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游客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歡迎各位光臨素有“晉魏河山第一奇”的硤石山青蓮寺景區(qū)參觀游覽!能夠為各位導(dǎo)游講解,我深感榮幸,希望我的講解能夠令各位滿意,同時預(yù)祝大家參觀游賞快樂!
這“晉魏河山第一奇”一語,出自明代萬歷年間戶部侍郎王國光1570年游玨山時題的一首詩。王國光是現(xiàn)在的陽城縣潤城鎮(zhèn)上莊村人。一身為人瀟灑倜儻,政績卓著,是張居正改革的得力助手。他閑時多以詩酒為樂。一身中多次來過青蓮寺,并留下了非常珍貴的詩作和一塊手書碑刻。我們一會兒到寺中就可見到。他的詩是這樣寫的:
晉魏河山第一奇,青蓮云涌出天池。
花擎日月開千丈,藕發(fā)龍蛇走萬枝。
清水灌根常不老,金仙趺坐穩(wěn)如斯。
諸賢攜我尋幽谷,欲著荷衣賞景時。
詩寫成后,與他同游的女婿鳴吾不解地問:“岳父大人,晉魏之地縱橫千里,好山好水比比皆是。有的以雄著稱,有的以奇為冠;有的堪稱清涼世界,有的峽谷秀美可觀,你為何獨羨此地,稱它為‘晉魏河山第一奇’呢?”王國廣答道:“天下名山大川,吾游覽無數(shù)。有的以雄著稱,但雄而少秀;有的以秀為美,但又少了幾分險峻;有的山形雖美,但無瀑布飛泉;有的雖有流水,但無老松枯柏,而玨山將山之雄、險、奇、秀聚于一身,把水之瀑布溪流呵成一體,奇花異草遍綴其間,古剎梵宮鐘鼓隱隱,如此完景,何處可尋?它兼眾山之長,眾山無它全兼。稱它‘晉魏河山第一奇’豈不更好?”聽了解釋,鳴吾心悅誠服。
不僅如此,距此地不遠的浮山,還是我國遠古傳說“女媧補天”的發(fā)生地,浮山上至今還有媧皇窟存在。
各位朋友,此生能到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一游,您確實三生有幸,用佛家的話講,就是您前身與此地結(jié)有夙緣。希望此游能為您帶來好運多多!
俗話說,天下名山寺占多,此地也不例外。我們面前的青蓮寺已在這名山秀水中經(jīng)歷了一千余年。它始建于隋。唐、宋、元、明、清,歷代均有重修,F(xiàn)在保存的是宋代重修后的規(guī)模。宋太平興國三年(986),太宗趙光義曾敕青蓮寺為“福巖禪院”。一千多年來,到此游覽的文人雅士、達官顯宦、豪商巨賈不計其數(shù),已隨歷史的洪流成為過眼云煙,但他們?yōu)榍嗌徦潞臀覀冞@些子孫后代留下了不少名詩佳畫(話)和手書墨寶,讓我們在游覽中品味古人的同時,也得到藝術(shù)的熏陶。
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地方呢,就是青蓮寺景觀之一“乳竇泉”。顧名思義,乳竇,就是形同*的一個山洞,但此洞并不似別處山洞那么深幽,而只有四米余深,寬也不過五米余。古代,這里有一股常年不枯的清泉,所以受到文人雅士們的格外青睞。在它的周圍山崖上,分布著唐代以來名人題刻十余幅。千年惟留十幅字,是不是少了點?是。但是,正因為少,才更顯得珍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駐足品藻。
從乳竇泉往東看,依次為“山月溪云”、“濕流風(fēng)”、“迸雪噴雷”、“大玄深處”、“青夢重游”。距乳竇泉近的“山月溪云”的下方還有一幅對聯(lián):“”。再往東邊的“迸雪噴雷”、“大玄深處”、“青夢重游”,是明代澤州知府陳棐所題。由“迸雪噴雷”四字,可以想見,在明代的時候,這里曾是一股懸泉飛瀑,噴珠濺玉,漂飛澗底,生態(tài)之美,令人羨慕?墒沁@一景觀不可能再現(xiàn)了,是不是太遺憾了點兒?那么希望大家都要從現(xiàn)在開始,加強環(huán)保意識,還給我們的子孫一個“迸雪噴雷”的秀美景觀。由此往上十余米,就是陳棐所題的“大玄深處”。大玄,是極其深奧的意思。這幅字一語雙關(guān),既是說這里是太行山的深處,也是說青蓮寺是我們探究人生玄妙哲理的去處。
再回過頭看那個小山,就是此地得名的“硤石山”。它的意思,就是山峽中的小石山的意思。在它的東邊,同樣是明代陳棐題寫的“青夢重游”四字。青夢,是說進入此地,就如同進入夢境一般。由以上三幅字,可以想見陳棐當(dāng)年,對青蓮寺是多么的流連忘返!
現(xiàn)在,我們回頭看寺院方向。面對我們的山崖,就是青蓮寺第二景觀“擲筆臺”。
相傳,隋初的慧遠大師在此注疏《涅槃》經(jīng)文。書成后,它暗暗發(fā)誓:“倘此疏義契合禪理,我擲此筆當(dāng)駐于空。”誓畢,將筆擲出。奇怪的是,他擲出的筆果然在空中駐留片刻才墜下地來。后人因而將此臺命名為“擲筆臺”。清代澤州知州景文魁于康熙二年(1663)游覽此地后,寫下《擲筆臺》一詩。詩是這樣寫的:
涅槃疏就是何年,擲筆臺看跡尚鮮。
怪石卻愁春霧重,巖山偏結(jié)老僧緣。
身隨飛鳥乘風(fēng)上,藤繞蒼松帶月穿。
孤峭直令群岫頫,肯教高與玨峰連。
擲筆臺前的小亭,就是的款月亭?睿钦\懇,懇切,留,止的意思;款月亭,就是誠懇地等待月亮升起的亭子。亭子四周鑲嵌了七塊名人詩刻。其中有明代大司徒、沁水人李瀚和明嘉靖間戶部尚書裴宇的兩首詩。我們一會兒還要上去,到時再作詳細介紹。
款月亭東,橫亙路中的紅色閣樓,就是觀音閣。觀音閣創(chuàng)建較早,現(xiàn)存為明代重建。他和寺內(nèi)的鐘樓、鼓樓、羅漢閣、地藏閣、慈氏閣,以及我們剛才介紹的“大玄深處”題刻處的小閣,構(gòu)成了北斗七星的圖案,習(xí)慣上稱為七星閣。現(xiàn)在,除了觀音閣、鐘樓、鼓樓、羅漢閣、地藏閣以外,另兩閣已不存在,給我們的觀覽造成了缺憾美。不過呢,在不久的將來,另外兩閣也將重?zé)ü獠省,F(xiàn)在請大家同我一道,穿過觀音閣,進入青蓮寺!
我們面前的券洞閣樓,就是鐘樓。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寺院有晨鐘暮鼓的習(xí)慣。就是每天早晨,僧人們上課前,先擊鐘二十八響,以鼓應(yīng)之;到了傍晚,則先擊鼓二十八響,以鐘應(yīng)之。這就是漢語成語“暮鼓晨鐘”一詞的由來。青蓮寺的鐘鼓樓始建于何時,無從考證,據(jù)門洞上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所刻“山峰集翠”四字,斷定現(xiàn)存為1734年重修。東側(cè)的鐘樓,因2003年雨水特大,鐘樓和寺前的護坡被沖垮,2004年春又重新修建了此樓。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青蓮寺的山門了,因為寺院多處山林之處,所以有此稱謂。它始建于唐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慧愔禪師擴建寺院時重修,F(xiàn)存建筑為1986年修復(fù),但是,門兩邊的門墩石,還是宋代的原物。
山門上的鎏金匾額“福巖禪寺”,原為宋太平興國三年(986)太宗趙光義所敕,因歷代兵燹,原字已毀,現(xiàn)在這一幅字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協(xié)會副主席持明金剛王長泰先生所寫。
像全國各地的寺院一樣,這里的山門由三道組成:中門、東側(cè)門、西側(cè)門,所以又稱作“三門”。又因為山門常建成殿堂形式,所以也稱三門殿。
三門中,中門叫空門,也是寺院的正門,所以世俗將僧尼出家稱遁入空門;東側(cè)門叫無相門,西側(cè)門叫無作門,這三門象征“三解脫”。根據(jù)古代佛教戒規(guī),施主入寺,不準(zhǔn)從中間的空門進入,而是男施主從東邊的無相門進入,女施主從西邊的無作門進入,因為現(xiàn)在青蓮寺已經(jīng)不是佛教活動場所,大家不必拘泥,請朋友們與我一同跨過三門,共游青蓮。愿大家從此都能解脫煩惱,輕松過上幸福生活!
山門內(nèi)的左右兩邊,一般塑的是金剛力士,即我們常說的哼哈二將,而青蓮寺的山門兩側(cè)塑的是“四大天王”。身作金色,著七寶金剛莊嚴甲胄,戴金翅烏(或說鳳凰)寶冠,帶長刀,左手持供釋迦牟尼佛的寶塔,右手執(zhí)三叉戟,腳下踏三夜叉鬼的是北方多聞天王,職“雨”;身白色,穿甲戴胄,左手把刀,右手執(zhí)(予肖)拄地(也有執(zhí)弓矢)的是東方持國天王,職“順”;身青色,穿甲胄,持一把青光寶劍的是南方增長天王,職“風(fēng)”;身紅色,穿甲胄,左手執(zhí)(予肖),右手把罥索(一種當(dāng)時用來套野獸的五彩線繩,類似套馬索)的是西方廣目天王,職“調(diào)”。
根據(jù)佛教的說法,在古代印度的南亞次大陸神話中,須彌山腹地有“四天王天”,“四天王天”這個詞是梵語意譯,是指四天王及其眷屬的住處。這里需要告訴大家的是,佛教所說的“眷屬”,于我們?nèi)粘Kf的“眷屬”不同,它是指佛、菩薩、天王的近侍、隨從、信徒。據(jù)說,四天王那里聳立著一座較小的山,叫作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個山峰,四天王及其眷屬分住在上邊。他們的任務(wù)是各護一天下,即掌握佛教傳說中的須彌山四方人類社會的東圣身、南瞻部、西牛貨、北俱盧四大部洲的山河、森林和地方。所以又稱“護世四天王”。職責(zé)有點像警察。
隋唐時期,四大天王傳入中國,并在漢化寺院中駐扎下來。
北方多聞天王,據(jù)說就是古代印度教中的俱毗羅,別名施財天(意思是“財富的賜予者”)。在印度古代偉大史詩《瑪哈帕臘達》等書中,都出現(xiàn)過。他是北方的守護神,又是財富之神,相當(dāng)于中國的財神爺。吉祥天女和他關(guān)系密切,據(jù)說是他的妹妹或妻子。他既能當(dāng)警察保護良民,又能開銀行發(fā)放貸款,所以很受大家敬愛。
唐代有這樣一個傳說:天寶元年(742),安西城被蕃兵圍困,毗沙門天王在城北門樓上出現(xiàn),大放光明。并有“金鼠”咬斷敵軍弓弦,三五百名神兵身穿金甲,擊鼓向前,聲震三百里,地動山崩。蕃軍大潰。安西表奏朝廷,玄宗大悅,命令天下各道城樓置天王像。這樣一來,毗沙門天王在盛唐至五代時期香火極盛!
山門往里的雙層大殿,依慣例當(dāng)是天王殿,剛才介紹的四大天王應(yīng)是這個殿中的神像,可是青蓮寺在宋代維修以后,將天王殿增建為藏經(jīng)樓,將這四位天王移置到山門兩側(cè),而將天王殿改稱彌勒殿。殿中所供彌勒,面對山門。他的背后是韋陀天,與他背靠背,面對大雄寶殿,注視著出入殿中的行人動向。
彌勒是梵語的音譯,意譯為“慈氏”。按佛教的正規(guī)說法,他到現(xiàn)在為止還是一位菩薩,但他未來必定成佛,而且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既定接班人。
在此,得先說說佛與菩薩的關(guān)系。
梵語bodhi音譯“菩提”,意譯“覺”、“智”,只對佛教所宣揚的“真理”的理解覺悟。一般地說,凡斷絕煩惱,成就佛家高境界“涅槃”的,便可說具有無上的智慧,也就是“覺”了,證了“菩提”了?杉毞制饋,“覺”有三層意義:
自覺:自己覺悟,又稱“正覺”;
覺他:使眾生覺悟,又稱“等覺”(遍覺);
覺行圓滿:執(zhí)行以上兩項到達圓滿無缺的程度,又稱“圓覺”(無上覺)。
據(jù)說,凡夫俗子三項全無;羅漢只具備第一項,菩薩具備前兩項,只有三項俱全才為成佛。而“菩薩行”的全部內(nèi)容,就在爭取三項齊備,從而成佛。
按說,天王殿所供,應(yīng)該是菩薩裝的彌勒本像,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彌勒,他的大肚皮袒露,笑口常開,他是誰呢?這是中國的彌勒化身。他就是五代時期的布袋和尚。這位和尚名叫契此,身廣體胖,言語無常,常背著口袋面帶喜容在鬧市中出現(xiàn)。他的布袋里百物俱全。他常在稠人廣眾中將袋中之物傾瀉于地,叫道:“看!看!”當(dāng)時的人都難以測度他的深意。后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他在浙江奉化岳林寺東廊磐石上圓寂。臨終遺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識世人,世人總不識!闭f完,將口袋收起而寂化了。
他背后的韋陀天,是佛寺的守護神,世稱韋陀菩薩。他的塑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雙手合十,橫寶杵于兩腕,直挺挺地站立;一種是左手握杵拄地,右手叉腰,左足略向前立,有點像今天的稍息姿勢。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后一種姿勢。
據(jù)說他原來是室犍陀天(意譯“陰天”)的譯音訛傳略稱。而室犍陀天是印度婆羅門教一位天神,在佛教中并無顯赫地位,很少出現(xiàn)。我國唐代高僧道宣有一天做夢,夢見一位“韋將軍”,自稱是“諸天”之子,主領(lǐng)鬼神。在釋尊入涅槃前,敕令韋將軍在南瞻部洲(佛經(jīng)中世界四大洲之一,中國在此洲。)護持佛法。由此故事生發(fā),后來就說韋將軍是天人韋琨,并說他是南天王部下八將軍之一,居三十二將之首。他童真時代即修梵行,當(dāng)面接受佛的囑托,統(tǒng)領(lǐng)東、西、南三洲巡游護法事宜,所以人們稱他為“三洲感應(yīng)護法”。我國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干脆將“韋馱護法”演化成他的名字“韋護”,并用兩句詩稱他是“歷來多少修行客,獨爾全真第一人”,又將他拉進了道教的殿堂。
山門內(nèi)是彌勒閣,始建于唐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是唐代青蓮寺的中心大殿,建筑結(jié)構(gòu)為單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筑。殿內(nèi)原塑彌勒像,并壁畫“法華感應(yīng)事”,后遭毀棄。彌勒殿內(nèi)所塑彌勒佛、韋馱護法兩尊,為2003年修復(fù)時,民間善士捐贈。
樓上的藏經(jīng)閣,是貯藏佛教所譯經(jīng)卷的地方。青蓮寺自隋代創(chuàng)建,到宋太平興國年間,寺內(nèi)的經(jīng)藏數(shù)量不斷增加,慧愔禪師便將天王殿擴建加層,增加了這個藏經(jīng)閣。當(dāng)時閣中藏有經(jīng)卷700余函,計5000余卷。元代元統(tǒng)乙亥年(公元1335年)曾經(jīng)大修過,F(xiàn)存為宋代遺構(gòu)。閣上所藏的經(jīng)卷在歷次兵禍和寺院興衰中散佚。民國時期,國民黨將官孫殿英曾在此借取部分經(jīng)卷,不知去向。1986年在高平河西鎮(zhèn)新莊村發(fā)現(xiàn)原藏于此處的經(jīng)卷三卷,其中一卷為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所刻,是國內(nèi)現(xiàn)存九卷中年代早的。
相傳釋尊逝世那一年,大弟子迦葉召集五百比丘,在王舍城七葉窟首次共同憶誦確定并記錄佛說內(nèi)容,這是第結(jié)集。這部分是釋尊所說的理論部分。寫定后,放置在一種次大陸盛東西的竹篋“藏”之內(nèi),稱為“經(jīng)藏”,音加意譯稱為“修多羅藏”。由十大弟子中出身低賤的那位理發(fā)師優(yōu)波離誦出釋尊所說的清規(guī)戒律部分,稱為“律藏”,音加意譯為“毗奈耶藏”。此外,解釋佛說精義的部分,稱為“論藏”,音加意譯為“阿毗達磨藏”。三者合稱“三藏”,是佛教典籍的總稱。后來,次大陸的僧人多用鐵筆在貝多羅樹的葉子上刻寫經(jīng)文,所刻文字多為梵文。寫成后,用長方形木夾夾起來,所以又稱“貝葉經(jīng)”或“梵夾”。這些經(jīng)藏傳入中國并翻譯成漢語,是在我國的東漢時期。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比較盛行。這一時期,正是青蓮寺草創(chuàng)時期。曇始弟子慧遠大師在此注疏《涅槃經(jīng)疏》,并設(shè)道場弘揚凈土宗法,使青蓮寺的名聲遠播。但目前還沒有資料證明那時的青蓮寺就有專門的藏經(jīng)處所。
彌勒殿后院東側(cè)為羅漢堂,西側(cè)為地藏閣。請大家隨我先到東側(cè)的羅漢堂參觀。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羅漢堂,初名羅漢樓,始建于唐代天祐十八年(公元922年)前后,是我國早期建筑的羅漢樓之一。后改名觀音閣,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改為觀音殿,明萬歷三十八年(公元1601年)復(fù)名觀音閣,F(xiàn)存規(guī)模中,上層柱額、斗栱及四椽栿均為宋代遺構(gòu)。樓上是十六羅漢堂,樓下是五百羅漢堂。堂內(nèi)正中的墻壁上至今還完好地鑲嵌著一通《五百羅漢名號碑》。
這一通碑刻成于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全國目前名號全的少數(shù)碑刻之一,比南宋高道素于紹興四年(1134年)十二月所立的《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石刻》要早十六年,其中名號也比高碑準(zhǔn)確。殿中五百羅漢塑像今天已不存在,只剩樓上的十六羅漢塑像依然以他們那莊嚴的形象迎接著各位游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樓上去對照一下他們的名號,并求他們保佑您事事如意!
剛才呢,我給大家介紹了“自覺(正覺)、覺他(等覺〈遍覺〉)、覺行圓滿(無上覺)”,并介紹了三項中只要具備其中一項的就能成為羅漢。羅漢的全稱叫阿羅漢,原來是指小乘佛教修行者所達到的高成就。據(jù)說,一位佛教徒修行,可達到四種不同的成就。每一種成就就叫一個“果位”,有點類似于現(xiàn)在的學(xué)位。這四種果位分別是:初果,名為預(yù)流果,音譯“須陀洹”。修成初果的人,在輪回轉(zhuǎn)生時就不會墮入“惡趣”,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變成畜生、惡鬼等。二果,名為來果,音譯“斯陀含”。修得此果,輪回時就只轉(zhuǎn)生。三果,名為不還果,音譯“阿那含”。得到此果,就不再回到“欲界”受生,而能超升天界。四果,是阿羅漢果。受了此果,就是諸漏已盡,萬行圓成,所作已作,應(yīng)辦已辦,永遠不會再投胎轉(zhuǎn)世而遭受“生死輪回”之苦。
根據(jù)小乘佛教的說法,得了阿羅漢果位,就是終歸宿,達到了涅槃的境界,頗有點為果位而果位的味道?糪試大收集大乘佛教將它向前發(fā)展了一步,以自身解脫為小,眾生解脫為大,主張一切有情皆可成佛,以佛法成就眾生。
初的羅漢,只有佛涅槃時指派的大迦葉(也譯作“摩訶迦葉”)比丘、君屠缽嘆比丘、賓頭盧比丘、羅云(即羅怙羅、羅睺羅)比丘四位。他們都是釋尊的親傳嫡系,羅怙羅還是釋尊的親生兒子。他們都是聲聞佛法者,其任務(wù)就是“住世不涅槃,流通我法!碧菩首g《大阿羅漢難提密(蜜)多羅所說法住記》(簡稱《法住記》)中說,難提蜜多羅(意譯為“慶友”)在涅槃時講十六大阿羅漢的法名和住址告知大眾,從此便有了“十六羅漢”的名號。這十六羅漢的名字分別是:
第一位:賓度羅跋啰惰阇,他的典型形象是頭發(fā)皓白,有白色長眉毛,俗稱“長眉羅漢”。中國禪林食堂常供他的像。
第二位:迦諾迦代蹉,據(jù)《佛說阿羅漢具德經(jīng)》說,他是“知一切善惡法之聲聞”。
第三位:迦諾迦跋厘惰阇。
第四位:蘇頻陀。
第五位:諾矩羅。
第六位:跋陀羅,意譯為“賢者”,是佛的一名侍者。據(jù)《楞嚴經(jīng)》說,他主管洗浴之事,所以近世禪林浴室中常供他的像。
第七位:迦里迦,是佛的一名侍者。
第八位:伐阇羅弗多羅,意譯為“金剛子”。
第九位:戍博迦,有“賤民”、“男根斷者”之意,可見其出身不高,或為一名宦者。
第十位:半托迦,與第十六位注荼半托迦是兄弟二人。據(jù)說他們的母親是大富長者之女,與家奴私通,逃奔他國,久而有孕,臨產(chǎn)歸來時,在途中生了二子。大的叫半托迦,意譯為“大路邊生”;小的叫“注荼半托迦”,意譯為“小路邊生”。兄聰明弟愚鈍,但均出家成了羅漢。
第十一位:羅怙羅,意譯“覆障”、“障月”、“執(zhí)月”。他是釋迦在俗時所生的的兒子。十五歲出家,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稱為“密行第一”。
第十二位:那迦犀那,意譯“龍軍”,習(xí)稱“那先比丘”。生于佛滅后,七歲出家,曾在舍竭國答國王彌蘭陀之問,大闡佛法。
第十三位:因揭陀。
第十四位:伐那婆斯。
第十五位:阿氏多,是佛的一名侍者。
第十六位:就是我們在前邊已經(jīng)介紹過的注荼半托迦。
五代時,對羅漢的尊崇開始風(fēng)行。因此,畫家們除畫出十六羅漢像外,又加了兩位,據(jù)說這兩位就是《法住記》的慶友尊者和譯者玄奘法師。今天的十八羅漢像,早是北宋的大文學(xué)家蘇軾在他所作的《十八阿羅漢頌》中進行描述的。但他并未寫出十八羅漢的名號。后來,他在另一篇《自海南歸過清遠峽寶林寺敬贊禪月所畫十八大阿羅漢》中才明確了他們的名號,是在原十六羅漢的基礎(chǔ)上加了“第十七位慶友尊者”;第十八位則稱為“賓頭盧尊者”。宋咸淳五年(1269年),志磐在他所著的《佛祖統(tǒng)記》中提出:慶友是《法住記》的作者,不應(yīng)在住世之列;賓頭盧為重復(fù)。第十七和第十八位應(yīng)當(dāng)是迦葉尊者和軍屠缽嘆尊者。到了清朝乾隆年間,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認為,第十七位應(yīng)是降龍羅漢,即嘎沙鴉巴尊者(也就是迦葉尊者);第十八位應(yīng)是伏虎羅漢,即納答密喇尊者(彌勒尊者)。以后的十八羅漢就以此為準(zhǔn)了。由于羅漢名字很長,漢化佛教便根據(jù)他們的特征,給他們安上了言簡意賅的名字,便形成了現(xiàn)在的十八羅漢名號。他們是:
伏虎羅漢,賓頭盧跋啰墮阇尊者,曾降伏過猛虎;
喜慶羅漢,迦諾迦伏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
舉缽羅漢,迦諾迦跋厘墮阇尊者,是一位托缽化緣的行者;
托塔羅漢,蘇頻陀尊者,他因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靜坐羅漢,諾矩羅尊者,又為大力羅漢,因過去是武士出身,所以力大無窮;
過江羅漢,跋陀羅尊者,過江似蜻蜓點水;
騎象羅漢,迦理迦尊者,原是一名馴象師;
笑獅羅漢,伐阇羅弗多羅尊者,原為獵人,因?qū)W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稱;
開心羅漢,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于心中;
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舉起伸懶腰,而得此名;
沉思羅漢,羅睺羅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挖耳羅漢,那迦犀那尊者,以論“耳根清凈”聞名,故稱;
布袋羅漢,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
芭蕉羅漢,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后常在芭蕉樹下修行用功;
長眉羅漢,阿氏多尊者,傳說出生時就有兩條長眉;
看門羅漢,注荼半托迦尊者,為人盡忠職守;
乘鹿羅漢,賓羅跋羅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宮勸喻(諭)國王學(xué)佛修行;
降龍羅漢,慶友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
大家好!
歡迎各位光臨素有“晉魏河山第一奇”的硤石山青蓮寺景區(qū)參觀游覽!能夠為各位導(dǎo)游講解,我深感榮幸,希望我的講解能夠令各位滿意,同時預(yù)祝大家參觀游賞快樂!
這“晉魏河山第一奇”一語,出自明代萬歷年間戶部侍郎王國光1570年游玨山時題的一首詩。王國光是現(xiàn)在的陽城縣潤城鎮(zhèn)上莊村人。一身為人瀟灑倜儻,政績卓著,是張居正改革的得力助手。他閑時多以詩酒為樂。一身中多次來過青蓮寺,并留下了非常珍貴的詩作和一塊手書碑刻。我們一會兒到寺中就可見到。他的詩是這樣寫的:
晉魏河山第一奇,青蓮云涌出天池。
花擎日月開千丈,藕發(fā)龍蛇走萬枝。
清水灌根常不老,金仙趺坐穩(wěn)如斯。
諸賢攜我尋幽谷,欲著荷衣賞景時。
詩寫成后,與他同游的女婿鳴吾不解地問:“岳父大人,晉魏之地縱橫千里,好山好水比比皆是。有的以雄著稱,有的以奇為冠;有的堪稱清涼世界,有的峽谷秀美可觀,你為何獨羨此地,稱它為‘晉魏河山第一奇’呢?”王國廣答道:“天下名山大川,吾游覽無數(shù)。有的以雄著稱,但雄而少秀;有的以秀為美,但又少了幾分險峻;有的山形雖美,但無瀑布飛泉;有的雖有流水,但無老松枯柏,而玨山將山之雄、險、奇、秀聚于一身,把水之瀑布溪流呵成一體,奇花異草遍綴其間,古剎梵宮鐘鼓隱隱,如此完景,何處可尋?它兼眾山之長,眾山無它全兼。稱它‘晉魏河山第一奇’豈不更好?”聽了解釋,鳴吾心悅誠服。
不僅如此,距此地不遠的浮山,還是我國遠古傳說“女媧補天”的發(fā)生地,浮山上至今還有媧皇窟存在。
各位朋友,此生能到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一游,您確實三生有幸,用佛家的話講,就是您前身與此地結(jié)有夙緣。希望此游能為您帶來好運多多!
俗話說,天下名山寺占多,此地也不例外。我們面前的青蓮寺已在這名山秀水中經(jīng)歷了一千余年。它始建于隋。唐、宋、元、明、清,歷代均有重修,F(xiàn)在保存的是宋代重修后的規(guī)模。宋太平興國三年(986),太宗趙光義曾敕青蓮寺為“福巖禪院”。一千多年來,到此游覽的文人雅士、達官顯宦、豪商巨賈不計其數(shù),已隨歷史的洪流成為過眼云煙,但他們?yōu)榍嗌徦潞臀覀冞@些子孫后代留下了不少名詩佳畫(話)和手書墨寶,讓我們在游覽中品味古人的同時,也得到藝術(shù)的熏陶。
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地方呢,就是青蓮寺景觀之一“乳竇泉”。顧名思義,乳竇,就是形同*的一個山洞,但此洞并不似別處山洞那么深幽,而只有四米余深,寬也不過五米余。古代,這里有一股常年不枯的清泉,所以受到文人雅士們的格外青睞。在它的周圍山崖上,分布著唐代以來名人題刻十余幅。千年惟留十幅字,是不是少了點?是。但是,正因為少,才更顯得珍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駐足品藻。
從乳竇泉往東看,依次為“山月溪云”、“濕流風(fēng)”、“迸雪噴雷”、“大玄深處”、“青夢重游”。距乳竇泉近的“山月溪云”的下方還有一幅對聯(lián):“”。再往東邊的“迸雪噴雷”、“大玄深處”、“青夢重游”,是明代澤州知府陳棐所題。由“迸雪噴雷”四字,可以想見,在明代的時候,這里曾是一股懸泉飛瀑,噴珠濺玉,漂飛澗底,生態(tài)之美,令人羨慕?墒沁@一景觀不可能再現(xiàn)了,是不是太遺憾了點兒?那么希望大家都要從現(xiàn)在開始,加強環(huán)保意識,還給我們的子孫一個“迸雪噴雷”的秀美景觀。由此往上十余米,就是陳棐所題的“大玄深處”。大玄,是極其深奧的意思。這幅字一語雙關(guān),既是說這里是太行山的深處,也是說青蓮寺是我們探究人生玄妙哲理的去處。
再回過頭看那個小山,就是此地得名的“硤石山”。它的意思,就是山峽中的小石山的意思。在它的東邊,同樣是明代陳棐題寫的“青夢重游”四字。青夢,是說進入此地,就如同進入夢境一般。由以上三幅字,可以想見陳棐當(dāng)年,對青蓮寺是多么的流連忘返!
現(xiàn)在,我們回頭看寺院方向。面對我們的山崖,就是青蓮寺第二景觀“擲筆臺”。
相傳,隋初的慧遠大師在此注疏《涅槃》經(jīng)文。書成后,它暗暗發(fā)誓:“倘此疏義契合禪理,我擲此筆當(dāng)駐于空。”誓畢,將筆擲出。奇怪的是,他擲出的筆果然在空中駐留片刻才墜下地來。后人因而將此臺命名為“擲筆臺”。清代澤州知州景文魁于康熙二年(1663)游覽此地后,寫下《擲筆臺》一詩。詩是這樣寫的:
涅槃疏就是何年,擲筆臺看跡尚鮮。
怪石卻愁春霧重,巖山偏結(jié)老僧緣。
身隨飛鳥乘風(fēng)上,藤繞蒼松帶月穿。
孤峭直令群岫頫,肯教高與玨峰連。
擲筆臺前的小亭,就是的款月亭?睿钦\懇,懇切,留,止的意思;款月亭,就是誠懇地等待月亮升起的亭子。亭子四周鑲嵌了七塊名人詩刻。其中有明代大司徒、沁水人李瀚和明嘉靖間戶部尚書裴宇的兩首詩。我們一會兒還要上去,到時再作詳細介紹。
款月亭東,橫亙路中的紅色閣樓,就是觀音閣。觀音閣創(chuàng)建較早,現(xiàn)存為明代重建。他和寺內(nèi)的鐘樓、鼓樓、羅漢閣、地藏閣、慈氏閣,以及我們剛才介紹的“大玄深處”題刻處的小閣,構(gòu)成了北斗七星的圖案,習(xí)慣上稱為七星閣。現(xiàn)在,除了觀音閣、鐘樓、鼓樓、羅漢閣、地藏閣以外,另兩閣已不存在,給我們的觀覽造成了缺憾美。不過呢,在不久的將來,另外兩閣也將重?zé)ü獠省,F(xiàn)在請大家同我一道,穿過觀音閣,進入青蓮寺!
我們面前的券洞閣樓,就是鐘樓。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寺院有晨鐘暮鼓的習(xí)慣。就是每天早晨,僧人們上課前,先擊鐘二十八響,以鼓應(yīng)之;到了傍晚,則先擊鼓二十八響,以鐘應(yīng)之。這就是漢語成語“暮鼓晨鐘”一詞的由來。青蓮寺的鐘鼓樓始建于何時,無從考證,據(jù)門洞上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所刻“山峰集翠”四字,斷定現(xiàn)存為1734年重修。東側(cè)的鐘樓,因2003年雨水特大,鐘樓和寺前的護坡被沖垮,2004年春又重新修建了此樓。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青蓮寺的山門了,因為寺院多處山林之處,所以有此稱謂。它始建于唐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慧愔禪師擴建寺院時重修,F(xiàn)存建筑為1986年修復(fù),但是,門兩邊的門墩石,還是宋代的原物。
山門上的鎏金匾額“福巖禪寺”,原為宋太平興國三年(986)太宗趙光義所敕,因歷代兵燹,原字已毀,現(xiàn)在這一幅字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協(xié)會副主席持明金剛王長泰先生所寫。
像全國各地的寺院一樣,這里的山門由三道組成:中門、東側(cè)門、西側(cè)門,所以又稱作“三門”。又因為山門常建成殿堂形式,所以也稱三門殿。
三門中,中門叫空門,也是寺院的正門,所以世俗將僧尼出家稱遁入空門;東側(cè)門叫無相門,西側(cè)門叫無作門,這三門象征“三解脫”。根據(jù)古代佛教戒規(guī),施主入寺,不準(zhǔn)從中間的空門進入,而是男施主從東邊的無相門進入,女施主從西邊的無作門進入,因為現(xiàn)在青蓮寺已經(jīng)不是佛教活動場所,大家不必拘泥,請朋友們與我一同跨過三門,共游青蓮。愿大家從此都能解脫煩惱,輕松過上幸福生活!
山門內(nèi)的左右兩邊,一般塑的是金剛力士,即我們常說的哼哈二將,而青蓮寺的山門兩側(cè)塑的是“四大天王”。身作金色,著七寶金剛莊嚴甲胄,戴金翅烏(或說鳳凰)寶冠,帶長刀,左手持供釋迦牟尼佛的寶塔,右手執(zhí)三叉戟,腳下踏三夜叉鬼的是北方多聞天王,職“雨”;身白色,穿甲戴胄,左手把刀,右手執(zhí)(予肖)拄地(也有執(zhí)弓矢)的是東方持國天王,職“順”;身青色,穿甲胄,持一把青光寶劍的是南方增長天王,職“風(fēng)”;身紅色,穿甲胄,左手執(zhí)(予肖),右手把罥索(一種當(dāng)時用來套野獸的五彩線繩,類似套馬索)的是西方廣目天王,職“調(diào)”。
根據(jù)佛教的說法,在古代印度的南亞次大陸神話中,須彌山腹地有“四天王天”,“四天王天”這個詞是梵語意譯,是指四天王及其眷屬的住處。這里需要告訴大家的是,佛教所說的“眷屬”,于我們?nèi)粘Kf的“眷屬”不同,它是指佛、菩薩、天王的近侍、隨從、信徒。據(jù)說,四天王那里聳立著一座較小的山,叫作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個山峰,四天王及其眷屬分住在上邊。他們的任務(wù)是各護一天下,即掌握佛教傳說中的須彌山四方人類社會的東圣身、南瞻部、西牛貨、北俱盧四大部洲的山河、森林和地方。所以又稱“護世四天王”。職責(zé)有點像警察。
隋唐時期,四大天王傳入中國,并在漢化寺院中駐扎下來。
北方多聞天王,據(jù)說就是古代印度教中的俱毗羅,別名施財天(意思是“財富的賜予者”)。在印度古代偉大史詩《瑪哈帕臘達》等書中,都出現(xiàn)過。他是北方的守護神,又是財富之神,相當(dāng)于中國的財神爺。吉祥天女和他關(guān)系密切,據(jù)說是他的妹妹或妻子。他既能當(dāng)警察保護良民,又能開銀行發(fā)放貸款,所以很受大家敬愛。
唐代有這樣一個傳說:天寶元年(742),安西城被蕃兵圍困,毗沙門天王在城北門樓上出現(xiàn),大放光明。并有“金鼠”咬斷敵軍弓弦,三五百名神兵身穿金甲,擊鼓向前,聲震三百里,地動山崩。蕃軍大潰。安西表奏朝廷,玄宗大悅,命令天下各道城樓置天王像。這樣一來,毗沙門天王在盛唐至五代時期香火極盛!
山門往里的雙層大殿,依慣例當(dāng)是天王殿,剛才介紹的四大天王應(yīng)是這個殿中的神像,可是青蓮寺在宋代維修以后,將天王殿增建為藏經(jīng)樓,將這四位天王移置到山門兩側(cè),而將天王殿改稱彌勒殿。殿中所供彌勒,面對山門。他的背后是韋陀天,與他背靠背,面對大雄寶殿,注視著出入殿中的行人動向。
彌勒是梵語的音譯,意譯為“慈氏”。按佛教的正規(guī)說法,他到現(xiàn)在為止還是一位菩薩,但他未來必定成佛,而且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既定接班人。
在此,得先說說佛與菩薩的關(guān)系。
梵語bodhi音譯“菩提”,意譯“覺”、“智”,只對佛教所宣揚的“真理”的理解覺悟。一般地說,凡斷絕煩惱,成就佛家高境界“涅槃”的,便可說具有無上的智慧,也就是“覺”了,證了“菩提”了?杉毞制饋,“覺”有三層意義:
自覺:自己覺悟,又稱“正覺”;
覺他:使眾生覺悟,又稱“等覺”(遍覺);
覺行圓滿:執(zhí)行以上兩項到達圓滿無缺的程度,又稱“圓覺”(無上覺)。
據(jù)說,凡夫俗子三項全無;羅漢只具備第一項,菩薩具備前兩項,只有三項俱全才為成佛。而“菩薩行”的全部內(nèi)容,就在爭取三項齊備,從而成佛。
按說,天王殿所供,應(yīng)該是菩薩裝的彌勒本像,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彌勒,他的大肚皮袒露,笑口常開,他是誰呢?這是中國的彌勒化身。他就是五代時期的布袋和尚。這位和尚名叫契此,身廣體胖,言語無常,常背著口袋面帶喜容在鬧市中出現(xiàn)。他的布袋里百物俱全。他常在稠人廣眾中將袋中之物傾瀉于地,叫道:“看!看!”當(dāng)時的人都難以測度他的深意。后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他在浙江奉化岳林寺東廊磐石上圓寂。臨終遺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識世人,世人總不識!闭f完,將口袋收起而寂化了。
他背后的韋陀天,是佛寺的守護神,世稱韋陀菩薩。他的塑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雙手合十,橫寶杵于兩腕,直挺挺地站立;一種是左手握杵拄地,右手叉腰,左足略向前立,有點像今天的稍息姿勢。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后一種姿勢。
據(jù)說他原來是室犍陀天(意譯“陰天”)的譯音訛傳略稱。而室犍陀天是印度婆羅門教一位天神,在佛教中并無顯赫地位,很少出現(xiàn)。我國唐代高僧道宣有一天做夢,夢見一位“韋將軍”,自稱是“諸天”之子,主領(lǐng)鬼神。在釋尊入涅槃前,敕令韋將軍在南瞻部洲(佛經(jīng)中世界四大洲之一,中國在此洲。)護持佛法。由此故事生發(fā),后來就說韋將軍是天人韋琨,并說他是南天王部下八將軍之一,居三十二將之首。他童真時代即修梵行,當(dāng)面接受佛的囑托,統(tǒng)領(lǐng)東、西、南三洲巡游護法事宜,所以人們稱他為“三洲感應(yīng)護法”。我國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干脆將“韋馱護法”演化成他的名字“韋護”,并用兩句詩稱他是“歷來多少修行客,獨爾全真第一人”,又將他拉進了道教的殿堂。
山門內(nèi)是彌勒閣,始建于唐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是唐代青蓮寺的中心大殿,建筑結(jié)構(gòu)為單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筑。殿內(nèi)原塑彌勒像,并壁畫“法華感應(yīng)事”,后遭毀棄。彌勒殿內(nèi)所塑彌勒佛、韋馱護法兩尊,為2003年修復(fù)時,民間善士捐贈。
樓上的藏經(jīng)閣,是貯藏佛教所譯經(jīng)卷的地方。青蓮寺自隋代創(chuàng)建,到宋太平興國年間,寺內(nèi)的經(jīng)藏數(shù)量不斷增加,慧愔禪師便將天王殿擴建加層,增加了這個藏經(jīng)閣。當(dāng)時閣中藏有經(jīng)卷700余函,計5000余卷。元代元統(tǒng)乙亥年(公元1335年)曾經(jīng)大修過,F(xiàn)存為宋代遺構(gòu)。閣上所藏的經(jīng)卷在歷次兵禍和寺院興衰中散佚。民國時期,國民黨將官孫殿英曾在此借取部分經(jīng)卷,不知去向。1986年在高平河西鎮(zhèn)新莊村發(fā)現(xiàn)原藏于此處的經(jīng)卷三卷,其中一卷為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所刻,是國內(nèi)現(xiàn)存九卷中年代早的。
相傳釋尊逝世那一年,大弟子迦葉召集五百比丘,在王舍城七葉窟首次共同憶誦確定并記錄佛說內(nèi)容,這是第結(jié)集。這部分是釋尊所說的理論部分。寫定后,放置在一種次大陸盛東西的竹篋“藏”之內(nèi),稱為“經(jīng)藏”,音加意譯稱為“修多羅藏”。由十大弟子中出身低賤的那位理發(fā)師優(yōu)波離誦出釋尊所說的清規(guī)戒律部分,稱為“律藏”,音加意譯為“毗奈耶藏”。此外,解釋佛說精義的部分,稱為“論藏”,音加意譯為“阿毗達磨藏”。三者合稱“三藏”,是佛教典籍的總稱。后來,次大陸的僧人多用鐵筆在貝多羅樹的葉子上刻寫經(jīng)文,所刻文字多為梵文。寫成后,用長方形木夾夾起來,所以又稱“貝葉經(jīng)”或“梵夾”。這些經(jīng)藏傳入中國并翻譯成漢語,是在我國的東漢時期。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比較盛行。這一時期,正是青蓮寺草創(chuàng)時期。曇始弟子慧遠大師在此注疏《涅槃經(jīng)疏》,并設(shè)道場弘揚凈土宗法,使青蓮寺的名聲遠播。但目前還沒有資料證明那時的青蓮寺就有專門的藏經(jīng)處所。
彌勒殿后院東側(cè)為羅漢堂,西側(cè)為地藏閣。請大家隨我先到東側(cè)的羅漢堂參觀。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羅漢堂,初名羅漢樓,始建于唐代天祐十八年(公元922年)前后,是我國早期建筑的羅漢樓之一。后改名觀音閣,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改為觀音殿,明萬歷三十八年(公元1601年)復(fù)名觀音閣,F(xiàn)存規(guī)模中,上層柱額、斗栱及四椽栿均為宋代遺構(gòu)。樓上是十六羅漢堂,樓下是五百羅漢堂。堂內(nèi)正中的墻壁上至今還完好地鑲嵌著一通《五百羅漢名號碑》。
這一通碑刻成于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全國目前名號全的少數(shù)碑刻之一,比南宋高道素于紹興四年(1134年)十二月所立的《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石刻》要早十六年,其中名號也比高碑準(zhǔn)確。殿中五百羅漢塑像今天已不存在,只剩樓上的十六羅漢塑像依然以他們那莊嚴的形象迎接著各位游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樓上去對照一下他們的名號,并求他們保佑您事事如意!
剛才呢,我給大家介紹了“自覺(正覺)、覺他(等覺〈遍覺〉)、覺行圓滿(無上覺)”,并介紹了三項中只要具備其中一項的就能成為羅漢。羅漢的全稱叫阿羅漢,原來是指小乘佛教修行者所達到的高成就。據(jù)說,一位佛教徒修行,可達到四種不同的成就。每一種成就就叫一個“果位”,有點類似于現(xiàn)在的學(xué)位。這四種果位分別是:初果,名為預(yù)流果,音譯“須陀洹”。修成初果的人,在輪回轉(zhuǎn)生時就不會墮入“惡趣”,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變成畜生、惡鬼等。二果,名為來果,音譯“斯陀含”。修得此果,輪回時就只轉(zhuǎn)生。三果,名為不還果,音譯“阿那含”。得到此果,就不再回到“欲界”受生,而能超升天界。四果,是阿羅漢果。受了此果,就是諸漏已盡,萬行圓成,所作已作,應(yīng)辦已辦,永遠不會再投胎轉(zhuǎn)世而遭受“生死輪回”之苦。
根據(jù)小乘佛教的說法,得了阿羅漢果位,就是終歸宿,達到了涅槃的境界,頗有點為果位而果位的味道?糪試大收集大乘佛教將它向前發(fā)展了一步,以自身解脫為小,眾生解脫為大,主張一切有情皆可成佛,以佛法成就眾生。
初的羅漢,只有佛涅槃時指派的大迦葉(也譯作“摩訶迦葉”)比丘、君屠缽嘆比丘、賓頭盧比丘、羅云(即羅怙羅、羅睺羅)比丘四位。他們都是釋尊的親傳嫡系,羅怙羅還是釋尊的親生兒子。他們都是聲聞佛法者,其任務(wù)就是“住世不涅槃,流通我法!碧菩首g《大阿羅漢難提密(蜜)多羅所說法住記》(簡稱《法住記》)中說,難提蜜多羅(意譯為“慶友”)在涅槃時講十六大阿羅漢的法名和住址告知大眾,從此便有了“十六羅漢”的名號。這十六羅漢的名字分別是:
第一位:賓度羅跋啰惰阇,他的典型形象是頭發(fā)皓白,有白色長眉毛,俗稱“長眉羅漢”。中國禪林食堂常供他的像。
第二位:迦諾迦代蹉,據(jù)《佛說阿羅漢具德經(jīng)》說,他是“知一切善惡法之聲聞”。
第三位:迦諾迦跋厘惰阇。
第四位:蘇頻陀。
第五位:諾矩羅。
第六位:跋陀羅,意譯為“賢者”,是佛的一名侍者。據(jù)《楞嚴經(jīng)》說,他主管洗浴之事,所以近世禪林浴室中常供他的像。
第七位:迦里迦,是佛的一名侍者。
第八位:伐阇羅弗多羅,意譯為“金剛子”。
第九位:戍博迦,有“賤民”、“男根斷者”之意,可見其出身不高,或為一名宦者。
第十位:半托迦,與第十六位注荼半托迦是兄弟二人。據(jù)說他們的母親是大富長者之女,與家奴私通,逃奔他國,久而有孕,臨產(chǎn)歸來時,在途中生了二子。大的叫半托迦,意譯為“大路邊生”;小的叫“注荼半托迦”,意譯為“小路邊生”。兄聰明弟愚鈍,但均出家成了羅漢。
第十一位:羅怙羅,意譯“覆障”、“障月”、“執(zhí)月”。他是釋迦在俗時所生的的兒子。十五歲出家,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稱為“密行第一”。
第十二位:那迦犀那,意譯“龍軍”,習(xí)稱“那先比丘”。生于佛滅后,七歲出家,曾在舍竭國答國王彌蘭陀之問,大闡佛法。
第十三位:因揭陀。
第十四位:伐那婆斯。
第十五位:阿氏多,是佛的一名侍者。
第十六位:就是我們在前邊已經(jīng)介紹過的注荼半托迦。
五代時,對羅漢的尊崇開始風(fēng)行。因此,畫家們除畫出十六羅漢像外,又加了兩位,據(jù)說這兩位就是《法住記》的慶友尊者和譯者玄奘法師。今天的十八羅漢像,早是北宋的大文學(xué)家蘇軾在他所作的《十八阿羅漢頌》中進行描述的。但他并未寫出十八羅漢的名號。后來,他在另一篇《自海南歸過清遠峽寶林寺敬贊禪月所畫十八大阿羅漢》中才明確了他們的名號,是在原十六羅漢的基礎(chǔ)上加了“第十七位慶友尊者”;第十八位則稱為“賓頭盧尊者”。宋咸淳五年(1269年),志磐在他所著的《佛祖統(tǒng)記》中提出:慶友是《法住記》的作者,不應(yīng)在住世之列;賓頭盧為重復(fù)。第十七和第十八位應(yīng)當(dāng)是迦葉尊者和軍屠缽嘆尊者。到了清朝乾隆年間,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認為,第十七位應(yīng)是降龍羅漢,即嘎沙鴉巴尊者(也就是迦葉尊者);第十八位應(yīng)是伏虎羅漢,即納答密喇尊者(彌勒尊者)。以后的十八羅漢就以此為準(zhǔn)了。由于羅漢名字很長,漢化佛教便根據(jù)他們的特征,給他們安上了言簡意賅的名字,便形成了現(xiàn)在的十八羅漢名號。他們是:
伏虎羅漢,賓頭盧跋啰墮阇尊者,曾降伏過猛虎;
喜慶羅漢,迦諾迦伏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
舉缽羅漢,迦諾迦跋厘墮阇尊者,是一位托缽化緣的行者;
托塔羅漢,蘇頻陀尊者,他因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靜坐羅漢,諾矩羅尊者,又為大力羅漢,因過去是武士出身,所以力大無窮;
過江羅漢,跋陀羅尊者,過江似蜻蜓點水;
騎象羅漢,迦理迦尊者,原是一名馴象師;
笑獅羅漢,伐阇羅弗多羅尊者,原為獵人,因?qū)W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稱;
開心羅漢,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于心中;
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舉起伸懶腰,而得此名;
沉思羅漢,羅睺羅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挖耳羅漢,那迦犀那尊者,以論“耳根清凈”聞名,故稱;
布袋羅漢,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
芭蕉羅漢,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后常在芭蕉樹下修行用功;
長眉羅漢,阿氏多尊者,傳說出生時就有兩條長眉;
看門羅漢,注荼半托迦尊者,為人盡忠職守;
乘鹿羅漢,賓羅跋羅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宮勸喻(諭)國王學(xué)佛修行;
降龍羅漢,慶友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
- 2023年山東導(dǎo)游資格考試導(dǎo)游服務(wù)能力考試題庫-綜合知識問答及參考答案660道
- 2023年四川導(dǎo)游資格現(xiàn)場考試題庫-知識問答及參考答案200道
- 2023年山東導(dǎo)游資格考試導(dǎo)游服務(wù)能力考試題庫-導(dǎo)游服務(wù)規(guī)范知識問答及參考答案180道
- 2023年山東導(dǎo)游資格考試導(dǎo)游服務(wù)能力考試題庫-導(dǎo)游應(yīng)變技能知識問答及參考答案160道
- 2016年高級導(dǎo)游等級考試導(dǎo)游綜合知識真題
- 2009年全國中級導(dǎo)游等級考試外語真題
- 查看導(dǎo)游證考試全部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