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學三年級語文《年的來歷》原文
春節(jié)是我們國家隆重、熱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又叫“年”。那么,你知道“年”的來歷嗎?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上長著尖尖的犄角,樣子十分可怕,性情異常兇猛。它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為了躲避“年”,每年臘月三十那天,人們就扶老攜幼,牽著牲口,趕著雞鴨,躲進深山,等第二天再回來。
有一年除夕,鄉(xiāng)親們忙著收拾東西,準備逃往深山。這時,來了一個白胡子老頭兒,手拄拐杖,精神矍鑠,氣宇不凡。他來到村東頭的老婆婆家。好心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食物,并勸他趕緊和大伙兒一起上山躲避“年”。白胡子老頭兒擺擺手,說:“我不怕‘年’。你讓我在這兒住一夜,我一定會把它攆走的。”沒有辦法,老婆婆只好留下他,自己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耀武揚威地闖進了村子。它走到老婆婆家時,發(fā)現(xiàn)門板上貼著大紅紙,屋里所有的燈都亮著。它害怕得渾身戰(zhàn)栗起來。突然,院子里傳來劈劈啪啪的響聲,嚇得它一連退了好幾步。這時,大門開了,白胡子老頭兒穿著一身紅袍,哈哈大笑著走了出來!澳辍贝篌@失色,倉皇逃跑了。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來時,發(fā)現(xiàn)村子里安然無恙,感到十分驚奇。他們一起擁進了老婆婆家,七嘴八舌地問老頭兒用了什么法術(shù),把“年”趕跑了。老頭兒笑了笑說:“我也沒用什么法術(shù)。我只是知道,‘年’這東西,怕紅色、亮光和響聲,所以我在門上貼了大紅紙,在屋里點上紅蠟燭,身穿大紅袍,在它來的時候放鞭炮,這樣‘年’就嚇跑了。今后你們用同樣的辦法,就會把它趕跑的!
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整夜不熄,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守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后形成了中國民間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過年”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年的來歷》教案
教學要求: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體會白胡子老人的聰明智慧,激發(fā)閱讀的興趣。
重點、難點:
弄清白胡子老人是用什么辦法把“年”獸趕跑的?他的辦法又是怎么想出來的?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問:大家喜歡過年嗎?為什么?過年前一天叫什么?那天晚上,家人有什么特別的舉動嗎?
2、學生暢所欲言。
二、初讀課文,識字感知。
1、朗讀課文。
2、指名認讀生字詞。
傳統(tǒng)、牲畜、躲避、臘月、闖進、爆竹、氣宇不凡
來歷、異常、風俗、整夜、不熄、耀武揚威
三、理解詞語。
氣宇不凡:很有氣度,不同常人。
耀武揚威:炫耀武力,顯*風。
四、再讀課文,討論交流。
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主要講了傳說中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除夕之夜會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有一位白胡子老人想辦法趕跑了怪獸。從此,年年除夕,人們都照著老人教的辦法聚在一起守歲,后來就成了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過年”。
五、布置作業(yè)。
1、“年”到底是種怎樣可怕的怪獸?
2、白胡子老人到底想出什么辦法居然把如此可怕的怪獸嚇跑了呢?
下節(jié)課我們再繼續(xù)學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復習生字詞
2、看課件:“年”是怎樣形成的①認識“年”這種怪獸②學生簡要說一說
二、學習課件
1、看課件:認識年、說說年
2、結(jié)合課文,說說年的危害及人們怎樣對“年”的害怕(第二自然段)
3、小組學習討論探究(第3至5段)
A、白胡子老頭是用什么辦法把“年”趕跑?
B、他的辦法是怎么想出來的?
C、從這件事,你有什么體會?
默讀課文,能回答的在書上做上記號,有疑問的地方打上?或是在感受深的句子寫上自已的體會。
4、小組討論交流交流
、侔缀永项^是一個怎樣的人
②“年”怎樣來的,結(jié)果怎樣走的
、圳s走“年”的辦法
④好詞理解并說一句話:精神矍爍、氣宇不凡、耀武揚威、安然無恙、七嘴八舌
5、積累文中的好詞好句
6、拓展:家鄉(xiāng)過年的風俗或者不同地區(qū)的過年風俗
三、作業(yè)
1、摘抄文中的優(yōu)美佳句
2、將自已了解到的家鄉(xiāng)過年的風俗整理一下,寫在我的采集本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年的來歷》教學反思
新課標在“總目標“中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關(guān)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边@就要求我們在學習語文時,要與學習文化聯(lián)系起來。我在教學《“年”的來歷》這篇課文時,突出了學習語文就是學習文化的特點。我在課前布置學生向家人請教,了解家鄉(xiāng)過年有哪些風俗,收集春聯(lián)。 在上課時組織學生交流收集到的信息,談過年的習俗,把學生引入過年的氛圍里。學習課文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朗讀,在反復朗讀中感受和體會白胡子老人的聰明和智慧,感悟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這些活動使學生在學習語文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民族文化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