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級# #七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作業(yè)本答案蘇科版#】下面是©無憂考網為您整理的七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作業(yè)本答案蘇科版,僅供大家參考。
第1單元第5課“和同為一家”答案
【知識單一性訓練】
1.A[提示:唐太宗在新疆設置了安西都護府,武則天在新疆設置了北庭都護府。]
2.B
3.D[提示:①與唐蕃交往無關。④唐玄宗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
4.B[提示:吐蕃贊普尺帶珠丹上書說,唐蕃“和同為一家”了。]
5.D
6.D[提示:唐玄宗時對許多少數民族首領進行了冊封。]
7.A
8.C[提示:株韜生活在我國的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
9.C[提示:唐玄宗冊封粟末棘鞠首領為渤?ね鹾,粟末秫羯政權就以“渤!睘樘。]
10.D[提示:粟末棘羯居住在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而回紇剡居住在色楞格河一帶。]
11.D
12.D[提示:吐蕃在青藏高原地區(qū),回鶻和棘輻都在我國的北方。]
13.D[提示:唐玄宗曾冊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
【鞏固提升性訓練】
1.A[提示:這兩個都護府分別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為了管理西域設置的高行政和軍事機構,西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區(qū)。]
2.B[提示:吐蕃也有農業(yè)和手工業(yè)。]
3.B[提示:7世紀前期,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后,定都邏些。]
4.B[提示:“貞觀”說明是唐太宗時期,這一時期遠嫁吐蕃,促進漢藏友好交流的是文成公主。]
5.D[提示:文成公主第一位嫁到吐蕃,金城公主第二位嫁到吐蕃,而另外兩個選項都是漢朝人。]
6.D[提示:藏族的祖先吐蕃贊普上書唐朝皇帝說,唐蕃已經“和同為一家”。]
7.B[提示:維吾爾族的祖先是回紇,后改名為回鶻,早居住在色楞格河一帶,后來遷到現在的新疆和甘肅等地。]
8.D[提示:棘鞫生活在我國的黑龍江和松花江一帶,是滿族的祖先。]
9.B
10.C[提示:唐玄宗在位時,對一些少數民族首領進行了冊封。]
11.D[提示:A是藏族的祖先;B是維吾爾族的祖先;C是滿族的祖先。]
12.C[提示:白族的祖先是六詔,而鞣鞫是滿族的祖先。]
13.(1)檢贊干布;文成公主
(2)粟末棘鞠
(3)蒼山洱海;南詔;云南王
14.(1)唐太宗。松贊干布。
(2)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兩族之間的友好關系。
(3)尺帶珠丹。橫線上應填“和同為一家”。
15.(1)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
(2)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尺帶珠丹和金城公主。
(3)密切了唐朝和吐蕃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漢族和藏族兩族的友好關系。
(4)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冊封粟末棘鞠首領為渤?ね酰粌苑饽显t首領為云南王。
(5)唐朝和周邊少數民族的友好交往,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經濟、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交流與發(fā)展。
【易錯疑難題訓練】
1.B[提示:從圖上看,B地區(qū)為色楞格河流域一帶,在唐朝時期這里生活著回紇這個少數民族,是今天維吾爾族的祖先。]
2.錯誤:棘鞠;改正:粟末棘鞠。
【中考適應性訓練】
1.A[提示:此題考查歷史地理知識,吐蕃位于中國西部。]
2.D[提示:在地圖中有吐蕃、回鶻、南詔等民族,這些都是唐朝時周邊少數民族的名稱。]
3.C[提示: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4.C[提示:文成公主人藏,加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符合主題,而其他選項都是對外關系的事例。]
第1單元第6課對外友好往來答案
【知識單一性訓練】
1.C[提示:可從兩個角度思考,其一是時間646年,正是唐朝統治時期。其二是日本進行政治改革,是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進行的。]
2.A[提示:從圖片中可知這是日本的都城,與長安相似。日本的和服,受唐朝服裝的影響。故A是正確的。]
3.C[提示:鑒真的主要事跡就是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所以這里的東瀛指的是日奉。]
4.B[提示:唐招提寺是由東渡日本的鑒真設計的,屬于佛教寺院。]
5.C[提示: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半島;大食大致位置是中亞和西亞地區(qū),都不在朝鮮半島。]
6.D[提示:鑒真是唐玄宗時中日關系的友好使者。]
7.A
8.B[提示:鑒真東渡日本,文成公主人藏,張騫出使西域。]
9.B[提示:《西游記》是以唐僧取經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而唐僧指的就是玄奘。]
10.B[提示: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記》對西游天竺過程中所經過的中亞、印度半島和我國新疆地區(qū)沿途的歷史地理和佛學進行了記載。]
【鞏固提升性訓練】
1.B[提示:唐朝時還沒有發(fā)現美洲;唐朝富強使唐朝在與外國頻繁交往的過程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因此唐朝享有的威望是外國人稱中國人為唐人的原因。]
2.B[提示:D項不符合史實。]
3.A[提示:題于是從日本來到中國,B和C方向都不對,D是明朝時期的事。]
4.A[提示:東渡日本的是鑒真。]
5.A[提示:詩歌中的“東瀛”指的是日本,東渡日本的高僧是鑒真。]
6.C[提示:唐招提寺是唐代高僧鑒真在日本主持設計建造的。]
7.B[提示:唐朝時新羅進口物產居于各國的首位。]
8.A[提示:唐朝時與今天的印度和伊朗只有經濟文化交流,井不涉及政治上影響。]
9.C[提示:玄奘西行的目的地就是天竺,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半島。]
10.A[提示:鑒真生活在唐玄宗時期。]
11.C
12.A[提示:玄奘和鑒真都是在外交領域取得成就的人物。]
13.(1)錯誤:唐太宗;改正:唐玄宗。
(2)錯誤:天竺;改正:新羅。
(3)錯誤:唐招提寺;改正:那爛陀寺;
(4)錯誤:西藏地區(qū);改正:新疆地區(qū)。
14.(1)鑒真和玄奘。玄奘:貞觀年間,玄奘西游天竺,是中國同天竺交往的杰出的使者。他以親身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qū)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鑒真:唐玄宗時,東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在日本傳播了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設計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
(2)相同點:都是唐朝的高僧;都在唐朝的對外交往中做出了重大貢獻;都為完成自己的使命歷盡艱辛;都有一種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3)精神:學習他們做事堅持不懈,不怕苦,有堅強的毅力,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
15.(1)日本參照漢字創(chuàng)制了日本文字;日本當時都城的樣式仿照唐都長安建造;日本的和服受唐朝服裝的影響很大;日本的茶道,來源于中國。(符合題意即可)
(2)鑒寞。東渡日本,在日本十年,傳播唐朝的文化,并精心設計了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精神:他六次東渡日本取得成功,這種不畏艱難、不屈不撓的執(zhí)著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言之有理即可)
(3)日本這種行徑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對侵略行徑的抹殺嚴重損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是軍國主義抬頭的傾,向。前提:日本以史為鑒,正視中國的領土主權和曾侵略中國的歷史。(言之有理即可)
【易錯疑難題訓練】
1.B[提示:開明是對內實行的民族政策,C和D不符合史實。]
2.C[提示:鑒真生活在唐玄宗在位時。]
【中考適應性訓練】
1.D[提示:活字印刷術是北宋時期的發(fā)明。]
2.C[提示:題干中提到了“西行取經”,這應該是玄奘的事跡。]
3.C[提示:玄奘的作品是《大唐西域記》。]
4.B[提示:鑒真和玄奘屬于對外交往,不屬于民族交往,所以③排除,卡片的內容與三省六部制這一政治制度的建立無關,故⑤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