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我和我的祖國》由七位導演合作完成,以七個重要歷史時刻為節(jié)點,講述七個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與以往獻禮片不同的是,這部電影將鏡頭投向歷史瞬間背后的普通人,關注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生命個體是如何書寫出祖國讓人感動又感慨的宏大歷史。
第一個單元《前夜》講述了為保障開國大典中的五星紅旗順利升起背后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令觀眾動容的不僅有為了確保任務“萬無一失”而爭分奪秒排除萬難的自動升旗方案設計師林治遠,還有他的助手、警衛(wèi)、國旗班戰(zhàn)士、軍樂隊隊員、北京城的老百姓等等。
雖然大多數(shù)出場人物都難以叫出名字,但是他們帶給觀眾的感動卻絲毫沒有打折。
而《前夜》導演的拍攝思路,貫穿于接下來的六個故事中。為祖國兩彈一星事業(yè)默默無聞奉獻乃至獻出生命的科研工作者,幫助鄰居們觀看女排比賽直播的小男孩,為了五星紅旗準時于1997年7月1日0時0分在香港升起而努力的各行業(yè)人士,把珍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門票送給汶川男孩的北京的哥,幫助貧困少年從精神上“站起來”的扶貧干部,為參加閱兵儀式戰(zhàn)友護航的女飛行員……七個故事連接出70年的奮進與輝煌。
影片將敘事的重心放在重大歷史事件背后的細微角落,用普通人的視角來觀察、感受并參與這個時代,這也使得影片可以令各個年齡段的觀眾產(chǎn)生代入感和共鳴。談起參演這部電影的感想時,青年演員彭昱暢說:“不管在哪個時代,不管是幾零后,我們對祖國的情懷都是一樣的!
而與此同時,這些“小故事”并沒有淡化“大時代”。開國大典、原子彈成功爆炸、女排奪冠、香港回歸、北京奧運會、神舟返航、閱兵盛況……那些我們曾經(jīng)歷過或不曾經(jīng)歷過的重大事件,被影片中這些融入時代記憶的故事喚醒,成了有血有肉的歷史,更是體現(xiàn)出祖國的成長與進步和每一個中國人息息相關。正如《護航》單元的導演文牧野所說,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祖國護航。
電影散場時,有老人追憶“在當年……”,有小朋友問“后來呢……”。七個故事喚起70年的國民記憶,這或許正是這部電影的主創(chuàng)們想傳達的真正想法——“我”和“我的祖國”。
【篇二】
升旗,必須是零點的第一秒,我們等了一百五十多年,卻無法再多等一秒。
升旗時,必須一步都不能走錯,不能抬頭,國歌是四十三秒,四十三秒時國旗便必須剛好到頂,一絲一毫都不能有誤差。
他們的嚴苛,一絲不茍的執(zhí)著,其實都是在盡自己的職責去捍衛(wèi)國家的利益。
時間必須是一絲一毫的錯誤也不能有,表是經(jīng)過精密到極致的調(diào)整過的,天氣是早就做好了預估的。
回歸,是香港一百五十年來的第一次回到祖國的懷抱,它的到來不會早也不會晚,它不會讓國旗在暴雨中打濕,也不會讓它遲到。
細節(jié),是我們能對祖國做到的的事。
【篇三】
2008年,無數(shù)的人涌向北京,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但他們有著同一個目標,北京的天安門。
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以前往鳥巢觀禮為榮,有的人狂熱,有的人失落。
觀禮的門票卻讓許多人停住了腳步。
他叫張北京,他是一個普通的出租車司機,他和妻子離異。他有一個孩子,是奧運的志愿者。
“我給你,準備了一份超級酷的生日禮物!备赣H對孩子說。
其實沒有父親是不愛孩子的,父親總是用自已以為對的方式,傻得可愛地去愛自己的孩子。但就像他送給孩子的鞋尺碼不對一樣,事情總是會有那么多的波折。
他的觀禮門票早被一個來自四川的孩子用八百塊錢掉了包。他怒不可遏,孩子死不認賬。孩子其實不想這樣,他只是對觀禮太過期望,他只是想去撫摸一下他在地震中去世的父親修過的欄桿。
感動,其實也是一種力量,張北京不是無可奈何地妥協(xié),而是主動把門票遞給了那孩子。
“記得以后可不能強買強賣啊!睆埍本┬χf。
他忘了說自己的名字,他也忘了穿他標志性的紅鞋子,當電視轉播出現(xiàn)那孩子對他的感謝時,他也有些小小的遺憾。
做了好事還是要留名的,當然,忘了也不是什么壞事。
人間傳遞的感動,讓整個國家有了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