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 “貪欲”之念最難對付,它牢牢地根植于人的內(nèi)心深處,不易拔除,而且它的毒性,它能腐蝕人的靈魂,把人引向歧途。
釋迦牟尼佛用下面一段故事來形容人的貪欲,描繪人如何沉溺于欲望的情景。故事稍稍長一點,但我仍想給大家介紹。
深秋時節(jié)某一天,在落葉和寒風(fēng)中,有位旅人行色匆匆, 趕路回家。走到某處突然低頭一看, 腳下一片白乎乎的東西,仔細(xì)一瞧,竟是人骨。 此處怎么會有如此大量的人骨呢?他不禁毛骨悚然, 又不得其解。只顧往前奔走,抬頭看時, 迎面走來一只體格巨大的老虎, 咆哮著向他逼近。旅人直驚得魂飛魄散:“啊! 那么多人骨原來是老虎吃剩的殘物!彼泵φ{(diào)頭逃命, 然而慌不擇路, 一陣猛跑竟然跑上了懸崖峭壁, 峭壁之下是怒濤洶涌的大海。前無去路, 后有猛虎追逼, 進退維谷之際, 他爬上了崖邊僅有的一探松樹, 但那惡虎緊隨其后,張開駭人的巨爪,也開始爬樹。
“今天我命休矣”,正當(dāng)他萬念俱灰時,忽然看見樹上垂下一根藤條,他順著藤條往下滑去,那藤條卻不著底,旅人被懸在半空之中。
上面是老虎伸著舌頭、流著口水盯著他,正所謂“虎視眈眈”。再看下面,狂風(fēng)大浪之中出現(xiàn)紅、黑、藍(lán)三條巨龍,正等著他掉下去時可一飽口福。
忽又聽到上方有窸窣之聲,定睛一看, 黑白兩只老鼠正在交替啃咬那藤條的根部。藤條一旦被鼠牙咬斷,旅人只好落入張開巨口的惡龍腹中。命懸一線之際,旅人想到將老鼠趕跑。于是拼命搖晃那根藤條,搖擺之下,有濕漉漉、暖烘烘的液體落到他臉上,用嘴一舔,是甜美的蜂蜜。原來藤條根部有一蜂巢,一經(jīng)搖動, 蜂蜜就掉落下來。
舔著甘露般的蜂蜜, 旅人居然陶醉起來,以致忘記了自己身處絕境——虎龍夾擊,得以茍延殘喘的藤條正被老鼠口肯噬——還在一次又一次搖動救命的藤條, 忘情地享用美味的蜂蜜。
這個故事描述了利令智昏的人類的實相,死到臨頭竟然沉醉于蜜汁之中而不能自拔,這就是我們?nèi)祟悷o可救藥的宿命。
據(jù)說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得知這個故事后大為驚嘆,而且非常佩服。他說:“再沒有任何故事能將人類的貪欲表達(dá)得如此淋漓盡致!钡拇_,把人的本性、人的欲望之深, 刻畫得如此惟妙惟肖的寓言可謂。
在這里,老虎暗喻死亡和疾;松樹代表世上的地位、財產(chǎn)和名譽;白黑兩鼠表示白晝和黑夜,也就是時間的流逝。人在不斷逼近的死亡的威脅中拼命求生,而維系生機的僅是一根藤條而已。
而這根藤條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磨損。我們想逃離死亡,但死神卻一年一年逼近我們。然而,即使折壽,哪怕縮短生命,也要去吸食“蜜汁”——切不斷那可憐、可鄙又可悲的欲望。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就是赤**的人類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