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有巨大的心理效應,能使人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tài)進而促進學習動機的形成和強化,化非智力因素為智力因素。為學生學好歷史提供取之不盡的動力。要激發(fā)并保持學生的興趣,有效的的方法是讓學生不斷地獲得“成功的喜悅”。而這個成功還必須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壇講故事。小學的歷史學習是以故事形式進行的,七年級學生已了解與初中課文有關的一些故事。讓學生將小學了解的故事與相關的課文結(jié)合上講臺講故事。每個學生都可通過努力做到。這個過程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綜合概括能力,表達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膽識勇氣,還嘗到了做小老師的滋味,內(nèi)心充滿成功的喜悅。又如,巧設疑!八季S自驚奇而開始”。驚奇和疑問也是興趣的淵源,只有學生對某一現(xiàn)象發(fā)生驚奇和疑問時,他們才愿意去進行探索。學習“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人類”一課,設計一個問題鏈:人是從猴子變來的嗎?人與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動物?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我國境內(nèi)早的居民是誰?他們長的什么樣子?吃什么東西?住在哪兒?把每個問題假設為一個“寶藏”,解決一個問題等于發(fā)現(xiàn)一個“寶藏”。把學生置于“發(fā)現(xiàn)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讓學生到歷史的隧洞中去尋寶。學生隨著教材內(nèi)容的展現(xiàn),不斷地發(fā)現(xiàn),在成功的喜悅鼓勵下繼續(xù)前進。
初三歷史學習方法—要有主動性
在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認清學習的重要性,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有計劃地安排學習內(nèi)容,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nèi)容做到心中有數(shù),對于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對待作業(yè)能夠獨立地、按時完成。歷史學習就會日漸提高。
初三歷史學習方法——進行預習
預習主要是知識準備,即上課前獨立地自學好上課內(nèi)容。在新授課的這段時間里,這是重要的學習環(huán)節(jié)。開學至今,歷史課用的學案中的“預習導學”部分,要求是提前自己獨立完成。
初三歷史學習方法—提高課堂利用率
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于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歷史老師的授課,主要側(cè)重于重點、難點的分析、隱性知識的得出、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等,這些都不是同學自己可以完成的。所以在課堂一定要認真聽講。
初三歷史學習方法—構(gòu)建自己的知識框架
起碼要建立起自己的時空觀念,形成歷史時間線索和空間線索。歷史時間的記憶一般是學生苦惱的,其實除了重要事件的時間需要確切記憶,大部分歷史事件只是有個大概的時間也就可以了,很多學生就是因為苦于記憶歷史時間而喪失了歷史學習的興趣。
初三歷史學習方法—善于歸納總結(jié)
學生對歷史學習畏之如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喜歡記憶一些意義啊影響啊什么的,因為這些知識往往需要記憶的東西很多,甚至是整整一大段。而這些知識又是歷史學習至關重要的,是歷史學習得核心東西。學生在學習時可以將這些知識進行歸納總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