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寒蟬凄切》
宋•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注釋】
、匍L亭:古代在交通要道邊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長亭供行人休息,又稱“十里長亭”。靠近城市的長亭往往是古人送別的地方。
、谄嗲校浩鄾黾贝。
③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軒わ嫞涸诮纪庠O帳餞行。
、轃o緒:沒有情緒。
、尢m舟:這里用做對船的美稱。
、吣汉韲颠烊,欲語不出的樣子。
、嗳トィ褐貜汀叭ァ弊,表示行程遙遠。
、崮红\:傍晚的云霧。沉沉:深厚的樣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饨浤辏耗陱鸵荒。
【賞析】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兩句,由一個“念”字領起,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而一氣流貫,表明以下景物都是想象中的。他們“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既然口中說不出一句話來,心中必然有千言萬語,“念去去”兩句就是人物的內心獨白。想到這一去,山一程水一程,迢迢千里,定是暮靄沉沉,煙波浩渺,楚天一望無際,此后相見就渺茫無期了!叭トァ倍诌B用,一字一頓,顯出激越的聲情,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這二字用得極好,寫出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矛盾心情,離愁之深,別恨之苦,溢于言表,包含了離人無限凄楚。“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畫,但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給這天容水色涂上了灰暗的色彩,“煙波”已是迷離,又加之灰蒙蒙的“暮靄”,更曰“沉沉”之暮靄,著色一層濃似一層。這兩句不僅刻畫出了別后悵然空虛的心境,同時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此外,從詞的結構看,這兩句由上闋實寫轉向下闋虛寫,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擴展閱讀:柳永的簡介
柳永(原名三變,約984年—約1053年),字景莊(又字耆卿),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余杭縣令、曉峰鹽堿、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也是兩宋創(chuàng)用詞調最多的詞人。他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于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對宋詞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東(今山西),曾為沙縣縣丞,在州郡頗有威信。父親柳宜,出仕南唐,為監(jiān)察御史;南唐滅亡后,柳宜供職北宋,任雷澤縣令,不久,改為費縣縣令、濮州任城令。柳永即出生于其父任所(984年,費縣)。
淳化元年(990年),柳宜入東京上書,授全州通判,柳永隨父赴任。淳化五年(994年),柳宜以贊善大夫調往揚州,柳永隨往,習作《勸學文》。至道三年(997年),柳宜屢遷至國子博士,命其弟攜畫像前往故里崇安,以慰家母思念,柳永隨叔歸鄉(xiāng)。
咸平元年(998年),柳永居家鄉(xiāng),游覽名勝中峰寺,作詩《題中峰寺》。柳永讀到《眉峰碧》,甚愛此詞,將它題寫在墻壁上,反復琢磨。咸平四年(1001年),柳永嘗試為詞,作《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歌頌家鄉(xiāng)風景武夷山,有“飄飄凌云之意”。
擴展閱讀:柳詞內容
1、描寫市民階層男女之間的感情
柳永詞大量描寫市民階層男女之間的感情,詞中的女主人公,多數是淪入青樓的不幸女子。柳永的這類詞,不僅表現了世俗女性大膽而潑辣的愛情意識,還寫出了被遺棄的或失戀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聲。在詞,柳永第一次筆端伸向平民婦女的內心世界,為她們訴說心中的苦悶憂怨。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柳永的詞才走向平民化、大眾化,使詞獲得了新的發(fā)展趨勢。
2、描寫都市生活和市井風光
柳永詞多方面展現了北宋繁華富裕的都市生活和豐富多彩的市井風情。柳永長期生活在都市里,對都市生活有著豐富的體驗,他用彩筆一一描繪過當時汴京、洛陽、益州、揚州、會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榮景象和市民的游樂情景。這些都市風情畫,前所未有地展現出當時社會的太平氣象。
3、描寫羈旅行役
柳永多次科舉失利后,為了生計,不得不到處宦游干謁,以期能謀取一官半職。柳永工于羈旅行役詞,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跡江湖的切身感受!稑氛录分辛嗍琢b旅行役詞,比較全面地展現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悶、辛酸、失意等復雜心態(tài)。在這類詞中,柳永寫其行蹤所至,自抒漂泊生活中的離別相思之情,背景遠比五代以及宋初詞人所寫思鄉(xiāng)念遠詞闊大,意境也更蒼涼,特別真切感人。
4、其他
柳永還寫過不少歌頌帝王、達官貴人的詞,也寫過一些自敘懷抱,自嘆平生遭際的詞,例如其《戚氏》一篇,是《樂章集》中最長的一首詞,他在詞中對自己的生平作了回顧,字里行間頗多感觸,唱出了天涯淪落的不遇之士的悲音,被譽為《離騷》的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