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寶3歲之前,很多時候父母無法用語言來和孩子理性溝通,所以美國兒科醫(yī)生給的建議就是,因為寶寶的注意力很短,在孩子鬧情緒或不合作的時候,的辦法就是用他們喜歡的東西或者話題,轉(zhuǎn)移孩子注意力。雖然方法很多,但還是要取決于孩子的特點,有的孩子喜歡比較幽默夸張的動作和表情,有的希望看到自己的安慰物,有的喜歡聽故事等等。
女兒好朋友小T的媽媽對付小孩子哭鬧的方法是,她常在包里隨身帶很多轉(zhuǎn)移女兒注意力的東西,比如圖畫書、小零食等。最厲害的就是她包里總裝著一副墨鏡,在小T一兩歲的時候,只要她哭鬧,媽媽會戴上墨鏡,再故意做出幾個夸張的表情,不出1分鐘,就能讓小T安靜下來,甚至破涕為笑。至于原因,她猜想也許是因為小朋友天生對色彩敏感的緣故。還有一次小T哭鬧著非要別人手中的玩具,眼看就要失控,小T媽媽順手挑了個差不多形狀的玩具,在她眼前晃了一下,這時小T似乎忘記了自己為什么鬧脾氣,滿足地拿著玩具玩起來。
所謂的5分鐘緩沖是指,大人在給孩子下達命令前,要給孩子一個心理緩沖的時間,這樣可以適當調(diào)整孩子的負面情緒。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先生的姐姐帶著孩子一起來看我們,晚飯準備好了,可小外甥在一邊看卡通片入了迷,連叫了兩次都不肯吃,他媽媽當時并沒有很生氣地一下子就關掉電視,而是走到他面前,語氣平緩地說:“我們再看5分鐘,然后我一說停止,你就過來一起吃飯,好不好?”小朋友看到媽媽說話的時候態(tài)度很堅定,就點頭同意了。5分鐘過后,自己乖乖地坐到位子上開始吃飯。
我覺得其中的技巧就在于那5分鐘,想想孩子正看到興頭時,如果一聲令下立即關掉電視,這樣顯得大人比較專制,接下來他的反應一定可想而知,哭鬧的戲碼通常不可避免。相反,多給他幾分鐘,讓他感到媽媽不僅沒有強迫他,反而給他自主權,這種溝通方式,讓孩子有了更多的心理準備,一旦孩子認定事情是在可掌控的范圍內(nèi),就不會表現(xiàn)出太多的挫折感。
魔法1-2-3(magic1-2-3)是很多兒童教養(yǎng)專家贊同的一種方法,看似沒啥新鮮的,就是對著寶寶數(shù)“1、2、3”,這種方法的關鍵是,要求父母做到心平氣和,就是書里說的不說話,不動怒的規(guī)則。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講理,只不過他們理解的“道理”很簡單也很直觀,用這種直接和快速的方法,來控制孩子的行為,有時候勝過大人的千言萬語。我認識的一位媽媽,就覺得這個方法很神奇,比如她家4歲的寶寶在吃晚飯之前非要吃土豆片,好言相勸也無動于衷,最后干脆坐在地板上大哭大叫起來,于是她看著寶寶的眼睛,不動聲色地開始數(shù)“1”,然后有意停5秒,讓孩子體會到這背后所代表的警告意味。如果依舊繼續(xù)哭鬧,會豎起第二根手指說“2”,看孩子的反應,讓孩子有機會對自己的行為做出適當調(diào)整。再等5秒鐘,如果還沒有一點改進,就要伸起第三根手指,數(shù)到3表明這是最后一個機會,否則的話就會有相應的懲罰措施。比如:沒收喜歡的玩具或罰她不能看卡通節(jié)目等。
以前看到孩子如此哭鬧,她會打孩子的小手,看似把孩子給嚇住了,可是打完之后,隔些天又會故技重演。而現(xiàn)在,她會用數(shù)“1、2、3”的方法讓自己保持冷靜,但給女兒的心理暗示卻也是簡單明了的,幾次之后,孩子就會明白數(shù)到3后會有不好的后果,這時候“魔法”就生效了。
美國父母在教養(yǎng)孩子方面是非常有原則的,更多家庭傾向用naught ycorner(頑皮角落)這種方式來重申規(guī)矩的重要性。通過讓孩子坐頑皮角落的方式,讓他們學會反思。就時間長短來說,掌握的原則是,1歲的孩子大概控制在1分鐘,2~3歲的孩子最多不超過3分鐘。不要小看這種罰坐的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讓孩子冷靜下來,明白自己行為的界限。
一次去朋友南希家做客,當她給女兒洗完澡后,女兒就是不肯穿睡褲,好不容易給她穿上,孩子又給脫了下來,當她要哄勸讓孩子再穿上時,孩子便開始滿屋跑,折騰一通后被媽媽捉到,于是媽媽干脆把她放到頑皮角落,讓她安靜幾分鐘。孩子剛開始覺得有點委屈,眼淚直打轉(zhuǎn)。之后南希蹲下來,用堅定的語氣和她講道理,還指著屋里的其他人給她看,言下之意就是:你看大家都是穿褲子的,就連爸爸也穿了呢。南希知道女兒平時跟爸爸關系,希望透過這個舉動,告訴她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當然這種懲罰方式也不是萬能的,孩子有時候也會重復令人抓狂的行為,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學會在處理過程中如何與孩子溝通,并找出的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