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學三年級語文《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南轅北轍》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課文,以前教學這個故事,我總是把故事情節(jié)分析得很透,讓學生反復朗讀,品味語言,去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寓意。今次教學對于這個節(jié)課,我思考多的是:像這么故事情節(jié)簡單,語言平實的,學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應該讓學生學習什么?能不能通過更簡單的。辦法讓學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讓學生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掌握寓言學習一般方法呢?我想對此進行嘗試,經(jīng)過反復思考,我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教給學生寓言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己讀懂寓意。
于是,我在課的開始就強調(diào)了寓言這種文體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文體特點明確它的學習要求和學習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導學生很快閱讀寓言“南轅北轍”,分析人物行為的與眾不同,分析事情結(jié)果產(chǎn)生的原因,并引導學生用“因為…所以…雖然…但是…”有說清離楚國越來越遠的原因,從而總結(jié)出寓意。
但試教后,感覺得整節(jié)課有些倉促,有些干癟,不夠豐滿。我又思考:方法真的不可取嗎?為什么會有干癟的感覺?這則寓言寓意的理解不需要進行太多的語言感悟,不需要進行感情朗讀也能實現(xiàn),能不能只引導學生自己學會概括寓意,并引導學生意味深長地復述故事,同時補充閱讀其他寓言故事的閱讀。
通過反思發(fā)現(xiàn),主要原因是操作上有怕時間來不及走得快的原因。另外,在學習這一則寓言時我還是進行了對話的朗讀練習,現(xiàn)在想來,索性也不要這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的那些人和南轅北轍中的那人相似,為更好地理解寓意服務。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寓言《南轅北轍》的教學首先以理解課題中的“轅”和“轍”入文,然后讓學生在文中找到點出“南轅北轍”的意思的兩個句子,讀讀體會。以為課文基本是對話,所以第二部分是讓學生通過對讀來體會人物的特點。同桌對讀,熟悉課文后,師生第對讀,教師讀朋友,學生讀坐馬車的這個人。教師在讀時,把文中的反問句改成陳述句,讀后讓學生比較,通過比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勸,和反襯這個人的固執(zhí),不聽勸。師生的第二次對讀,角色交換,教師在讀時,省去三個“沒關系”。學生認為這樣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這個人的頑固、傲慢和不虛心,因此補上三個“沒關系”,再讀課文。經(jīng)過這兩次的'對讀,學生從人物的言行中體會了人物的特點,既讀熟、學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后讓學生同桌再對讀,加深理解。 這則寓言故事出自戰(zhàn)國時候,魏王想去攻打趙國的邯鄲,季梁聽到這個消息后,連忙從半路折回,衣服褶皺了也來不及燙洗弄平,滿頭的塵土也顧不得撣掉,匆匆忙忙去謁見魏王。他先說了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故事講完,又對魏王講了這樣一段話:“如今,你一動就想稱霸為王,一舉就想取信于天下,依仗著大王的國土廣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以擴充疆域,抬高聲威,大王這種不合理的行動越多,距離統(tǒng)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了。正好比想到楚國去而向北走一樣。”教師把這個寓言故事的出處跟學生一讀,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課后,很多學生來打聽書名,來借書閱讀。我想這已很好地達到了教師的預期目的: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導高年級學生閱讀更深層次的書籍。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這是則寓言故事,本文主要講了季梁的朋友要去楚國自恃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好,以為很快就能到楚國,但是認錯了方向,并且固執(zhí)己見不聽勸,所以越走離楚國越遠。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無論做什么事情,必須把方向與目標搞清楚。我覺得學習這篇寓言的亮點是把表演引進課堂。在學生大致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后,在學習人物對話的時候,是利用表演來幫助學生理解。文中人物的對話沒有提示語,為了讀出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心理,引導學生加上提示語再進行表演讀。這樣的學習方式,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不知不覺中,“我要學”的意識被喚醒了。學生在次的嘗試表演中,加深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在表演的基礎上,理解《南轅北轍》的寓意,就水到渠成了。同學們對揭示寓意的后一段話進行了理解,從“硬要”體現(xiàn)了這個人的固執(zhí)和執(zhí)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強調(diào)了這個人后的結(jié)局。說明他的行動和目的相反,永遠也達不到目的。教材在課后編排了學習伙伴的話語:“我想對那個楚國人說……”,目的是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以楚國人的朋友身份對他進行勸說。學生都踴躍的參與勸告中,有說不完的話,課堂氣氛濃厚,說明學生已經(jīng)理解了這則寓言的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