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zhì)訓(xùn)練# #《史記》: 十表·秦楚之際月表、十表·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史記》起初是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十表·秦楚之際月表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fā)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nèi),卒踐帝祚,成於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shù)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後在位。湯、武,乃由契、后稷脩仁行義十馀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後乃放弒。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xiàn)、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馀載,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tǒng)若斯之難也。
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於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鉏豪桀,維萬世之安。然王跡之興,起於閭巷,合從討伐,軼於三代,鄉(xiāng)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qū)除難耳。故憤發(fā)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圣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圣孰能當(dāng)此受命而帝者乎?
十表·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於魯、衛(wèi),地各四百里,親親之義,襃有德也;太公於齊,兼五侯地,尊勤勞也。武王、成、康所封數(shù)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以輔衛(wèi)王室。管、蔡、康叔、曹、鄭,或過或損。厲、幽之後,王室缺,侯伯彊國興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純,形勢弱也。
漢興,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雖獨(dú)長沙異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馀人。自雁門、太原以東至遼陽,為燕代國;常山以南,大行左轉(zhuǎn),度河、濟(jì),阿、甄以東薄海,為齊、趙國;自陳以西,南至九疑,東帶江、淮、穀、泗,薄會稽,為梁、楚、淮南、長沙國:皆外接於胡、越。而內(nèi)地北距山以東盡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shù)十,置百官宮觀,僭於天子。漢獨(dú)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隴西,與內(nèi)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頗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廣彊庶孽,以鎮(zhèn)撫四海,用承衛(wèi)天子也。
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忕邪臣計謀為*,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天子觀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故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馀焉。吳楚時,前後諸侯或以適削地,是以燕、代無北邊郡,吳、淮南、長沙無南邊郡,齊、趙、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納於漢。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馀城,小侯不過數(shù)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yǎng)祭祀,以蕃輔京師。而漢郡*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其戹塞地利,彊本幹,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
臣遷謹(jǐn)記高祖以來至太初諸侯,譜其下益損之時,令時世得覽。形勢雖彊,要之以仁義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