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 #推薦給一年級學生的成語故事【三篇】#】成語結(jié)構精巧、語言縝密、表達簡潔,是集古典文化于大成的體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教好學生熟練地運用成語,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使用效率,而且對學生個人的文學水平也是一個極大的促進,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學生的成語教學,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語文人才。以下是®無憂考網(wǎng)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jié)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jù)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fā)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yè)家,因估計事情的發(fā)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篇二】
玩物喪志
見于《尚書·旅獒》:“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春秋時,衛(wèi)懿公是衛(wèi)國的第十四代君主,衛(wèi)懿公特別喜歡鶴,整天與鶴為伴,如癡如迷,喪失了進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問民情。他還讓鶴乘高級豪華的車子,比國家大臣所乘的還要高級,為了養(yǎng)鶴,每年耗費大量資財,引起大臣不滿,百姓怨聲載道。
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國境,衛(wèi)懿公命軍隊前去抵抗。將士們氣憤地說:“既然鶴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現(xiàn)在就讓它去打仗吧!”懿公沒辦法,只好親自帶兵出征,與狄人戰(zhàn)于滎澤,由于軍心不齊,結(jié)果戰(zhàn)敗而死。人們把衛(wèi)懿公的行為稱作“玩物喪志”。古人有詩云:
曾聞古訓戒禽荒,一鶴誰知便喪邦。
滎澤當時遍磷火,可能騎鶴返仙鄉(xiāng)?現(xiàn)常用來指醉心于玩賞某些事物或迷戀于一些有害的事情,就會喪失積極進取的志氣。
【篇三】
五十步笑百步
戰(zhàn)國時代,諸侯王國都采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zhàn)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游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zhàn)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zhàn)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zhàn)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jié)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zhì)相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