還是無意記憶、形象記憶,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根據記憶留存的時間長短,還可以分為瞬時、短時、長時記憶三種類型。這三種記憶類型的關系,也代表了記憶的三個階段。
【階段·要求】
幼兒時期孩子的形象記憶占主導地位。記憶力的一個特點是容易遺忘,因此一般人記不住3歲以前的事情,心理學稱之為“人類幼年健忘”。這個時期的孩子,對能引起他的情緒反映的事物重復多次后能夠不費力的記住,如喜愛的玩具、動物、道路、詞匯等等,但現(xiàn)在還是無意記憶、形象記憶,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4歲以后,孩子的記憶力就有可能終生難忘,但是,由于思維的具體形象性,這時的記憶基本上還是屬于形象記憶。
在5-6歲時,孩子記憶的有意性就有了明顯的發(fā)展,他不僅能識記和回憶需要的材料,還可以運用一些方法幫助自己加強記憶。這個時期,家長就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有意記憶,它是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技能技巧的基礎。因為靠無意記憶所獲得的知識是零碎片斷的,是不完善的。
【考察·形式】
1.文字類
文字類記憶題目中的材料,主要以兒歌、關鍵詞、故事的方式呈現(xiàn)。記憶兒歌時,要利用好其押韻的優(yōu)點;記憶關鍵詞時,可以把這些沒有聯(lián)系的關鍵詞,用奇特聯(lián)想法聯(lián)想成一個存在邏輯關系的故事,這有利于我們去回憶沒有聯(lián)系的關鍵詞;記憶故事時,需要先捋清故事的邏輯性,再去記憶。
2.圖片類
這類題目是要求孩子們記憶圖片。首先,在觀察時一定要特別專注。其次,可以把這些圖片的特征說出來,將視覺轉化成聽覺進行記憶。因為,短時記憶在處理信息時優(yōu)先處理聲像,所以需要我們在記憶時,將圖片轉化成口頭表達的形式。當然,也可以參照文字類題目的解題方法,即奇特聯(lián)想法。
3.數(shù)串類
數(shù)串是考察孩子記憶廣度的基本形式。在記憶相互獨立的多個數(shù)字時,可以用分組記憶法簡化題目,提升記憶容量。以記憶11位的電話號碼為例:正常人的記憶廣度是7左右,而11已經超出了我們的記憶廣度。但對號碼進行分組后,如“前三、中四、后四”,我們記憶的就不是11個數(shù)字了,而是三組數(shù)字,記憶任務從11個變成了3組,這有效地擴大了我們的記憶容量。
4.代碼類
代碼類是用數(shù)字等代碼代表動作,如“1代表學貓叫”、“2代表蹲”、“3代表站”等。這類題型的簡單方法是縮記,如“1貓2蹲3站”,縮記不是在邏輯關系上將數(shù)字和動作聯(lián)系起來,而是在語音上把他們拉近。但是這種題型考察的并不常見,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游戲幫助孩子鍛煉即可。
【訓練·方法】
整個幼年的記憶特點是形象性,孩子識記形象直觀的材料,要比識記抽象的原理和詞匯容易得多。而在識記詞匯的過程中,生動形象化的描述又比抽象的概念容易讓孩子接受。
不過,在5-6歲的孩子中,詞語記憶的發(fā)展已經大于形象記憶了。記憶能力是需要培養(yǎng)的,家長可以利用孩子形象記憶的特點,有意識地利用新鮮生動的實體,培養(yǎng)他的記憶力,要堅持不懈地培養(yǎng),才有可能讓孩子的記憶力得到限度地提高。不要小看了孩子的記憶能力,它是人們積累知識、經驗的的武器。
5歲以上的孩子通常能夠讀些簡單的兒童讀物,做基礎的加減法,這時的記憶力會承載更多的任務,孩子也有能力自己去做更多的事情。那么,媽媽可以用這樣的語句和孩子交流,“寶貝,你自己上樓去睡房的衣柜里拿雙干凈襪子,再準備好換洗的衣服,然后去衛(wèi)生間洗澡,千萬別忘了把發(fā)卡摘下來。洗完澡,到廚房找我,好嗎?”這樣一系列的囑托正是在潛移默化地鍛煉孩子的記憶能力。當然,孩子不一定能同時記住所有的事情,但這種鍛煉是有益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可能會在某個領域有驚人的記憶力,比如一個酷愛球類運動的小男孩,能夠記得自己喜愛的球員的身高、體重、血型、愛好,他有自己的一套記憶方法。我們可以觀察他的記憶過程,并引導孩子將自己的方法運用到對其他知識的記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