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兒百科知識大全內容 篇一
海水中的成分究竟是什么呢?
據(jù)研究,海水中的鹽類有些是和水蒸氣一起從地球中噴出來的,有些則是地表面的鹽隨河水流到海中。因此,海水中的“咸”味主要是由食鹽構成的,而食鹽則由氯和鈉這兩種元素構成。
除了食鹽,海水中還含有其他成分。例如,海洋里各種生物的骨骼都是由鈣和硅組成的,因此海水中也含有這兩種元素。此外,海水中還含有微量的銅、金和銀等元素,但含量非常少。
據(jù)統(tǒng)計,每公斤海水中含有約0.1毫克的銅。而像龍蝦這樣的海生物身上也含有銅,平均每100克的龍蝦就含有5毫克銅。至于金和銀,它們以1/1000~1/100萬毫克大小的膠體粒子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平均每立方米海水只含金0.01~0.09毫克。
綜上所述,海水中含有多種元素和化合物,這些成分對于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類生活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2.少兒百科知識大全內容 篇二
如果地球上的冰全部溶化,海面會上升多少?
地球上的冰有88%以大陸冰河的形式被固定在南極大陸,11%被固定在格陵蘭,其余的在北極海的島嶼及其周圍和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阿爾卑斯山、喜瑪拉雅山山脈。
冰河的厚度在南極平均為1.9千米,格陵蘭為1.5千米。
如果這些冰全部溶化,那么海平面就要上升66米左右。
根據(jù)記載,在距今5000年的繩文時代,只因年平均氣溫上升2℃,海水就進到了日本關東地區(qū)的中心地帶,現(xiàn)在各地還有殘留的貝冢。大概那時有的地方海平面就上升了近5米。
我們通過過去地質時代的調查情況來看,從2億年前的中生代到6千萬年前的新生代初,極地似乎沒有冰。據(jù)說如果南極的平均氣溫上升10℃左右,就會變成類似那個時代的濕暖氣候。
現(xiàn)在人們還搞不清楚氣溫變化的原因,因此,這也是需要你們探索的課題。
3.少兒百科知識大全內容 篇三
條條河流都是流進大海的嗎?
在彩色地形圖上,藍顏色表示地球表面的水:海洋、湖泊、河流。河流是用藍色的線條畫的,大部分細細的線條,漸漸并成一條米日線條.通向海洋。也有些藍線條,并不通向海洋,而是消失在沙漠里,或注入到一些內陸湖中。這種不通向海洋的河流叫內流河(也叫內陸河)。我國西部地區(qū)就有很多內流河,所以并不是每條河流都流人大海的。
為什么我國西部的河流,不流進大海里去呢?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降水稀少,河流水量小;二是因為山脈阻擋了河流流人大海的通路。
我國西部地區(qū)離海很遠,海洋的濕潤空氣不容易來到這里。空氣里的水蒸氣含量小。很難凝結成云,因此很少下雨和下雪,雨雪稀少,地面上的水就少,河流的水來源自然就少。為河流提供水源的,還有地下的泉水。可是泉水也是地面上的水滲到地下形成的,天上降水少,泉水也少。
幸好那里高山降雪量較多,夏季的冰雪融化,成為內陸河的主要水源。但水量畢竟小,山麓一帶的灌溉還要用水,匯進河里的水就不多了。再加上西部地區(qū)有許多巨大的盆地,盆地周圍高山環(huán)抱,而河流水量小,力量很弱,沒有力量穿過高山,流進海洋。
4.少兒百科知識大全內容 篇四
海底的山會比陸地的山高嗎?
以海平面為標準,陸地的山峰高點是喜馬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8848米)。
在海洋里,僅是太平洋里就有“海山”2000座以上。這些“海山”大多分布在海面以下4~5千米深的海底,一般高度在l千米以上。這些“海山”多為海底火山或未經海蝕的沉降火山島,其中還包括一些分布于海面以下1~2千米深處的海底平頂山。
從海底平頂山上還發(fā)掘出了大約8500萬年前的淺海文蛤化石。另外,山頂四周還有很多珊瑚礁狀物。由此可見,海底平頂山是由于海水的浸蝕削減后才沉降了1—2千米。
海底還有比海洋底部更深的海溝,深處達11034米。所以,從海溝底部算起,有些“海山”的高度可達10千米。至于海底到底有多少座山,高度各為多少,目前,我們還不十分清楚。通過今后的海底探險,也許還會發(fā)現(xiàn)世界高的“海山”呢。
5.少兒百科知識大全內容 篇五
海底有淡水嗎?
同學們都知道海水是咸的?赡阒篮Q笾幸灿械畣?回答是肯定的。在我國閩南的漳浦縣古雷半島東面,有一個盛產紫菜的小島叫菜嶼,距該島約500米處的海面上有一處奇異的淡水區(qū),叫做“玉帶泉”,這一帶漁民和來往船只在此補充淡水。美國佛羅里達州和古巴東北部之間的海區(qū),周圍海水含鹽量很高,但中間有一片直徑為30米的海域,水卻是淡的,這里水的顏色、溫度、波浪同周圍的海水不同,人們稱它為“淡水井”。
為什么海洋中會出現(xiàn)“淡水井”?經過科學考察后發(fā)現(xiàn),這些“淡水井”的海底都有一口噴泉,能夠源源不斷地噴出一股強大的淡水流,當噴出的淡水頂開海水占據(jù)了一定的位置以后,就形成了一個同周圍海水完全不同的淡水區(qū)。
海底為什么會有淡水呢?這是因為在幾十萬年前有些海底還是一片陸地,陸地上眾多的河流和星羅棋布的湖?白為形成地下含水層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盡管后來經歷了多次海陸變遷,但其中的水分被原封不動地保存了下來。
6.少兒百科知識大全內容 篇六
昆蟲之間是如何說話?
昆蟲之間,特別是雌雄之間的會話,是通過氣味、鳴聲、光、色等進行的。
昆蟲依靠氣味的會話是通過觸角聞味進行的。同一種類的昆蟲,一方嗅到對方發(fā)出的“性信息素”,就能準確無誤地交尾。
這種例子很多。蟑螂成群聚集在隱蔽的地方,是靠糞中所包含的
“集合信息素”的氣味。臭大姐的幼蟲是靠氣味群居在一起,如果敵人接近,便放出濃濃的氣味,以此通知同伴有危險趕快逃散,這叫“警報信息素”。它們還能用不同濃度的氣味發(fā)出集合或逃散的不同信息。螞蟻一發(fā)現(xiàn)食物就從腹部的末端分泌出“路標信息素”,在地面布出一條有氣味的路以告訴同伴。蟬和秋鳴蟲的雄性是用叫聲來招引雌性的。雌性的浮塵子是利用腹部振動帶動稻葉和稻莖振動而與給雄性信息的。
螢火蟲雄性和雌性的會話是靠光。種類不同的雌雄螢火蟲,發(fā)光的節(jié)奏也不同。雄性的白蝴蝶,是根據(jù)翅膀的顏色來識別雌性的。
7.少兒百科知識大全內容 篇七
昆蟲的觸角有什么作用?
昆蟲頭部都有一對觸角,既有像蟈蟈、蝴蝶那樣的長觸角,也有像瓢蟲、蒼蠅那樣的短觸角。另外,觸角的形狀也各種各樣,有絲狀、棒狀、念珠狀、鋸齒狀、櫛狀和羽毛狀等。觸角除有嗅覺、觸覺和感覺外,還有其他一些功能。它的作用相當于人的鼻子、指尖和耳朵。觸角上面還長有許多不同形狀的感覺器官,可用來接受和分辨氣味。
危害桔樹的鳳蝶之所以能準確地落在桔樹上產卵,馬鈴薯瓢蟲之所以能一點兒不差地落在馬鈴薯葉上產卵,它們都是靠觸角來分辨氣味的。
另外,蟋蟀靠前肢脛筋,蟬靠腹部鼓膜下面的所感器,均可“聽”到聲音。雄蚊之所以知道雌蚊正向自己飛來,也是因為它的觸角上有一個相當于人耳的器官。
8.少兒百科知識大全內容 篇八
蝴蝶與蛾子有什么不同?
夏日,無論你在田野、林地、泉邊,還是在都市或村鎮(zhèn),常常會遇見翩翩起舞的蝴蝶。而在夏日的傍晚,又會看到燈光下忙碌飛行的彩蛾。若是你捉來一只蝴蝶和一只蛾子,粗看起來,除了花紋不同外,似乎兩者沒有什么大的區(qū)別,其實不然。
蝴蝶與蛾子都是鱗翅目昆蟲,都有十分美麗的翅膀。但若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無論生活習性還是身體的形態(tài)都有著明顯的不同。
蝶在白天活動;蛾子多在夜晚活動,習慣撲向燈光。
蝶的身體瘦長;蛾的身體粗短。
蝶和蛾在靜止停息時,蝶的雙翅豎立在背上;而蛾的兩翅一般平疊在背上,像屋脊一樣。
若用放大鏡觀察蝶和蛾的觸角,你就會發(fā)現(xiàn),蝶的觸角細長,其末端膨大,形狀好似一根長棒;蛾的觸角多為絲狀和羽毛狀。
若把蝶與蛾飼養(yǎng)起來,經過一段時間,它們產了卵,卵孵化成幼蟲,幼蟲蛻皮化蛹……你就會看到,蝶與蛾的幼蟲和蛹,更是有明顯的不同。蝶的幼蟲,體表一般都很光滑,顏色鮮艷,化蛹時不作繭;而蛾子的幼蟲,體表一般都有很多毛,化蛹時鉆人土中作繭,或在枝葉間吐絲作繭。
但無論是蝶還是蛾,它們有一點是相同的,這就是它們的幼蟲一般都吃食農作物的葉子,都是害蟲。
9.少兒百科知識大全內容 篇九
動物可以發(fā)光嗎?
在生物界中,從原生動物到昆蟲乃至魚類,都廣泛地存在著生物發(fā)光現(xiàn)象,人們對此既感驚奇,又覺困惑!
海里發(fā)光動物很多,如夜光蟲、火體蟲、磷蝦、烏賊、章魚等,當它們在水面密集出現(xiàn)時,猶如群星點點,蔚為壯觀。經科學家的研究,它們的發(fā)光機制是因為身上覆著大量的發(fā)光細菌。
其生物學意義在于覓食、求偶、甚至是求救。1964年,科學家們在紅海發(fā)現(xiàn)了身長7~10厘米的奇特閃光魚光臉鯛,它生活在紅海和印度洋不到10米深處,或在較深的珊瑚礁上面,發(fā)出的光十分明亮,在水下18米遠的地方就能發(fā)現(xiàn)。經研究,光臉鯛的發(fā)光也依賴于發(fā)光細菌,據(jù)測定,它的發(fā)光器中大約有100億個發(fā)光細菌,對于其發(fā)光的生物學意義,就意見不一了,有人認為這是為了引誘趨光性動物為食;也有人認為是為了迷惑敵人視線,逃避敵害;還有人認為這是群居生活的一個特征,發(fā)光是彼此聯(lián)絡的信號。
除了靠細菌發(fā)光的動物外,還有一種至今不知其發(fā)光生化機制的棘皮動物。棘皮動物包括海星、蛇尾、海膽、海參、海百合等五類,它們在正常情況下并不發(fā)光,但摩擦它的突起,把它浸在淡水里,滴人福爾馬林或雙氧水溶液時,就能觀察到各種各樣的發(fā)光。
棘皮動物發(fā)出的光線是淺藍綠色和連續(xù)不斷的閃光,經組織學研究表明,棘皮動物既沒有固定的發(fā)光器官,也沒有特殊的發(fā)光細胞,只是推測其表面的粘粒上皮細胞或一種變形蟲樣的細胞發(fā)光。對于棘皮動物發(fā)光的生物學意義,也存在著三種假說,即“警告色彩”、“迷惑敵害”和“報警信號”,但是三種假說只能解釋棘皮動物發(fā)光的個別情況,不能解釋整個發(fā)光現(xiàn)象。
10.少兒百科知識大全內容 篇十
蜻蜓等昆蟲懸停在空中的原因是什么?
通過在電腦上模擬蜻蜓翅膀的撲閃動作,簡·王認為昆蟲在飛行時,是同時使用阻力和提升力的。就像人游泳時通過將水推開來前進一樣,蜻蜓也通過推開周圍的空氣實現(xiàn)懸停。簡·王說:“蜻蜓翅膀先是下降,接著突然收縮起來,再向上扇,輕輕拍動,然后重新開始這一輪動作。翅膀向下時形成的大角度推開了許多空氣,回來時的扇動就要淺得多,說明翅膀在回來的時候遇到的空氣阻力很小。劃船時扳動船槳,或游泳劃水時改變手和腳的方位也是同樣的道理。”
電腦模型很清楚地解釋了蜻蜓是怎樣懸停的,但翅膀又是怎樣活動,使昆蟲在空中前后左右變換飛行,甚至倒轉身體呢?英國牛津大學的一些研究人員正在通過實驗回答這個問題。他們讓昆蟲從煙霧中飛過,結果發(fā)現(xiàn),單個昆蟲在空中飛行時會將四種不同的空氣動力學機制結合起來。
更好地了解昆蟲的飛行原理,將有效地促進飛行技術的發(fā)展,比如減少機翼所受阻力,制造微型飛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