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依據】
本文情詞懇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敘事,表達流暢而自然,言辭中肯而聲情并茂。開頭分析蜀國面臨的形勢,陳述自己的治國主張;中間回顧往事,追憶諸葛亮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抒發(fā)忠于蜀國、忠于劉備父子的感情;結尾時理清君臣職分,表達竭誠圖報的心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北疚奈馁|兼美,情理交融,實在不可多得。教學應該學生讀、背、悟、思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得到提到。
綜合性學習是新課程下語文學習的一大特色,語文綜合性學習應該是有機滲透于閱讀教學過程之中的。在學習本課時,還應該結合文章涉及的信息豐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點,組織相關綜合性學習,合理地將語文學習發(fā)散到課外,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fā)展。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在學習中了解“表”這種文言文體的一般知識;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概括內容要點;多層面解讀文章,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遷移性閱讀的能力;品讀語言情感的深切,體會行文構思的明晰的特點;掌握閱讀“表”這一文言文體的基本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反復誦讀,在讀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內容要點,在讀中品味語言情感的深切,在讀中質疑探究、遷移發(fā)現;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強調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之間的對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實現師生的互動;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閱讀。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學會怎樣對他人“聲情并茂”的陳述自己的觀點和建議;怎樣正確對待他人對自己的恩惠;怎樣看待自己的責任等問題。在討論思辨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一情感培養(yǎng)絕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應該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自己從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而學生對諸葛亮人品、氣節(jié)的思考解讀過程,實際上就是情感培養(yǎng)過程、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教學方式〗
1.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品味。
2.由單向思維轉向多向思維,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傳授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在學習思考,在思考中發(fā)現,在發(fā)現中走向完善。
4.重視教與學的雙邊性,重視師生互動,注重學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成功的喜悅。
5.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自然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切忌為了完成目標而強行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6.要借助學生的學習興奮點和興趣所在,以知識鏈接的形式,將學生對文本本身的學習拓展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更為廣闊的時空中自主學習。
〖教學過程〗
課時可根據課堂推進狀態(tài)自我調節(jié)。
一、詩句導入,激發(fā)興趣。
以組合詩句的方式,通過“出師一表”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文。
二、自讀課文,掃除障礙。
通過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提出疑難,掃除朗讀和理解的障礙。
三、共讀課文,理清要點。
以理清文章結構為目標,以教師范讀為引子,通過師生共讀課文,在讀中理解課文,在理解中反復朗讀,把握要點,品味語言。
四、綜合學習,自主探究
學生圍繞人物和作品評價或其他學習中的問題自我發(fā)現,自談感受,合作探討。
五、選背課文,文化積累
學生選背精彩片斷,展開競背,師生共評。
【教學實錄】
一、對聯導入,激發(fā)興趣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三組被打亂的詩句,想請同學們把他們重新組合完整。(出示打亂了的對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燈更細看。
出師一表通今古,遠比管樂蓋有余。
出師一表千載無,千載誰堪伯仲間?
生: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生: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余。
生: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生:(小聲嘀咕)怎么都有“出師一表”?
師:(笑著問)可不是嗎?都有“出師一表”,而且都是在贊誦“出師一表”。這“出師一表”是什么呢?我們的歷史小博士能不能幫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點評〗以古代詩句對作品的評價引入,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增添學生人文素養(yǎng)。
生:可能是說的諸葛亮的《出師表》吧。
師:諸葛亮的情況,你能給大家做一個介紹嗎?
生: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三國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青年時隱居鄉(xiāng)間耕種,后來,受劉備“三顧茅廬”,出山相助其完成大業(yè)。他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火燒赤壁、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退敵、六出祁山,一生辛勞,萬古留芳,成為人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
師:真不愧為我們的歷史小博士。難得你用這樣整齊的句式向我們概括了諸葛亮輝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謝謝,請坐下。智慧的確是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誠報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稱道。這三句詩中提到的《出師表》就是力證。
〖點評〗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過渡到學生不太熟悉的“忠誠”,為全文的理解和閱讀打好基礎,做好鋪墊。
二、自讀課文,掃除障礙。
師: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在朗讀時,注意字詞的讀音和句子的斷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請做好記號,一會兒我們通過集體討論來解決。(學生自讀課文并提出疑難之處)
生:“開張”是什么意思?
生:“痛恨”是什么意思?
生:“感激”是什么意思?
生:“謹慎”是什么意思?
師:看來大家還真遇到了不少難題,有沒有哪位同學能幫大家解決一下呢?(生緊皺眉頭,若有所思)
生:老師,我知道,可當我將自己的理解放到原文中后,就講不通了。(其他同學表贊同的點點頭)
師:這是因為大家提出的這些詞的意義隨著時間的演變發(fā)生了變化!伴_張”:今義是商店開始營業(yè)或商店每天第成交;本文中的古義是開放、擴大!巴春蕖保航窳x是深切地憎恨;古義是痛心和遺憾!案屑ぁ苯窳x是由衷感謝;古義是感動、激動!爸斏鳌苯窳x是做事小心;古義是認真、慎重。同時,這篇課文中還有許多單音詞也是古今異義。如:先、崩、弊、誠、愚等,大家在學習時應加以分辨。
生:“若有作*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這句話該怎樣斷句呢?
生:應是“若/有/作*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師:你能解釋一下為什么要這樣斷句嗎?
生:根據課文注釋,這句話是講:如果有違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應交給主管的官來判定他們受罰或受賞。用這來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平英明的,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讓宮內和朝廷行賞之法不同。
師:講得不錯,看來,大家通過三年的學習積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語感。我為大家感到高興和自豪。下面,這樣,大家還可以從文章中找找這樣的長句,讀讀看。
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生: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生: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
〖點評〗放手讓學生自由閱讀,互質疑難,合作解答,體現自主和合作的學習精神。在合作學習中把握本文長句較多的特點給予重點引導,體現教師在關鍵處參與的重要性。
三、共讀課文,理清要點
師:大家都讀得不錯。對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把握的很好。下面,我把全文給大家朗讀一遍,請大家在對照我和大家朗讀異同的時候,請重點關注:本文先后寫了哪些內容?試著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來。(教師范讀)
師:你了解到文章寫了哪些內容
生:寫向劉禪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師:哦,“一系列”建議。哪些建議呢?在課文哪些段落寫的呢?
生:在課文1-5段寫了這些建議。一共三條:一是開張圣聽;二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三是親賢臣,遠小人。
師:你對這三條建議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生:“開張圣聽”,就是要廣開言路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聽到真話,從而更好的治理國家;“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樣人們遵規(guī)守法,國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亂;至于“親賢臣,遠小人”,就是保證國家向良好的方向發(fā)展,不被*臣所害。
師:恩,解答得真不錯,還使用了我們現在的慣用語。看來,對文章的一部分內容已經深有體會了啊。大家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
生:我覺得這是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之后得出的結論。因為,在“三國鼎立”的時候,只有蜀國是弱小的,如果不發(fā)展,必遭滅亡。而要發(fā)展壯大,就需要帝王是賢君、明君,而要想成為賢君、明君,就應按諸葛亮提的三條建議去做。所以,諸葛亮提出了這些建議。
生:諸葛亮重點提出的建議是第三條:親賢臣遠小人。而且這一條建議十分具體,把自己舉薦的人具體特點和優(yōu)勢都一一講明了。
師:大家讀到了嗎?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樣的特點?
生:文官有郭攸之、費羿、董允等人,他們的特點是“良實”“忠純”;武將是向寵,他的特點是“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師:舉賢薦能,可謂用心良苦;坦誠進言,可謂竭盡忠誠。除此提出建議外,文章還寫了什么呢?
生:諸葛亮還回顧了自己的身世和歷史。在課文的第6-7段。
師:我們一起朗讀這兩段,一邊讀,一邊和諸葛亮一起回顧他過去的歲月,看看他在這里回顧了哪些事情?(生齊讀6-7兩段)
生:老師,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顧過去。
師:哦。很有發(fā)現的眼光。不是在回顧過去,那是在寫什么呢?這個問題我們一會來探討,F在,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回顧了過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對這些事情大致上都應該了解的,我們一起結合原文來明確一下。
生:有隱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生:有三顧茅廬的事──“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生:有襄陽兵敗的事──“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生:有白帝城托孤的事──“臨崩寄臣以大事”。
生:有南征孟獲的事──“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師:人們回顧前塵往事,有人感嘆時光匆匆、歲月易老,有人感嘆平生多事、磨難萬端,……21年來的風風雨雨在諸葛亮心頭翻涌,勾起了他怎樣的情懷呢?我們能否從這些往事的字里行間覺察到諸葛亮心頭的情感波瀾?
生:他內心充滿著對劉備知遇之恩的感激與報答之情。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是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劉備不因為他身份低微,禮賢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門求教而感動才出山相助;后來劉備又在臨終之時把國家大事再次托付給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動,當然想要報答這種知遇之恩。
師:諸葛亮對劉備的情感真的有這么深厚嗎?有一句古語描述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在這類問題的人格特點,它是好的注解。大家知道這句話是怎么說的嗎?
生:(很多同學齊聲回答)“士為知己者死!”
師:是啊。因為劉備就是諸葛亮畢生才干的欣賞者,諸葛亮甘愿受他“驅馳”,唯恐自己不力,不能報答恩遇。這種竭心盡力的忠誠在劉備離開人世后就轉移到他的后代身上,F在我們來看剛才那位同學提出的問題:第7段究竟還寫了些什么呢?(師朗讀“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生:這是寫諸葛亮出師伐魏的有利條件和迫切愿望。
師:諸葛亮伐魏興漢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結合第7段的原文來體會嗎?
生:“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這一連串的語句寫出了諸葛亮規(guī)劃伐魏計劃的興奮心情。可見愿望之強烈。
生:“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諸葛亮把伐魏興漢視為自己不容推卸的職責所在。
生:后面的文章中還有。“臣不勝受恩感激!敝T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劉禪委托他以討賊興復大任的原因。
師:我們共同來讀一讀,后兩段表達了怎樣的意思。(師發(fā)起,全班齊讀)
生:這里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討賊興復愿望和決心的同時,也明確了治國職責,同時對劉禪委婉地提出了咨諏善道,察納雅言的諫言,為自己離朝遠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這兩段文章同時還表達了報答劉備,盡忠劉禪的情感。
師:你從哪些體會到的?
生:“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就是報答劉備;立下這樣的“軍令狀”來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盡忠于劉禪。
師:全文從提出建議到回顧歷史再到表達伐魏興漢的決心,應該說從始至終都貫穿著這樣的情感。所以,后人說《出師表》中有6個字是文脈所在。大家看,是哪6個字呢?
生:“親賢臣,遠小人”。
生:不對,應該是“報先帝,忠陛下”。
師:為什么?
生:“親賢臣,遠小人”是諸葛亮向劉禪建議的關鍵所在;而文章中所說的一切,諸葛亮在實際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報答劉備知遇之恩、效忠劉氏王朝。
〖點評〗閱讀和理解緊密結合,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使文言解讀輕松自然。
四、綜合學習,自主探究
師:閱讀了《出師表》,你對文章有怎樣的感受,你對諸葛亮做何評價?下面請大家利用自己課外收集的資料,圍繞這兩個問題談談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學習本文過程中的其他問題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點評〗圍繞作品開放課堂,為學生的自由思索和學習創(chuàng)設空間與平臺。
生:我談談對《出師表》的一些看法!冻鰩煴怼窂膰栏褚饬x上講是一種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傳久遠是因為它文中的報國的至誠,情意的真切,對后世影響的深遠。歷有不少文人對其作出了高度評價。如:陸游在《書憤》中寫到“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在《正氣歌》中寫到“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钡。
生:我提一個問題請大家?guī)臀医獯穑罕疚氖侵T葛亮向帝王劉禪的上書,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這是為何?
生:我覺得這是為了讓劉禪牢記父親的遺志。
生:我認為這是為了讓劉禪學習父親的用人之術。
生:我覺得這是諸葛亮為了表明自己對蜀國的忠心。
師:同學們分析的都很有道理。從此,我們能進一步了解這篇“表”文“聲情并茂”的特點。大家還可以再去讀課文,仔細品一品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蘊涵了作者豐富的情感。
生:我根據本文對劉備的死的稱“崩”,查閱了相關資料,了解到古代對“死”的一些表達。一般帝王之死稱“崩”,諸侯之死稱“薨”,大夫之死稱“卒”,士死稱“不祿”,庶人之死稱“死”。
生:學習本文中我學會了向別人陳述自己的觀點時應條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我們覺得還應注意加進自己的情感,就是人們常說的,做到“言之有裾,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樣更有說服力。
生:我談談對諸葛亮的看法。諸葛亮是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他有政治遠見,能對復雜的形勢進行分析并從中找出規(guī)律,定出方針。政治上賞罰嚴明,恩威并重。其他如開發(fā)生產、發(fā)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歷史價值。同時,他的散文獨具特色:語言懇切,感情誠摯,論事透辟,推理嚴密,文風平易!度龂尽返淖髡哧悏鄯Q他的文章“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于當世”。
師:這位同學結合自己課外了解到的歷史資料來評價人物,值得肯定。有沒有同學能夠談談閱讀《出師表》后對諸葛亮的感受?
生:我談談自己的一點感受:我覺得太壓抑。以諸葛亮經天緯地之才,輔佐劉禪實在是虧了。(眾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語:“扶不起的阿斗”。這個阿斗就是劉禪。他后來聽信宦官,朝政荒廢,無所作為,蜀國終于被人家滅亡。實在是讓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東流了。堅持對這樣無用的人盡忠,實在是令人不可思議。
生:可見諸葛亮有先見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陳“親賢臣遠小人”嗎?
師:這位同學的感受很值得探討,很多史學家也在這樣的問題上爭論不休。有人搖頭感嘆諸葛亮的盡忠是“愚忠”,有人又對他的忠誠品格推崇備至。我想,準確評價一個人不能離開他具體所處的時代,而用現代的觀點來思考又能使我們得到很好的經驗和教訓。對這個問題同學,請課下查閱相關資料,把自己的觀點整理成文章,我們再做專題交流,好嗎?(生贊同)
〖點評〗表面上雖然對課堂上產生的觀點不置褒貶,但卻從多個角度引導思考方向,并激發(fā)學生將學習由課堂發(fā)展到課外,推動學習成為“不終止于課堂”的自主歷程。
五、選背課文,文化積累
師:大家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表現的很出色,相信在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中會有更精彩的表現。前面提到的三副對聯對本文給予了高度評價,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種幸福,若能誦記下來,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了。下面,請同學們選擇文章中自己欣賞的一段,讀熟并背誦下來,看誰選得好,背得快。(學生讀背,學生競背,師生共評。)
〖點評〗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好古典文化積累,幫助學生吸取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
【教學反思】
一、文言文的理解應該是和閱讀始終結合在一起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
二、在綜合學習的過程中,應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思維,提倡多角度、有個性的閱讀。讓學生在多種見解中產生思想的碰撞,迸發(fā)智慧的火花。這樣在解讀中就會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喜人場面。師生都能從此環(huán)節(jié)中收獲意外的驚喜。
三、注意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佳境。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大意,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和用法。
2、學習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敘事、抒情的寫法。
3、了解作者對后主提的三點建議。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簡介作者及“表”這一體裁,了解諸葛亮上這篇表文的背景和目的。
2、熟讀課文,進行朗讀訓練。
3、疏通課文1—5節(jié)的大意。
教學過程:
#課件# #初三上冊語文《出師表》課件【三篇】#:由諸葛亮這一歷史人物導入(也可以由成語“三顧茅廬”導入),可以讓學生介紹諸葛亮這個人物,說出有關諸葛亮的歷史故事(如: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空城記等)。
1、簡介“表”這種文體以及作者上這篇表的背景和目的。
“表”,是我國古代臣子向君主陳述請求和愿望的一種文體,又稱“奏疏””或“奏章”。“出師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帥給君主上的一種奏章。
背景和目的:蜀漢建興(后主劉禪的年號)五年,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劉備統(tǒng)一全國的大業(yè),準備出師北伐。后主劉禪昏庸無能,平時國事事無大小,都取決于諸葛亮。諸葛亮為了消除北伐的后顧之憂,因此上這篇“表”,希望國內政治清明,后方穩(wěn)定,使他“北伐中原”的計劃得以實現。
2、朗讀課文,進行朗讀訓練
、沤處煼蹲x,要求學生聽清生字的讀音和句中停頓。
、茖W生根據要求自讀課文,讀后正音。
要求:a、讀準字音(注意“預習一”)
b、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正音:教師出示黑板(或幻燈)
⑶指名朗讀(或分組朗讀),其他學生認真聽并進行糾正。
、三R讀
3、疏通課文1—5節(jié)的大意
、胖该首x1—5節(jié)
、茖W生對照書下的注釋和譯文,弄懂這5節(jié)的大意。
[說明由于書下的解釋比較詳細,書旁又有譯文,因此不必在翻譯上進行太多的講解,讓學生對照注釋和譯文自己把意思弄懂即可。如學生有不懂的可提出來討論。]
、怯懻撾y句的意思。
誠宜開張圣聽……以塞忠諫之路也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⑷學生不看書旁譯文,翻譯1—5節(jié)課文。
⑸朗讀課文
4、課堂檢測
文學常識、注音、解釋加點的字、翻譯句子
5、布置作業(yè)
、攀熳x課文
、票痴b課文1—5節(jié)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疏通課文6—9節(jié)大意,掌握一些實詞的用法,會翻譯課文。
2、區(qū)別詞語的古今義
教學過程:
1、復習檢測:背誦課文1—5節(jié)
2、疏通課文6—9大意。
、胖该首x6—9節(jié)
、茖W生對照書下的注釋和譯文,弄懂這4節(jié)的大意。
、怯懻撾y句的意思。
臣本布衣……聞達于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許先帝以驅馳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葘W生不看書旁譯文,翻譯1—5節(jié)課文。
⑸朗讀課文
4、區(qū)別詞語的古今義(生討論)
古義今義
誠宜開張圣聽擴大店鋪開業(yè)
嘆息痛恨于桓、靈也痛心遺憾極為憎恨
不以臣卑鄙低微而卑俗語言行為惡劣
由是感激感動奮發(fā)深刻的感謝
臨表涕零眼淚鼻涕
5、討論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以光先帝遺德躬耕于南陽
以塞忠諫之路痛恨于桓、靈也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先帝不以臣卑鄙受任于敗軍之際
咨臣以當世之事以遺陛下
以彰其咎以光先帝遺德
6、課堂檢測
解釋加點的字、翻譯句子
7、布置作業(yè)
、疟痴b課文6—9節(jié)。
、扑伎迹鹤髡呦蚝笾魈崃藥讞l建議。
表中著重回顧了劉備的哪兩件大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能說出諸葛亮向后主提了哪三點建議。知道作者寫這篇表的重要用意。
2、能指認出文中議論、敘事的部分,領會作者“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1、復習檢測:背誦課文
2、自由朗讀課文
注意思考:
▲對蜀國來說,當時的形式怎樣?
▲針對這樣的形勢,為了安定后方,使自己出師伐魏沒有后顧之憂,作者向后主提了幾點建議?哪幾點建議?其中主要的是哪一點?
▲表中著重回顧了劉備哪兩件大事?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討論上述問題
▲對蜀國來說,當時的形式怎樣?
客觀形勢:“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存亡之秋也”(嚴峻)
主觀形勢:“侍衛(wèi)之臣……忘身于外”(有利)
(作者為什么要從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成寫起?——流露出對先帝“中道崩殂”的痛惜之情,意在引起后主的深思,認識到自身任務的艱巨,。激發(fā)其繼承先帝遺志的感情。)
▲針對這樣的形勢,為了安定后方,使自己出師伐魏沒有后顧之憂,作者向后主提了幾點建議?哪幾點建議?其中主要的是哪一點?
開張圣聽(廣開言路)——前提
提出三點建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嚴明賞罰)——關鍵曉之以理
親賢臣,遠小人(親賢遠佞)——核心★
。槭裁凑f第三點重要?對這一問題可引導學生從薦賢的目的和第5節(jié)的論述去理解。)
。ń處熆偨Y:課文1—5節(jié)主要是談治國方針。不僅向后主提出了三點建議,而且舉薦賢臣來管理宮中、營中之事。這是當前的施政方針,也是安定后方的有效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消除諸葛亮出師伐魏的后顧之憂,才能實現“北定中原”的宏愿。)
▲表中著重回顧了劉備哪兩件大事?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閱讀6、7節(jié))
三顧茅廬
回顧兩件大事表達“受恩感激”之情——動之以情
臨崩托孤
討論幾個小問題:
、诺6節(jié)中表明作者身份和高潔志趣的句子什么?
⑵先帝“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表達了先帝怎樣的品德?對先帝的知遇之恩,作者感情怎樣?(寬宏氣度和不恥下問感激)
、恰笆苋斡跀≤娭H,奉命于危難之間”表達了怎樣的感情?(高度概括了先帝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的艱難險阻,表達了作者愿與先主患難與共的深情。)
、日f出第7節(jié)中表明出師伐魏時機成熟和戰(zhàn)略目標的句子
、勺髡摺皥笙鹊郏冶菹隆钡摹奥毞帧敝傅氖鞘裁?
(教師總結:6、7節(jié)是對出師伐魏這一決策的說明。這不同于一般的奏章,沒有論述出師伐魏的好處,而是陳情式的,極力表達自己對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無限感激,將出師伐魏視為“報先帝,忠陛下”的職分,這樣說明,動之以情。易于后主接受。)
▲課文第8節(jié)對后主提出了哪些希望?
希望后主嚴格要求作者自己
提出三點希望希望嚴格要求朝廷諸臣
向后主本人提出希望
。ń處熆偨Y:)
4、全文總結
、抛h論為主兼用敘事、抒情
本文是奏章,內容是陳述意見,提出政治主張,所以以議論為主。而作者為了使后主知道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勉勵他以先帝為榜樣,在文中兼敘了自己的身世與追隨先帝的原因和以身許國的經過。同時在議論和敘事中,處處流露出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很有說服力。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保忸}、背景、作者、表
。玻笇ч喿x、分段
。常治隼斫猓、2段,理解字句,指導朗讀背誦,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4.了解諸葛亮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的進步主張,初步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教材分析
重點難點:閱讀、分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叭櫭⿵]”、“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欽仰。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說“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杰作。(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
。保處煼蹲x課文(好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并畫出生字詞。
。玻笇W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三、檢查預習:
。保笠簧喗椤氨怼钡挠嘘P常識
。玻蝗撕喪霰疚牡膶懽鞅尘
。常蝗撕喗橹T葛亮
四、指導劃分層次結構
引導學生圍繞“出師”二字來分段(問題1),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第一,在國家危急的形勢下,作者出師前向后主提出哪幾條治國建議?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的?第三,在說明出師的理由之后,作為臣下,是否還要請求皇上批準他出師并表達這次出師的決心?
。保畬W生根據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玻M交流,取長補短(段意不要求統(tǒng)一)
。常闃犹釂枺瑤熒苍u(同時板書)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學生結合注釋自譯課文1、2段(問題2、3),教師補充以下詞語:
疲弊:指國家貧窮衰弱秋:關鍵時刻妄自菲。哼^分看輕自己蓋:原來
2.提問四人各對譯課文1、2段,學生進行評價更正,教師肯定小結
3.思考問題:
。ǎ保槭裁凑f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ǎ玻┳髡咧赋霎敃r蜀國的形勢如何?內外大臣如何表現?內外大臣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國君的應如何做?作者提出的兩條建議是什么?(問題4-9)
教師抽個別中下生提問,再請中下生補充,不行再請中上生小結
板書:開張圣聽(廣開言路)賞罰嚴明
。矗笇Х治觥耙浴钡倪B接用法
。ǎ保┙處煆土暋耙浴钡慕樵~用法---“用、把、拿、憑”等。
。ǎ玻┓治觥耙浴边B詞的用法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果。
教師提問,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板書:以: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担笇П痴b:
。ǎ保┮髮W生理清每一段內的意義層次,順著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兩條建議
。ǎ玻⿲W生試著自己背
。ǎ常┏閮(yōu)生背
。ǎ矗┤帻R背
6.老師總結:引導學生學生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六、布置作業(yè):
A.熟練習背誦1-2段,準備默寫
。粒A習翻譯3-7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保治稣n文3-5段,歸結第一部分內容;了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玻畬W習6、7段。理解諸葛亮統(tǒng)一中國的愿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的寫作方法
。矗畬W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導自己的行為
重點難點:了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教具;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
教學過程:
一、檢查默寫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寫
二、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二優(yōu)生分別讀第3第4段后齊讀第5段。
2.學生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問題1)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計日而待:良實:親賢臣,遠小人
。常伎迹旱冢、4兩段寫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議?(問題2、3)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矗〗Y第一部分: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復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ǎ玻┲v解“寓情于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于議”。作者之所以采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guī)勸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創(chuàng)設情境: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師補充幾*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
躬耕:親自耕種.聞達:聲名遠揚庶竭:希望竭盡爾來:從那時到現在托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常畯褪鲋T葛亮的經歷(根據課文內容)
要求一位表達能力強一點的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矗毩⑺伎紗栴}:兩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敘述的對象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么?(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5.講解“寓情于敘”
如下所述,這兩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fā)報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達方式是寓情于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fā)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6.討論問題:“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精神?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罚〗Y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fā)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業(yè)
。粒赫n后背誦課文3-7段;預習翻譯8、9段
B:默寫課文3-7段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保治隼斫猓、9段。培養(yǎng)說話藝術(委婉)
2.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常痴b,練習鞏固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抽一中等生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保畬W生齊讀8、9段,要求讀出作者感情及誠意,創(chuàng)設情境,進入新課。
。玻笇Хg第8段:這一段翻譯較難,老師要多做些點撥
學生先獨立翻譯,教師給予指點,后集體討論解決
3.分析第8段層次:師生共析:
第1句是自請“出師”,表達“討賊興復”的決心,意志堅定
第2句是兩個分句,是分清責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達感激之情
板書:請命出師----表決心
叮囑陛下:用賢臣---興德之言
宜自謀---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遺詔
表達感激之情
4.討論:如果第1句話后面用分號,“以彰其咎”后面用句號,好不好?
明確: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內外責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請命出師的決心,三是內外大臣“興德之言”順勢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謀”,不致使劉禪反感。
自由發(fā)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讀指導,進行背誦:
同樣要求注意層次性,采用多種方式背誦相結合
四、布置作業(yè)
。痢⒛瑢懭模ǹ煞侄芜M行)
。隆⑹炀毐痴b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