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級# #初三下冊歷史期末考試重點#】學習時集中精力,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是節(jié)省學習時間和提高學習效率的最為基本的方法。®無憂考網搜集的《初三下冊歷史期末考試重點》,希望對同學們有幫助。
1.初三下冊歷史期末考試重點
先秦時期
易錯點:
1.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經學會使用火,并會長時間保存火種。
3.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種植粟,制作彩陶;河姆渡人居住干欄式建筑,種植水稻。
4.炎帝和黃帝被后人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堯、舜、禹時期實行禪讓制。
5.禹建立中國歷第一個王朝一夏朝。啟繼承父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6.夏、商、西周三朝的開國君主分別是禹、湯、周武王
7.西周為穩(wěn)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實行分封制,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wěn)定了局勢,擴大了統(tǒng)治范圍。
8.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甲骨文是中國已發(fā)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多種造字方法。
9.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戰(zhàn)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
易混點:
1.化石、遺址、遺跡是研究早期人類的主要依據。
2.元謀人和北京人都使用天然火,但北京人不僅會使用天然火,還會保存火種,這是北京人進步的地方。山頂洞人則更進一步,會人工取火。
3.紙出現之前中國書寫材料的演進:陶器(刻畫符號)→龜甲、獸骨(甲骨文)→青銅器(金文)一竹木簡、絲帛(春秋戰(zhàn)國和秦漢時期)
4.不能說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只能說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
易考點:
一、夏朝是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二、分封制,西周為鞏固統(tǒng)治而實施的一項社會等級制度,周天子根據血緣關系和功勞大小將土地、平民、奴隸進行分封給諸侯,建立侯國,諸侯又可以繼續(xù)往下分封,等級鮮明,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諸侯的義務:服從天子,繳納貢品,鎮(zhèn)守疆土,服從周王調兵。
作用:開發(fā)了邊疆,加強了統(tǒng)治,使得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1.政治上:爭霸兼并戰(zhàn)爭不斷,出現了局部統(tǒng)一;各國實行改革變法,成為增強國力的重要手段。
2.經濟上:鐵農具使用范圍得到推廣,土地私有制得以確立。
3.思想文化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景象。
4.社會形態(tài)上:春秋時期,奴隸制度逐步瓦解;戰(zhàn)國時期,封建制度得以確立。
5、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易混易錯:
判斷一場改革成敗的標準不是改革者的生死,而是是否實現了改革目的,是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商鞅變法中商鞅被處死,只能說明變法不是一帆風順的,但不能說明變法失敗,因為商鞅變法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推動了秦國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
6、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
易混易錯:都江堰和靈渠都是我國古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作用是防洪、灌溉;靈渠是運河,主要作用是航運。另外,前者是秦國(戰(zhàn)國時期)修建的,后者是秦朝時修建的。
7、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對后世的影響。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動蕩,諸侯爭霸兼并,法家思想順應時局需要,受到統(tǒng)治者青睞。
(2)儒家的政治理念體現了民本思想,雖不適應春秋戰(zhàn)國紛爭的時代需求,但對我們今天提倡以德治國,建設和諧社會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易考點:各家學派代表人物及主張。
秦漢魏晉時期
1、知道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tǒng)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影響。
易錯易混:
(1)秦國≠秦朝,秦國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而秦朝則是我國歷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是由秦始皇建立的一個統(tǒng)一的朝代。
(2)在秦朝開創(chuàng)的各種制度中,對后世影響最深遠的是中央集權制度,其最本質特征是皇權至高無上。
(3)縣制并不是秦始皇首創(chuàng),早在商鞅變法時已經出現;秦始皇將縣制發(fā)展為郡縣制并推行全國。
2、秦始皇開創(chuàng)的君主專 制中央集權制度,貫穿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始終,沿用了2000多年,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君主專 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論根源為戰(zhàn)國時期法家韓非的思想。
秦的統(tǒng)一,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首次大一統(tǒng)的局面,并使統(tǒng)一成為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使中國文明史和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易考點:秦的統(tǒng)一,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3、知道秦的暴 政和陳勝、吳廣起義,知道秦朝的滅亡和西漢的建立。
秦末農民戰(zhàn)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xiāng)起義;第二階段指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軍*秦王朝的統(tǒng)治。
4、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
易錯易混:
(1)漢武帝“大一統(tǒng)”不叫“大統(tǒng)一”。統(tǒng)一僅止國土,大一統(tǒng)則涉及到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多個方面。
(2)秦始皇統(tǒng)一后,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做為標準貨幣。漢武帝時期統(tǒng)一鑄造五銖錢。
(3)秦始皇“焚書坑儒”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對儒學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但二者的本質相同,即均為文化專 制的手段。它們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發(fā)展。
(4)關于治國思想,秦朝采用的是法家思想,西漢初年采用的是道家思想,漢武帝及以后歷代封建王朝則以儒家思想為正統(tǒng)。
易考點: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措施。列表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統(tǒng)治措施的異同。
易錯點:
1.重要歷史名詞書寫:
張騫、賈思勰、王羲之、西域都護、民族交融(不要寫成“民族融合”,更不能寫成“民族合并”)
2.其他
(1)魏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曹操生活在東漢末年,不是三國時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漢化”,漢化的過程也是北魏封建化的過程。
易混點:
1.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lián)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而非張騫開通了絲綢之路。
2.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指的是南方經濟得到初步發(fā)展,經濟重心南移指的是南方經濟優(yōu)于北方。
易考點:
1.聯(lián)系“一帶一路”時政熱點,考查古代絲綢之路和對外交往
2.以造紙術為例考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
3.由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民族交融
4.司馬遷對史料的考證及治史態(tài)度有時成為命題材料,適當關注
2.初三下冊歷史期末考試重點
隋唐宋時期
易錯點:
1、重要的歷史名詞:三省六部、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曲轅犁、筒車、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安史之亂、黃巢起義、重文輕武
2、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時,創(chuàng)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3、曲轅犁是耕作工具,筒車提水灌溉工具。
4、唐太宗被各族首領尊稱為“天可汗”,意為各族共同的君主。
5、安史之亂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安史舊將和內地節(jié)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
6、唐朝滅亡后,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鎮(zhèn)割據。五代十國雖然是一個政權分立的時期,但統(tǒng)一始終是一個必然趨勢。
易混點:
1、唐太宗時期名臣:魏征、房玄齡、杜如晦;唐玄宗重用:姚崇和宋璟。
2、李白:“詩仙”,飄逸灑脫、浪漫情懷;杜甫“詩圣”“詩史”淳樸厚重悲憤凄婉;白居易通俗易懂平易近人。
3、閻立本,代表作品《步輦圖》,特點是形態(tài)各異,神形兼?zhèn)?吳道子,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圖》,特點是落筆雄勁,風格奔放。
4、唐朝書法家顏真卿,特點:端正勁美,雄渾敦厚,代表作品《顏氏家廟碑》);歐陽詢(特點:方折峻麗,筆力險勁,代表作品《九成宮醴泉碑》。
易考點:
1、大運河的開通
、倌康模簽榱思訌娔媳苯煌ǎ柟趟逋醭瘜θ珖慕y(tǒng)治。
、陂_通的作用(意義和影響):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qū)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消極作用:但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2、科舉制
、賱(chuàng)立(隋朝):隋文帝開始用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設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創(chuàng)立。
、谕晟(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進士科最為重要。武則天:首創(chuàng)殿試。
科舉制的積極影響:A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B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1300多年。
科舉制的消極影響:束縛了人們思想,忽視實用性學問,也阻礙了我國科技的發(fā)展
3唐朝交流頻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國來華的原因):
A、唐朝政權強大,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
B、唐代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
C、玄奘、鑒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D、唐朝海陸交通發(fā)達。
4、唐朝的對外政策:對外開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對我們今天的啟示:
A.一個國家只有經濟發(fā)達,文化先進才能對于國外產生輻射力和吸引力.
B.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積極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進步.
5、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軍事方面: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將領有擁兵之權而無調兵之權;定期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杯酒釋兵權)
(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權力,設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在地方,安排文臣擔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換,設通判分權。
(3)、財政方面: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稅收歸中央。
三、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
目的: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
影響:
A、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擁兵自重的情況,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穩(wěn)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C、(消極作用)宋朝重文輕武,導致國家軍隊戰(zhàn)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
明清時期
易錯點:
1.廠衛(wèi)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 制強化的一種表現
2.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沒有到達歐洲。鄭和下西洋屬于友好交往。
3.明朝的“八股取士”不是一種獨立的考試制度,而是科舉制度走向僵化的表現。
4.北京城的規(guī)劃布局和功能分區(qū)突出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威。
易混點:
1.明朝修筑長城是為了防御蒙古族,秦朝修筑長城是為了防御匈奴族。
2.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是藥物學著作,宋應星寫的《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寫的《農政全書》是一部農業(yè)科學巨著。
3.設置駐藏大臣和伊犁將軍加強對西藏和新疆的管轄,屬于鞏固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的措施;
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zhàn)屬于抗擊外國侵略的斗爭
4.注意辨析中央集權和君主專 制是兩個有聯(lián)系的概念,同時也要認識到強化君主專 制的積極和消極作用。
5.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臺灣才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易考點:
1.中國君主專 制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變化的總趨勢:加強皇權,削弱相權;加強中央權力,削弱地方權力。以古代君主專 制的確立、發(fā)展、加強和結束為縱向,考查明清君主專 制的強化。
2.鄭和下西洋影響:這是世界航海的壯舉,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
易聯(lián)系絲綢之路,唐朝、宋朝的對外交往,“一帶一路”倡議,新航路開辟考查。
3.鄭和下西洋的特點及對今天的借鑒意義
(1)特點:規(guī)模大、人數多、范圍廣、時間早(比歐洲新航路開辟早半個多世紀)、航程遠。
(2)借鑒意義:倡導開放、交流與合作,對外友好往來。
4.以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和鞏固為線索,聯(lián)系當今時事熱點,考查國家統(tǒng)一問題。
5.明代科技巨著的典型特點是繼承與總結
(1)從內容上看,多為總結性的巨著,為集大成之作。
(2)從價值和影響上看,雖未有實質性的突破,但中國傳統(tǒng)科技仍處于世界地位。
(3)從部分內容看,開始涉及西方自然科學,如《農政全書》和《天工開物》。
3.初三下冊歷史期末考試重點
一、二月革命
1.時間:1917年3月
2.結果:*了沙皇專 制統(tǒng)治。
3.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
二、十月革命
1.背景:臨時政府對內鎮(zhèn) 壓革命,對外繼續(xù)進行一戰(zhàn)。
2.領導人及地點:列寧,彼得格勒。
3.經過:彼得格勒起義勝利,建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蘇維埃政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
4.性質:人類歷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5.政權鞏固:粉碎了外國武裝干涉、國內xx革命叛亂,取得了國內戰(zhàn)爭的勝利。
6.意義:
。1)是人類歷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
。2)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tǒng)治。
。3)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三、新經濟政策
1.背景:
(1)國內戰(zhàn)爭結束,蘇維埃政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恢復經濟。
。2)農民對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強烈不滿。
2.時間:1921年
3.領導人:列寧
4.內容: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fā)展商品經濟。
5.作用: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鞏固了政權。
6.評價:是列寧從俄 國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典范。
四、巴黎和會
1.時間: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締結和約,建立戰(zhàn)后世界新秩序。
3.操縱會議的三巨頭: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
4.結果:簽訂《凡爾賽和約》(對德條約)
。1)時間:1919年6月
。2)內容:對德國的領土、軍事、政治、賠款、殖民地等問題做出了規(guī)定。
5.意義:《凡爾賽和約》與對奧、匈、土、保和約一起構成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tǒng)治的新秩序。
6.實質:帝國主義國家的分贓會議(或戰(zhàn)勝的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會議)。
五、華盛頓會議
1.時間: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在西方的關系,他們在東亞、太平洋地區(qū)的矛盾依然尖銳,日美矛盾尤為激烈。
3.主導國:美、英、日
4.簽訂的主要條約——《九國公約》
。1)時間:1922年
。2)內容: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的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
。3)影響: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zhí)峁┝藯l件。使中國重新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六、羅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蕩。
2.目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根本目的:鞏固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3.特點: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4.時間:1933年(羅斯福就任總統(tǒng))
5.中心措施:調整工業(yè),通過《國家工業(yè)復興法》,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生產的調控。
6.評價:
(1)取得了顯著成效,美國經濟恢復,人民生活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fā)展。
(2)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3)新政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4.初三下冊歷史期末考試重點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
2.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fā)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令,逐步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3.墨子是戰(zhàn)國時期人,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支持正義戰(zhàn)爭。
4.孟子是戰(zhàn)國人,認為“春秋無義戰(zhàn)”,反對一切戰(zhàn)爭。主張“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強調保護環(huán)境。
5.南朝的祖沖之是我國古代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利用并發(fā)展前人創(chuàng)造的“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確定為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世界近一千年。
6.武則天及其統(tǒng)治:我國歷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她當政期間,繼續(xù)實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選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進一步發(fā)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tǒng)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7.書法:隋唐時期,我國書法藝術步入又一個高峰。最的是顏真卿和柳公權。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后,我國書法最有成就的書法家;柳公權在書留下“筆諫”的美名。
8.火 藥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fā)明的,唐朝末年,火 藥開始用于軍事上,宋元時期,火 藥武器廣泛用于戰(zhàn)爭,主要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
9.為了加強君主專 制,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乾隆帝時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滴、雍正和乾隆三朝為加強思想上的控制,大興“文 字獄”。
10.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學家宋應星寫了一部《天工開物》。總結了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技術,記錄了我國手工業(yè)成就。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5.初三下冊歷史期末考試重點
一、挑戰(zhàn)“兩極”
1、1999年,歐元正式啟用。
2、簡述戰(zhàn)后日本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強國的主要史實。20世紀70年代,日本一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3、促使日本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原因有哪些?我們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外因:
、倜绹姆龀;
、谥苓厬(zhàn)爭的刺激;
、圻M行民主改革。
內因:
、偃毡敬罅恳M世界先進技術;
、谌毡菊⒅貒覍洕母深A;
③長期堅持“教育先行”戰(zhàn)略,重視人才培養(yǎng)
④實行“貿易立國”的戰(zhàn)略,注意保持政策的一貫性和連續(xù)性。
啟示:
、俦3终值姆(wěn)定和政策的連續(xù)性
、谥匾曇M和發(fā)展高科技
③重視教育,培養(yǎng)人才
④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菁訌妵H交流,學習西方先進經驗。
二、殖民廢墟上的重建
1、(印度)是英國在亞洲面積、人口最多的一塊殖民地、素有“英王王冠上一顆最明亮的寶石”之稱。
2、印度獨立時間:1947年,實行印巴分治,把原來的'印
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尼赫魯出任印度共和國第一任總理。
3、印度經濟取得了長足發(fā)展:
①糧食基本實現自給,(“印度的討飯碗變成了面包籃子”);
②建立起比較齊全的工業(yè)體系;
、墼幽堋⑸锏瓤萍汲删土钍廊瞬毮。
4、非洲獨立年:1960年,有17個國家獨立。
5、1990年,納米 比亞獲得獨立,標志著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徹底崩潰,世界殖民體系也最終瓦解。
6、拉美人民的反美斗爭及領導人:
、1959年,古巴革命——卡斯特羅;
、诎湍民R人民收回運河主權的斗爭——托里霍斯(1999年,巴拿馬人民收回了運河的全部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