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我跟隨一位法國攝影師的鏡頭尋訪版納——為了認識它最純粹的一面,我們忽略了那些已經(jīng)商業(yè)化的表面浮華,真真正正地來了一次“上山下鄉(xiāng)”之旅。
經(jīng)過了漫長的長途車顛簸,我終于到了版納,此時我被顛得幾乎錯位,正要發(fā)作,我站在了版納的街上——陽光很暖,看著街上緩步行走的行人,裹著紗籠荷擔而纖腰翹臀的“小卜哨”,高大棕櫚樹的身影,突然間,一肚子的不快就煙消云散——這就是版納的魔力?
景洪是西雙版納的首府,人們習慣把它呼作“黎明城”,也是我們上山下鄉(xiāng)的起點。
寧靜的勐龍
距離“黎明城”最近的寨子是橄欖壩,傣語名字是“勐罕”,傣鄉(xiāng)的風光也就是從這里逐漸展開。但是由于距離太近,開發(fā)也相對成熟,壩子里到處停著各色的旅游巴士,而游人們也像天外來客一樣煞風景,所以,“去大勐龍”——攝影師發(fā)話了,司機繼續(xù)前行。
大勐龍是距離景洪較遠的一個縣城,距離中緬邊境很近,抵達時已經(jīng)是正午。
沿著一條泥濘小路走進村寨,才知道傣家竹樓的神秘之處。傣族竹樓,是用幾十根大木柱支撐起來的“空中樓閣”,地板用竹片鋪砌。樓上住人,樓下四面敞開用于堆放雜物和養(yǎng)牲畜。
午后,大部分傣家人都到田間勞作,寨中靜得連一根針都能聽到,土路上安詳?shù)靥芍脦字环暑^大耳的豬,睜眼看看我們便又旁若無人地轉(zhuǎn)頭昏昏大睡。攝影師開始忙活起來,在寨子里東跑西躥,偶然碰到幾個腰纏紗籠、腳蹬高腰水靴的傣族女人從自家門出來,便成為打破寧靜漣漪的石子。
在村中轉(zhuǎn)了兩圈,我們沒有見到幾個人,只在村中的奘房前遇到兩個沙彌,沖我們微笑點頭。一村一寺,一寨一廟,這是傣族村寨的特色,而傣家人把這種村中的寺廟稱為奘房,村人問卜前程、紅白喜事等大小儀式都要在這里舉行。奘房很美,古舊的瓦頂寫著它陳年的歷史,屋檐下粉飾著金光閃閃的圖案卻又顯示出它豪華的身份。我們對著奘房頻按快門,披著橙黃色袈裟的沙彌摸著腦袋好奇地看了一會兒也轉(zhuǎn)身離去,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奘房任我們自由出入。傣鄉(xiāng)的寺就是這個樣子,四周空空蕩蕩,平常的像是自家的大院子!
在勐混逛周末集市
“露水一散,集市就散!边@是版納日常集市的寫照;而周末集市卻不一樣,要開一整天,四鄉(xiāng)八鎮(zhèn)的族人都會過來趕集,熱鬧非常。為了拍到趕集熱鬧的圖片,我們特意驅(qū)車前往勐混。
傣族少女們趕集都會打扮得很漂亮,腳穿半高跟皮鞋,身上大紅大綠,手中再舉把色彩鮮艷的遮陽傘,未婚的把烏黑長發(fā)編成辮子、已婚的要歪盤著頭發(fā),在鬢角插一支散發(fā)著香味的鮮花,無論是在晨霧中還是在烈日下,即便是集市上有再多的人流,依然赫然奪目。
勐混的市場很大,在一個大棚里,一眼望不到頭。趕集的人隨著太陽的升起漸漸增多。周末集市是四鄉(xiāng)八鎮(zhèn)里的集市之一,攤販們售賣貨品也很豐盛,棉布、鞋帽、服裝、書包、蔬菜、水果直至針頭線腦、山貨野味一應俱全。
闖進阿克族村寨
除了傣族女人外,周末市場上經(jīng)常會看到很多裝束更加特別的民族,轉(zhuǎn)悠著,我們碰到了一個穿著綠色長外衣,頭纏圍巾,雙耳掛著巨大耳環(huán)的女人,后來一問旁邊的攤販才知道這是阿克族。“既然她們到這里趕集,那么她們的村寨距離這里也不遠!”大家便從市場中撤出上車,向緬甸邊境方向開去。
開了不遠,遠遠地就看見半山腰有一個稀稀落落搭著四腳木屋的寨子,我們徒步走了上去。路很不好走,坑坑洼洼忽高忽低;而四腳木屋建得隨意至極,高一處低一處,左一處又一處。
到了寨子中間,兩個阿克族的老人正坐在木屋的前面閑聊,一個懷里抱著一個光*的嬰兒,另一個靠在身后木屋支腳上吸煙?吹轿覀,兩個人抬了一下頭,刻滿風霜的銅色面龐上閃過一絲驚訝,瞬間又安詳了下來,依然在輕輕交談著。我沖她們笑一下,兩個老人也很和藹,不懂漢語,只是看著我們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