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有關(guān)秋天的詩詞鑒賞送給大家

時間:2018-10-18 16:58:00   來源:無憂考網(wǎng)     [字體: ]

  【#詩詞鑒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有關(guān)秋天的詩詞鑒賞送給大家#】秋天,天空分外晴朗,白云也綻露笑容。高高的白楊樹在嘩嘩地鼓掌,風(fēng)在悄悄地把喜訊傳送。當(dāng)這颯爽的秋風(fēng)輕輕撫過人們的臉龐,然后把自己帶來的顏料潑灑在一片片樹葉上的時候,我們知道,秋天來了。下面是©無憂考網(wǎng)為大家?guī)淼挠嘘P(guān)秋天的詩詞鑒賞,歡迎大家閱讀。





  天凈沙·秋思


  元代:馬致遠(yuǎn)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fā)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fēng)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yuǎn)的地方。


  注釋


  枯藤:枯萎的枝蔓;桫f:黃昏時歸巢的烏鴉;瑁喊。


  人家:農(nóng)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經(jīng)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yuǎn)的驛道。西風(fēng):寒冷、蕭瑟的秋風(fēng)。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天涯:遠(yuǎn)離家鄉(xiāng)的地方。


  創(chuàng)作背景


  馬致遠(yuǎn)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


  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zhǔn)確地傳達(dá)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贊為秋思之祖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shù)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gòu)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chuàng)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xué)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的本質(zhì)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gòu)成意境的關(guān)鍵。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瘪R致遠(yuǎn)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jié)庥舻那锷刑N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diào)。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huán)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nèi)心悲涼情感的觸發(fā)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yuǎn)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gòu)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shù)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dá)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xiàn)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dá)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shù)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fù)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dá)意。馬致遠(yuǎn)此曲明顯地體現(xiàn)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huán)境,又是他內(nèi)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fù)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復(fù)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并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于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dá)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diào)。此曲亦如此。作者為了表達(dá)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dá)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情與景的結(jié)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xiàn)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lián)起來,構(gòu)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復(fù)性與單一性的結(jié)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chǎn)生得力于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xí)慣。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yuǎn)的這首《天凈沙·秋思》為“并列式意象組合”,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xiàn)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yuǎn)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fēng)瘦馬,第三組是從遠(yuǎn)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于中間插入“西風(fēng)”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最后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tǒng)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yuǎn)目光的產(chǎn)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xiàn)出由近及遠(yuǎn)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xiàn)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遠(yuǎn)行圖。


  馬致遠(yuǎn)《天凈沙·秋思》小令中出現(xiàn)的意象并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fēng)定波猶直”。


  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仙呂·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fēng)袖翩翩吹瘦馬,一經(jīng)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xiàn)在馬曲之中。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shè)設(shè)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币灿辛鶄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xiàn)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yuǎn)在創(chuàng)作《天凈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fā),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jìn)行了重新創(chuàng)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xiàn)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xiàn)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于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后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dá)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dá)情感上具有統(tǒng)一性。


  在詞句的錘煉上,馬致遠(yuǎn)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guān)系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態(tài)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jù)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dá)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dá)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shù)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fā)羈旅游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悲秋,是人們面對秋景所產(chǎn)生的一種悲哀憂愁的情緒體驗,由于秋景(特別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凄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確能給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fā)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xué)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蕭瑟景象,抒發(fā)自己對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將自己面對秋色所產(chǎn)生的凄苦悲涼的意緒形容成猶如遠(yuǎn)行一般,“僚僳兮(凄涼),若在遠(yuǎn)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羈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yuǎn)行在情緒體驗上有著相同之處。宋玉之后悲秋逐漸成為中國文人最為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馬致遠(yuǎn)這首小令也是如此。雖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dá)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練的藝術(shù)表達(dá)方式,表達(dá)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tǒng)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鳴。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凈沙·秋思》屬于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盡管它屬于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xiàn)著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shù)特征。


  秋詞


  唐代: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rèn)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只鶴凌云飛起,就引發(fā)我的詩興到了藍(lán)天上了。


  注釋


  悲寂寥:悲嘆蕭條。


  春朝:春天。


  排:推,有沖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yuǎn)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里,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熏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辟蹊徑,一反常調(diào),它以其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后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自宋玉于《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diào),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xiàn)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拔已浴闭f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皠俅撼本褪窃娙藢τ谇锞白顬槌浞值恼J(rèn)可。這種認(rèn)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痹娙俗プ∏锾臁耙机Q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xiàn)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xiàn)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shù)的魅力,發(fā)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么悲涼的氣息,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借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yuǎn),“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于一爐,表現(xiàn)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后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山中


  唐代: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譯文


  荊溪潺湲流過白石粼粼顯露,天氣變得寒冷紅葉落落稀稀。


  彎曲的山路上原本沒有雨,但蒼翠的山色卻濃得仿佛就要潤濕了人的衣裳一樣。


  注釋


  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浐水、荊谷水,源出陜西藍(lán)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參見《水經(jīng)注·渭水》《長安志》卷一六。一作“溪清”。


  紅葉:秋天,楓、槭、黃櫨等樹的葉子都變成紅色,統(tǒng)稱紅葉。


  元:原,本來。


  “空翠”句:形容山中翠色濃重,似欲流出,使人有濕衣之感?沾洌褐干介g青色的潮濕的霧氣。


  鑒賞


  這首小詩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jié)的山中景色。


  首句寫山中溪水。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浐水,源出陜西藍(lán)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這里寫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xì)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于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征,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仿佛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從下兩句可以看出),這里那里點綴著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里的“紅葉稀”,并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如果說前兩句所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局部,那么后兩句所展示的卻是它的全貌。盡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郁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說“空翠”!翱沾洹弊匀徊粫皾褚隆,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里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xì)雨濕衣似的涼意,所以盡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復(fù)雜作用所產(chǎn)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空”字和“濕”字的矛盾,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tǒng)一起來了。


  張旭的《山中留客》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薄罢匆隆笔菍崒懀故玖嗽品忪F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這首《山中》的“濕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藝術(shù)是永遠(yuǎn)不會重復(fù)的。


  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艷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于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diào)。和作者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的小詩比較,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與美學(xué)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登高


  唐代:杜甫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


  風(fēng)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dāng)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fā)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注釋


  詩題一作《九日登高》。古代農(nóng)歷九月九日有登高習(xí)俗。選自《杜詩詳注》。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jié)。


  嘯哀:指猿的叫聲凄厲。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鳥飛回:鳥在急風(fēng)中飛舞盤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


  萬里:指遠(yuǎn)離故鄉(xiāng)。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xiāng)。


  百年:猶言一生,這里借指晚年。


  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嗪蓿簶O恨,極其遺憾?,極。繁霜鬢:增多了白發(fā),如鬢邊著霜雪。繁,這里作動詞,增多。


  潦倒:衰頹,失意。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剛剛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鑒賞


  此詩載于《杜工部集》,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fù)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lián)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huán)境,用“風(fēng)急”二字帶動全聯(lián),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fēng)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fēng)。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水經(jīng)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zhuǎn)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fēng)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fēng),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shè),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fēng)”,“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jié)奏感。經(jīng)過詩人的藝術(shù)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dāng),無一虛設(shè),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dá)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fù)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lián)集中表現(xiàn)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lián)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dá)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郁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lián)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lián),才點出一個“秋”字!蔼毜桥_”,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yuǎn)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俺W骺汀,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鞍倌辍,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氨铩眱勺謱懙贸镣础G锾觳灰欢ǹ杀,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xiāng)、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jìn)一聯(lián)“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lián)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lián)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yīng)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qū)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xiāng)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nèi)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jìn)離鄉(xiāng)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lián)對結(jié),并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fā)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yuǎn),此時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lián)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tài),一一得到表現(xiàn)。次聯(lián)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lián)表現(xiàn)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xiāng)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lián)又從白發(fā)日多,護病斷飲,歸結(jié)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張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于對”。仔細(xì)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yīng)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了。


  月夜憶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邊秋一作:秋邊)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dá),況乃未休兵。


  譯文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鳴叫。


  從今夜就進(jìn)入了白露節(jié)氣,月亮還是故鄉(xiāng)的最明亮。


  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zhàn)亂頻繁沒有停止。


  注釋


  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樓上的更鼓。戍,駐防。


  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后,就開始宵禁。


  邊秋:一作“秋邊”,秋天的邊地,邊塞的秋天


  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jié)“白露”的一個夜晚。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弟兄分散,家園無存,互相間都無從得知死生的消息。


  長:一直,老是。


  達(dá):到。


  況乃:何況是。


  未休兵:戰(zhàn)爭還沒有結(jié)束。


  賞析


  意境賞析


  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xiàn)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diào)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皵嗳诵小秉c明社會環(huán)境,說明戰(zhàn)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lián)點題!奥稄慕褚拱住,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jié)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xiāng)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xiāng)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么肯定,不容質(zhì)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并不使人覺得于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xiàn)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xiāng)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xiāng)月明”,只是將詞序這么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wěn)!保ā恩媸贰罚┳x者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為神奇的本領(lǐng)。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jīng)意,看似與憶弟無關(guān),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xiāng)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zhuǎn)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xiāng)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坝械芙苑稚,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感人至深。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jīng)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dá),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jìn)一步抒發(fā)內(nèi)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dá),更何況戰(zhàn)事頻仍,生死茫茫當(dāng)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jié)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么能夠?qū)懗觥胺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最深厚的源泉。


  結(jié)構(gòu)分析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yīng),承轉(zhuǎn)圓熟,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拔葱荼眲t“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dá)”,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zhuǎn),一氣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xiāng)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頓挫。


  寒菊/畫菊


  宋代: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


  譯文


  你在秋天盛開,從不與百花為叢。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邊,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窮。


  寧可在枝頭上懷抱著清香而死,絕不會吹落于凜冽北風(fēng)之中!


  注釋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疏籬:稀疏的籬笆。


  未窮:未盡,無窮無盡。


  抱香死:菊花凋謝后不落,仍系枝頭而枯萎,所以說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風(fēng):寒風(fēng),此處語意雙關(guān),亦指元朝的*勢力。


  賞析


  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贊頌菊花不俗不艷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隱含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nèi)涵的菊花詩。


  鄭思肖,南宋末為太學(xué)上舍,曾應(yīng)試博學(xué)宏詞科。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鄭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為“本穴世界”,拆字組合,將“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隱寓“大宋”二字。他善畫墨蘭,宋亡后畫蘭都不畫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jié)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他頌菊以自喻,這首《畫菊》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它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這兩句進(jìn)一步寫菊花寧愿枯死枝頭,也決不被北風(fēng)吹落的高潔之志,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jié)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國的誓言。


  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嘆,已成不解的情結(jié),這當(dāng)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guān)。陸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殘蕊抱枝干”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fēng)”的詩句。從形象審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昂卧德浔憋L(fēng)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fēng)”相較,前者質(zhì)詢,語氣堅定;后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dá)的情調(diào),與主題略顯游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fēng)”,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當(dāng)然,陸游、朱淑貞的詩都是好詩,但三詩并立,鄭思肖這兩句詩的憂憤,則更為深廣。


  這首詩句用于表達(dá)“民族氣節(jié)、忠貞愛國”時顯得分外貼切。





  野望


  唐代: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yuǎn)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qū)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獵物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注釋


  東皋(gāo):詩人隱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來回地走。依:歸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暉:落日。


  犢(dú):小牛,這里指牛群。


  禽:鳥獸,這里指獵物。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于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fā)了惆悵、孤寂的情懷!皷|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xiāng)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搬阋小笔桥腔驳囊馑肌!坝我馈保貌懿佟抖谈栊小分小霸旅餍窍,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xiàn)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fā)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yuǎn)景與近景,靜態(tài)與動態(tài),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xiàn)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并不覺得這首詩有什么特別的好處?墒牵绻刂姼枋返捻樞,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fēng)大多華靡艷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chǎn)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chuàng)作當(dāng)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里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績,已經(jīng)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于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lián)抒情言事,中間兩聯(lián)寫景,經(jīng)過情──景──情這一反復(fù),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行香子·秋與


  宋代:蘇軾


  昨夜霜風(fēng)。先入梧桐。渾無處、回避衰容。問公何事,不語書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來庭下,光陰如箭,似無言、有意傷儂。都將萬事,付與千鐘。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譯文


  昨夜霜降寒風(fēng)驟起,梧桐葉落紛紛,我無處回避自己衰老的面容。秋風(fēng)問我為何這樣,我沒有說話,只是用手在空中書寫。人老了,有時沉醉有時沉病有時慵懶。


  早晨來到院子里,感嘆時光荏苒,歲月流逝,雖不吭聲,似乎有意讓我傷心。如今萬念俱空,把所有心事,都換作千杯酒來飲。哪管它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注釋


  行香子:詞牌名。雙調(diào)小令,六十六字,有前段八句四平韻、后段八句三平韻,前段八句五平韻、后段八句三平韻,前段八句五平韻、后段八句四平韻三種。


  霜風(fēng):刺骨寒風(fēng)。


  衰容:衰老的面容。


  不語書空:不說話,用手指在空中虛畫字形。此處用典表示胸中憤懣。


  慵(yōng):困倦。


  儂:我,系江浙方言。


  付與千鐘:交付酒杯,即以酒澆愁之意。鐘,酒器。


  酒花:指斟酒時酒面泛起的珠花。


  眼花:這里指視線。


  燭花:指蠟燭的火焰。


  賞析


  此詞上片寫景抒情,將秋風(fēng)擬人與人對話,寫詞人面對蕭瑟秋景,衰容劇增。悲秋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主題,“霜風(fēng)”就渲染出秋日的蕭瑟氛圍,奠定了全詞悲涼哀怨的基調(diào);盡管詞人不愿意讓人看出內(nèi)心的痛苦,但“衰容”遮掩不住其因政治上的挫折而帶來的郁結(jié)。接著以問句的形式寫出詞人有冤無處訴的憂郁憤激,“醉、病、慵”高度概括出了詞人生活的無聊和苦悶,顯示出對社會和人事的完全絕望。


  下片敘事議論,寫詞人早上醒來,來得庭院,感嘆時光易逝,來日無多,而當(dāng)時處境,只能讓他將世間萬樁事付與千鐘美酒,任憑酒花雪白,眼花繚亂,燭花火紅。光陰似箭,強烈地表現(xiàn)出詞作的感傷之情;酒醉、眼亂、燭紅,充分寫出了詞人狂放不羈的醉態(tài)。


  此詞上下片采用對稱結(jié)構(gòu),但時序上卻有“昨夜”與“今朝”的先后承遞關(guān)系。詞中描述了兩幅衰容,一是霜風(fēng)昨夜入梧桐、今朝來庭下的蕭瑟冷落;一是詞人病后意慵懶、酒后眼花亂的潦倒頹放。


  全詞融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為一體,風(fēng)格悲涼凄婉,情感沉郁纏綿,富有感染力。它硬語盤空,借秋日病愈,抒發(fā)了*坎坷、世路滄桑的感嘆,流露出風(fēng)燭殘年的悲傷。


  作者一生多舛,幾遭貶謫。這時,曾經(jīng)驕傲的才子,回望一生漂泊,秋風(fēng)中過往的淡然、堅定、灑脫似一一看穿。這時的他褪去了才子的傲然,傷得真切。全詞悲切中又有作者一如既往的曠達(dá),也表達(dá)了作者對坎坷一生的無謂態(tài)度,在傷感中放任心性的情感,哀而不傷.


  天凈沙·秋


  元代:朱庭玉


  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


  解與詩人意同。


  辭柯霜葉,飛來就我題紅。


  譯文


  庭院前落盡了梧桐的葉子,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當(dāng)日的風(fēng)姿。


  仿佛是通曉詩人我的心思。


  一片經(jīng)霜的紅葉離開樹枝,飛近身來讓我題詩。


  注釋


  芙蓉:指荷花。


  辭柯:離開枝干。


  題紅:在紅葉上題詩。唐僖宗時,有一名宮女在紅葉上寫了一首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愍憨謝紅葉,好去到人間!睒淙~順著御溝水流出宮墻。書生于祐拾到后添寫道:“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置于流水上游又流入宮中。后兩人終成良緣。


  鑒賞


  起首兩句的對仗,概括了詩人在園林中所望見的秋景!巴デ啊焙汀八叀笔莾商幋硇缘牡攸c,暗示出詩人在四處徘徊,也在百般尋覓。但秋天對于詩人實在是太無情了,這兩句中的“盡”和“徹”就不留一點余地。這兩個字也正是景句之眼。既然是“落盡梧桐”,詩人的判斷顯然是基于未盡之時綠葉繁茂的秋前情形;同樣,“開徹芙蓉”,首先浮現(xiàn)在他腦海中的也必然是舊時荷花盛開的熱鬧景象。枝上蕭索,水面凋敝,這現(xiàn)實與記憶之間的巨大反差,自然會勾惹起悲秋的心情?擅髅魇亲髡咭蚣t衰翠減而傷感,第三句卻偏偏說成是紅翠善解人意,因迎合人的心緒而自甘衰殘。詩人的這種自我怨艾,一來反襯出心中無可奈何的悲感的沉重,二來也表現(xiàn)了他對園林中美好事物的一往情深。


  正因為詩人將所見的秋景與自己系結(jié)在一起,才會有四、五兩句的神來之筆,而在心情上發(fā)生一個完全的轉(zhuǎn)折。


  我們在秋天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秋風(fēng)卷著落葉撲面飛來,碰到身上有時就像粘住似的,好一會兒才飄落地面。詩人此時,就有一片“辭柯霜葉”纏上了他。何以見得?因為在上文的氣氛中,飛舞在空中的霜葉只會加深“落盡”的印象,唯有停落在身上的片時的流連,才有可能啟發(fā)詩人新的思考。霜葉“辭柯”而依人,這本身就溝通了“意同”的兩者間的聯(lián)系。“辭柯霜葉,飛來就我題紅”,在多情善感的詩人眼中,其“飛來”完全是主動的、有目的的及含情脈脈的行為;而“題紅”在其“紅葉題詩”典故的原始意義上,則飽含著真、善、美的生活激情。秋天固然有蕭瑟的一面,但對熱愛生活的詩人來說,卻同時意味著希望和奮起。這一“辭”一“就”,盡翻前案,將初時悲秋消沉的氣氛一掃而空,無異化衰朽為神奇。小令別出機杼的結(jié)尾,令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