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寒假最快樂的事就是放風箏了,每年放寒假的時候,我和爸爸還有媽媽一起去市民廣場放風箏。
我首先把風箏先拿好,然后媽媽把風箏拿起來,接著爸爸大聲一喊‘‘放’然后媽媽使勁把風箏拋向空中,我飛快地跑去,風箏在空中翩翩起舞,風箏越飛越高似乎飛到了天上,忽然吹來一陣風,線一下子斷了,風箏飛呀!飛呀!飛到了電線上。
我飛快地跑到電桿下,我冥思苦想,終于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等風把它吹落!
我站在那里等風吹過來,我覺得風馬上要吹過來了,果然一陣風吹來把風箏吹了下來,我趕緊把風箏接過來。
我真希望我也是在藍天上自由飛翔的風箏。讓我也來試試在天空飛行的快樂。
最后,我和爸爸還有媽媽一起從市民廣場回到了家。
下一次,我一定還要到市民廣場放風箏!
【篇二】
在兒時的記憶里,只要季節(jié)的腳步一跨進臘月門檻,古老而新鮮的年味就日漸濃烈起來。孩子們總以過年為樂事,老早就掰著指頭算計開來,巴望著春節(jié)早些到來。因為在春節(jié)期間,可以把平時背不完的草背篼、做不完的家務事全都拋在一邊,輕輕松松玩耍幾天;平時在吃、穿方面的奢望,春節(jié)里也會得到一次小小的滿足。如果能討得長輩們的喜歡,說不定還能得到幾個少得可憐又彌足珍貴的壓歲錢。因此,大人們都說:過年,實際上都是為娃娃們過的。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年味卻越來越淡。論吃,大魚大肉并非節(jié)日才吃得上;說穿,新衣靚衫并非節(jié)日的盛妝;年齡如我輩者,也決不會再在乎那幾個壓歲錢了。此外,原有的一些過節(jié)的好風俗,譬如臘月二十四(傳說中灶王菩薩升天的日子)家家戶戶打掃“陽塵”的習俗,也因為如今家居裝飾如宮殿一般的豪華而無塵可掃,連最重要的過節(jié)儀式——吃年飯,也被貪圖便宜的人們簡化成到酒館飯店里嘬一頓了事!懊δ昝δ,過年就得忙!逼鋵崳σ彩且环N心氣,一種對生活充滿熱情和信心的心氣。
盡管如此,春節(jié)畢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細想起來,春節(jié)并非光陰流逝所帶來的一種必然,而是人們本身的一種需求:千篇一律的日子難免會讓人生厭,日復一日的奔波與勞作免不了讓人生出一種不堪重負的疲憊,如果能夠換一種方式來充實一下生活,找一個理由來松馳一下神經(jīng),讓熱熱鬧鬧的氣氛給平淡的生活營造一份別樣的滋味和美麗,豈不很好么?于是,便有了春節(jié),有了像老人一樣慈祥、滿含著溫馨和撫慰的春節(jié)。
春節(jié)是一汪凈化靈魂的清泉。那四處綻放的禮花和急促歡欣的鼓點,振奮起人性向善的共鳴,平時深陷在世俗紛擾中難以脫身的人們,在流光溢彩的年節(jié)里都露出了孩子一般純真的笑臉.
【篇三】
哼著小曲,跑在草地上,投進大自然的懷抱,這就是正在尋春的我。
赤著小腳丫,坐在草地上。小草早已探出了頭,撫摸著我的雙腳,似母親那樣溫柔,那樣親切。我全身感到癢癢的,舒服極了。小蓓蕾在枝頭說著悄悄話,在微風的吹拂下,旁邊的小花向我微微點頭,似乎換上了一套新衣裳和我們一起過年。
我來到河邊,柳樹姑娘也不例外。春風婆婆也在為它梳著它那長長的,細細的頭發(fā),柳樹姑娘高興得跳起了舞蹈,枝頭的鳥兒也在為柳樹姑娘伴奏著,唱起了那動聽的歌。你們說,這柳樹到底像什么呢?像碧玉,不,太老土;像翡翠,不,太俗氣。那是一種令人神往,但是又說不出來的綠意。它是令人神往的;是令人陶醉的;是令人迷戀的!我在這景色中陶醉了……
我走到田野,見農民們正在播種秧苗。碧綠的麥田一片片,青青的麥苗一根根。我不禁想起農民們在秋天露出的那一張張笑臉,這都是春天的功勞,我不禁發(fā)出感嘆:如無春,哪有秋?意思是說:如果不在春天播種,哪有秋天那碩果累累的果實。朋友們,你們說是吧?
窗外,天空中,幾只大雁從空中掠過,它們排成人字形,好像在說:“勤勞的人們愛春天!”春天的景色遠遠不止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