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學三年級語文《花是種給別人看的》原文
愛美大概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間美的東西很多,花在其中占了重要的地位。愛花的民族很多,德國也不例外。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曾多次對德國人愛花之深切感到吃驚。家家戶戶都在養(yǎng)花。他們把花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背影。我問女房東:“你這樣養(yǎng)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道:“正是這樣!”
正是這樣。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的窗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種的花。
許多年后,我又來到德國,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堵滿了鮮花。一個朋友問道:“離開德國這樣久,你發(fā)現這兒有什么變化嗎?”我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薄懊利悺钡臇|西很多,其中也包含著美麗的花。
在德國,花是種給別人看的,我覺得這種做法頗耐人尋味!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花是種給別人看的》教案
教學目標1、用自己的方式認識生字。通過想象、聯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莞爾一笑”、“姹紫嫣紅”等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2、讀懂課文,想象花滿窗前、匯成花海的美麗景象,理解有關句子。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德國人把花種給別人看的美好情懷。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想象畫面、體會句子內在含義。
教學難點
明白真正的美來源于真正無私的愛。
教學準備
教師:1、生字、詞卡片;
2、準備幾幅花卉圖畫;
3、了解作者季羨林生平及美好行為的小故事。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引導質疑
1、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菏敲篮玫南笳,人們愛用五顏六色的花裝點生活,也愛親手種花,領略那份獨特的花香花色。德國人也不例外,不過他們種花是給別人看的。(板書課題:花是種給別人看的)
2、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為什么花要種給別人看呢?)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由讀課文,用兩種不同符號勾出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再把它們多讀幾遍。
2、出示生字、詞卡片,檢查識記生字情況。(全班讀,或開火車讀等)
3、抽學生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4、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讀課文,感悟體會
1、精讀第1~3段,感受德國人愛花的美好情懷。
、倌x課文,德國人是怎樣種花的?他們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分別用“”和“”畫出來。
、诮涣髯约核嫷木渥,聯系課文和實際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蹖Ρ壤首x寫種花人在自家養(yǎng)花和街上看花的句子,一邊讀,一邊想象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美麗景象。
、芾蠋煱褱蕚浜玫幕ɑ軋D畫發(fā)給坐在中間的同學,朝同一方向(左邊和右邊)高高舉起,讓看到正面的孩子說說自己的感受。
、輲熜〗Y:德國的種花人就和舉畫的同學一樣,雖然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影,但是讓更多的人看到了花兒美麗的笑臉。德國的種花人用自己的勤勞和愛心創(chuàng)造了美,并把美的東西與人分享,這是一種多么高尚的情懷!與此同時,他們自己也收獲到了美,這才是美的真諦。
、摭R讀第2、3段,讀出自己的感情。
2、抓住中心句,學習第4、5段。
。1)自由讀課文,談談“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這句話的意思。(提示:“變化”包括哪些變化?沒有變的是什么?)
。2)“美麗的東西很多”,這里“美麗的東西”有哪些?(建筑;公園、服飾,人們美的心靈、美的情懷)
。3)作者說這種做法“耐人尋味”,你“尋味”到了什么?德國種花人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次感受“花是種給別人看的”這種美好情懷。
四、補充拓展,指導積累
1、老師講講作者季羨林的作品與人品的小故事。
2、把自己喜歡的詞、句抄下來,背一背。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花是種給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花是種給別人看的》這篇課文是我國教育家、語言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而又富有深刻內涵的短文。課文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眾不同,引導學生懂得“分享與奉獻”的精神。全文運用簡單的描述,詮釋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語言樸實,感情充沛。作者先首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著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并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耐人尋味”;后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在本課教學中,我把目標定為三個方面:
1、能夠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理解“姹紫嫣紅、花團錦簇、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德國奇麗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風情。
3、抓住重點詞句,想象畫面,體會句子的內在含義,感受花美人更美,懂得分享和奉獻。
在設計課時,我利用圖片展示德國的民族風情,讓學生們通過直觀的形象,整體地感知德國街道上花團錦簇的情景。并抓住“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句贊嘆,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提出問題,抓住重點詞句,理解作者在德國看到這種奇麗景色時的感受,讓學生找出德國人的做法有何與眾不同,從而理解“分享與奉獻帶給人的快樂”,并讓學生聯系實際談感受,做總結。
但遺憾的是有部分學生依然不能把心放入課文當中,理解只是凸顯在課文的表層,并未真正的深入課文。在朗讀時間的把握上也略顯拖沓。故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盡力彌補不足,使課堂教學更加盡善盡美。
另外,指導朗讀和評價做得不夠好。在一段課文的朗讀上只有兩三個同學朗讀和評價了,沒有讓更多的同學去朗讀,這也是時間沒有掌握好,后來還多了幾分鐘的直接原因。學生朗讀的水平是參差不齊的,應該多找一些同學去讀,讀出他們的感受,以提高學生整體的朗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