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兒國學經(jīng)典故事 篇一
挨杖傷老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一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哭泣。他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說明了他非常孝敬母親。有詩頌曰: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guān)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
2.幼兒國學經(jīng)典故事 篇二
管鮑之交春秋時鮑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
他們倆曾經(jīng)合伙做生意,一樣地出資出力。分利的時候,管仲總要多拿一些。別人都為鮑叔牙鳴不平,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財,只是他家里窮呀。
管仲幾次幫鮑叔牙辦事都沒辦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職。別人說管仲沒有才干,鮑叔牙又出來替管仲說話:這絕不是管仲沒有才干,只是他沒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機會而已。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當兵參加戰(zhàn)爭而三次逃跑,人們譏笑地說他貪生怕死。鮑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家里有老母親需要奉養(yǎng)啊!"
后來,鮑叔牙當了齊國公子小白的謀士,管仲為齊國另一個公子糾效力。兩位公子在回國繼承王位的爭奪戰(zhàn)中,管仲曾驅(qū)車攔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帶。小白彎腰裝死,騙過管仲,日夜驅(qū)車搶先趕回國內(nèi),繼承了王位,稱為齊桓公。公子糾失敗被殺,管仲也成了階下囚。
齊桓公登位后,要拜鮑叔牙為相,并欲殺管仲報一箭之仇鮑叔牙堅辭相國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遠勝于己,力勸齊桓公不計前嫌,用管仲為相。齊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鮑叔牙所言,管仲的才華逐漸施展出來,終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3.幼兒國學經(jīng)典故事 篇三
周處除三害三國時有個人叫周處,他在義興非常出名。當然他出的不是美名,而是惡名。因為他個子比較高,從小就死了父親,沒有讀書的機會,人很野蠻,動輒就用拳頭打人,老百姓都害怕他。義興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只白額虎,再加上周處,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當?shù)胤Q之為"三大禍害"。
后來有人想了個辦法,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希望三個禍害通過內(nèi)戰(zhàn)互相殘殺。于是周處立即殺了猛虎,又下河去斬蛟龍。周處同蛟龍一起搏斗,三天三夜都沒有出來,當?shù)匕傩斩颊J為他死了,高興地對此表示慶賀。
結(jié)果周處殺死蛟龍后,從水中出來了,聽說鄉(xiāng)人為自己已死而慶賀,方知大家把他當作禍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后來他尋訪有修養(yǎng)的名人陸云聽從他的教導,洗心革面、改過自新,最終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4.幼兒國學經(jīng)典故事 篇四
對癥下藥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你父親、兄長都還在,他們的閱歷與經(jīng)驗比你豐富,應該先問問他們,不要急著動手!
接著,冉有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當然要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后,大惑不解,就問:“子路和冉有的問題是同樣的,為什么您的答案卻不一樣?”
孔子答道:“子路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經(jīng)觀察,比較草率沖動,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后行;冉有遇事畏縮,沒有魄力,他需要勇氣與膽量,所以我鼓勵他不要猶豫,聽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動!
5.幼兒國學經(jīng)典故事 篇五
石崇斗富在晉朝,石崇曾與晉武帝的舅父王愷以奢靡相比:王愷飯后用糖水洗鍋,石崇便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四十里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錦步障。晉武帝暗中幫助王愷,賜了他一株珊瑚樹,高二尺許,世所罕見。王愷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揮起鐵如意,將珊瑚樹打得粉碎,然后一笑置之:“別心疼,我賠你就是。”便命左右取來六七株珊瑚樹,個個皆高三四尺,比王愷那株強多了。王愷只好認輸,兩只腳抹油走人,連擊碎的珊瑚樹也不要了。
然而如此攀比完全是愚者之舉,人活著的關(guān)鍵在于德行和學識,一個人只要品學兼優(yōu),生活再貧寒也不可恥。就像孔子的弟子顏回,他雖然家境貧窮,可卻安貧樂道、敏而好學,孔子教他一種道理,他馬上就能觸類旁通、聞一知十,把孔子的思想發(fā)揚光大?鬃訉λ挠韬裢,但可惜他32歲就死了。對于顏回的德行,孔子曾贊嘆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币馑际牵伝爻燥垥r用一節(jié)竹筒當碗,喝水時直接用瓢盛水,住在極為簡陋的巷子里,別人看他那么貧窮,都替他憂愁,可他卻不改其樂,還是非常達觀。
6.幼兒國學經(jīng)典故事 篇六
查道訪親宋朝有個人叫查(zh。┑溃幸惶焖推腿颂糁Y物去拜訪遠方親戚。由于忘了帶干糧,又找不到吃飯的地方,中午時他們特別餓。仆人建議從禮物中拿些食物吃。查道說:“這怎么行呢?這些禮物既然要送人,就是人家的東西了,我們怎么可以偷吃呢!”結(jié)果,兩個人只好餓著肚子趕路。
【智慧小語】:《弟子規(guī)》中說:“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币馑际钦f:借用別人的東西,必須當面向主人索求。如果不問一聲就隨便拿走,那就是偷盜的行為。
7.幼兒國學經(jīng)典故事 篇七
李績焚須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績,一次他姐姐病了,他就親自照料她,為姐姐燒火煮粥時,火苗燒了他的胡須。
姐姐非常不忍心,勸他說:“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這樣辛苦呢?”李績立即回答:“您病得這么重,讓其他人照顧,我不放心。您現(xiàn)在年紀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給您煮粥,也沒有太多機會了!
李績能這樣對待自己的姐姐,實在是難能可貴。
8.幼兒國學經(jīng)典故事 篇八
陸績懷橘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特別孝順父母。6歲那年,一次他到袁術(shù)家里做客,袁術(shù)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里。后來他向袁術(shù)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里滾出三個蜜橘來。袁術(shù)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他回答說:“我沒見過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嘗嘗!痹g(shù)聽了大為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他感嘆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梁!”的確,據(jù)有關(guān)歷史記載,陸績長大后對國家的貢獻相當大。
9.幼兒國學經(jīng)典故事 篇九
生花妙筆江西撫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負籍遠游,曾挑著書箱行李,從家鄉(xiāng)臨川,來到宜黃鹿崗薌林書院求學。在杜子野先生指導下,他勤奮苦讀,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閱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得知李白/夢見自己所用的筆頭上長了一朵美麗的花,因此,才思橫溢,后來名聞天下。于是他拿著書問杜子野先生:“先生,人世間難道真會有生花筆嗎?”
杜子野正色道:“當然有。∈聦嵣嫌械墓P頭會長花,有的筆頭不會長,只是我們的肉眼難以分辨罷了!
王安石見杜子野先生如此認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給我一支生花筆嗎?”
于是,杜子野拿來一大捆毛筆,對王安石說:“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筆,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筆,究竟是哪一枝,連我也辨不清楚,還是你自己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學生眼淺,請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著胡須,沉思片刻,嚴肅地說道:“你只有用每枝筆去寫文章,寫禿一支再換一支,如此一直寫下去,定能從中尋得生花筆。除此,沒有別的辦法了。”
從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導,每日苦讀詩書,勤練文章,足足寫禿了五百枝毛筆?墒沁@些筆寫出來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說還沒有從中找到“生花筆”。他有些泄氣,于是又去問杜子野先生:“先生,我怎么還沒有找到那枝生花筆呢?”
杜子野沒有說什么,飽蘸墨汁,揮筆寫了“鍥而不舍”四個大字送給他。
又過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給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筆都寫禿了,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筆寫了一篇《策論》,突然,他覺得文思潮涌,行筆如云,一篇頗有見地的《策論》一揮而就。他高興得直跳了起來,大聲喊:“我找到生花筆了!”
從此,王安石用這枝“生花筆”學習寫字,接著鄉(xiāng)試、會試連連及第。以后又用這枝筆寫了許多改革時弊、安邦治國的好文章,被后人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幼兒國學經(jīng)典故事 篇十
一張一馳,文武之道有一次,子貢參觀完十二月合祭百神的祭禮,回來后拜見孔夫子,孔夫子于是問子貢說:“你覺得快樂嗎?”
子貢答道:“一國的人都高興得像發(fā)了狂似的,可是我并不覺得有什么可快樂的。”
孔子微笑著說:“百日的勞苦,一天的歡樂,這是君主的恩澤,不是你所能了解的。每日緊張勞苦卻不休息,就連文王、武王也辦不到;而只放逸享樂卻不努力,文王和武王也是不做的。能夠勞逸結(jié)合,有緊有松,才是真正的文武之道!
11.幼兒國學經(jīng)典故事 篇十一
上行下效有一天,齊景公宴請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舉杯助興,高談闊論,直到下午才散。酒后,君臣余興未盡,大家一起射箭比武。輪到齊景公,他舉起弓箭,一支箭也沒射中靶子,然而大臣們卻在那里大聲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聽了,很不高興,他沉下臉來,把手中的弓箭重重地摔在地上,深深嘆了一口氣。
正巧,弦章從外面回來。景公傷感地對弦章說:“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晏子死了已經(jīng)17年了,從那以后,就再也沒有人愿意當面指出我的過失。剛才我射箭,明明沒有射中,可他們卻異口同聲一個勁地喝彩,真讓我難過呀!”
弦章聽了,深有感觸。他回答景公說:“這是大臣們不賢。論智慧,他們不能發(fā)現(xiàn)您的過失;談勇氣,他們不敢向您提意見,唯恐冒犯了您。不過呢,有句話說'上行下效’。國君喜歡穿什么衣服,臣子就學著穿什么衣服;國君喜歡吃什么東西,臣子也學著吃什么東西。有一種叫尺蠖(huò)的小蟲子,吃了黃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變成黃色;吃了藍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又變成藍色。剛才您說,17年來沒有人再指出過您的過失,這是否是因為晏子去世后,您就聽不進批評而只喜歡聽奉承的話呢?”
齊景公聞言豁然開朗。
12.幼兒國學經(jīng)典故事 篇十二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孔子說:“我死以后,子夏的學問會越來越好,子貢的學問卻會退步!痹右苫蟮貑枺骸盀槭裁茨?”
孔子道:“子夏喜歡與比他賢德的人在一起,而子貢卻喜歡與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不了解他的兒子,可以看看他的父親;不了解一個人,可以看他所交往的朋友;不了解君主,可看他所任用的人;不了解一個地方的土質(zhì)如何,看那兒長出的草木狀況便可知道。所以說,跟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長滿香花草的房子里,時間久了之后,也不覺得香了,因為已經(jīng)與它同化。而跟不善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走進出售鮑魚的店里,時間久了,也不覺得臭了,因為也被它同化了。朱砂放的地方,往往會變成紅色;而貯藏漆的地方,就變成了黑色。因此,君子必然謹慎地選擇與自己在一起的人!
13.幼兒國學經(jīng)典故事 篇十三
神來之筆有一年,孫權(quán)在自己的書房中新添了一道屏風,精美的木架上蒙了雪白的絹素。畫家曹不興應召為其在絹素上配畫。
曹不興拿起筆,蘸了墨,準備作畫。哪知道稍不留神,毛筆誤點下去,他急忙收筆,但已經(jīng)來不及了,雪白的絹面上頓時出現(xiàn)了一個小墨點。
旁邊的人都惋惜道:“敗筆,真可惜。”
曹不興對著小墨點仔細端詳了片刻,不慌不忙把小墨點改畫成一只蒼蠅,再在旁邊畫了許多花花草草。整個畫面布局勻稱,生動逼真,尤其是那只蒼蠅更栩栩如生,好像真的一樣。圍觀的人都驚嘆不已。
后來,孫權(quán)觀賞這幅畫時,發(fā)現(xiàn)了畫中這只蒼蠅,想趕走它,便伸手去彈了幾下,可是蒼蠅并沒有飛走。他很是疑惑,再仔細一看,方知是曹不興畫上去的,忍不住贊道:“好!實乃神來之筆!
14.幼兒國學經(jīng)典故事 篇十四
管寧割席《世說新語》中有這么一則故事:管寧和華歆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床睡覺,成天形影不離。
有一次,他們在田里鋤草。管寧挖到了一錠金子,但他對此沒有理會,繼續(xù)鋤他的草。華歆得知后,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拾起金子摸來摸去,愛不釋手。管寧見狀,一邊干活,一邊責備他:“錢財應該靠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華歆聽了,不情愿地丟下金子回去干活,但不住地唉聲嘆氣。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說什么,只是暗暗地搖頭。
又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這時一個大官在窗外經(jīng)過,敲鑼打鼓,前呼后擁,威風凜凜。管寧對外面的喧鬧充耳不聞,好像什么都沒發(fā)生一樣。華歆卻被這種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連書也不讀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看熱鬧。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等到華歆回來后,就當著他的面,把席子割成兩半,痛心地宣布:“我們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后,我們就像這割開的草席一樣,再也不是朋友!”這即是歷的“管寧割席”。
15.幼兒國學經(jīng)典故事 篇十五
以人為鏡唐太宗是一個文武雙全,英明蓋世的能人,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他身邊有兩位監(jiān)督他言行的“明鏡”:一為長孫皇后,另一位乃忠義賢良的魏征。皇上一有過錯,他們立即會巧妙地指出。
據(jù)《貞觀政要》一書所載:唐太宗喜歡一只小鷂子,一日正在玩鳥,魏征來了,太宗怕魏征指責自己,趕快把小鳥藏到懷中。魏征假裝沒看到,故意留下來與他商談國家大事。太宗心里雖為鳥著急,卻也怕暴露,因為他信任、敬畏魏征。等魏征走后,太宗取出懷里心愛的小鳥一看,早已命歸黃泉了。于是傷心地回到后宮,大發(fā)雷霆說:“我非殺掉這個田舍翁不可!”皇后聞之,問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禮服向太宗行禮道賀:“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唐朝有魏征這樣的好臣子,又有您這樣的好皇帝,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好現(xiàn)象,國家興盛指日可待!惫适固跐u漸平息了怒氣。
唐太宗就“以人為鏡”常觀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于改過、從善如流。后來魏征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征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