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一個秋高氣爽的周末,我悠閑地走在金榜公園的羊腸小道,但我卻一直在兩棵樹——梧桐樹、松樹間徘徊,因為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梧桐樹會落葉,松樹卻聞風不動呢?同樣是秋天,同樣是扎根在金榜公園,為什么會有如此天壤之別呢?
我一直來回地看,一直沒有什么進展,也沒有看見任何異處,那這是為什么呢?難道這個問題永遠是個謎了嗎?那我既不是把“科學要堅持”這五個字給辜負了嗎?
這五個字又鼓起了我的信心,“退堂鼓”這三個字已經(jīng)被“腦仁”里的“海水”沖走了。我反復觀察,甚至折下殘存的梧桐葉,發(fā)現(xiàn)梧桐樹的葉子漸漸的滲透出水分來,水分不是植物的必需品之一嗎?水分滲透出來,持續(xù)不吸收新的水分就會干枯嗎?我也發(fā)現(xiàn)松樹的葉子為針狀,不易把水分滲透出來。后來我查資料,資料上顯示松樹水分原本就不需要太多水分,到秋天的時候就算水分再少也沒事,其它樹就與眾不同了,需要大量的水分,少了就會漸漸干枯,干枯就自然變成了落葉。
后來,我又搜了一個資料——“普通樹和松樹的差別”,上面清清楚楚地學著:因為秋天意味著冬天的到來,樹木為了自我保護需要休眠,而越冬休眠的樹木本身也需要養(yǎng)分。為了調(diào)節(jié)自己的體內(nèi)平衡,很多樹都需要落葉,減少水分、養(yǎng)分的損耗,儲蓄能量,等到儲蓄完畢再次冒出。這就是樹葉的秘密,我又一次嘗到了動腦筋、學科學的甜頭。
我們身邊處處有科學,處處有奧秘,只需要我們有一雙發(fā)現(xiàn)科學的眼睛。
【篇二】
老師拿了一個裝滿食鹽的玻璃杯,幾個大小不一的杯子,杯子里面裝著1/3的水,還有鵪鶉蛋和雞蛋。接著老師把同學們分成三組,我們一組的組員有:我,長燁和文慧。
我們小心翼翼的把鵪鶉蛋放入水杯中,鵪鶉蛋彈了一下就安安靜靜的躺在杯底呼呼大睡,接著長燁往杯里加了一勺鹽,杯內(nèi)像下了一場霜,我用筷子在水中攪拌了幾下,鵪鶉蛋在水中立了起來!把剑⊙!”我興奮的尖叫道。文慧又加了一勺半的鹽,這時杯子像下了一場雪一般,接著奇跡發(fā)生了,鵪鶉蛋浮起來了!我一邊高興地說:“浮起來了,浮起來了”一邊把雞蛋也放進水杯里,雞蛋也浮起來一半,我再加入一勺鹽,果然不出所料,雞蛋也浮起來了。我們組每個人都高興得拍起手說:“我們成功了,我們成功了!”
這個實驗做完了,我發(fā)現(xiàn)了:鹽水的密度比淡水的密度大,浮力也更大,最終把雞蛋托了起來。
【篇三】
星期天早上,我到衛(wèi)生間去洗漱,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門打不開了,爸爸這時也看見了,便來幫我。我和爸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它打開。吃早餐時,我想:為什么好好的門會拉不開呢?會不會是什么粘住了?能不能修好?我一直在想這個“拉不開的門”,我有了一個想法:自己做實驗。
我設想需要的物品:水,一小塊做木門的木頭,可以把木頭裝進去的器皿,裝水的器皿,支架,蠟燭,一塊木板。
材料準備好了,我們可以做實驗了。
我先將水倒入裝水的器皿里,接著將裝著水的器皿放在支架上,在木板上放一根蠟燭,將支架放在蠟燭上,然后把木頭放在器皿上,點燃蠟燭,不時向木頭上灑熱水,將器皿里的水燒開,有水蒸氣向上飄,這時,木頭上便有一層水珠,過了一會,木頭變得很膨脹。
“太好了,我成功了!”“可為什么木頭和水在一起后,木頭會膨脹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開始查《十萬個為什么》。
書上說,水蒸汽里既有水,又有汽,水蒸汽進入木頭后,木頭就會吸收水蒸汽的水分,所以會膨脹。我拿來手機百度一下,手機上寫的也是一樣的。
這次實驗,我學習到了一個新知識。生活處處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