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學經(jīng)典故事閱讀 篇一
孟母斷機
孟子小時候厭倦學習,有一天不愿讀書,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著馬上將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孟子非常孝順,忙跪下來問:“您為什么要這樣?”孟母告訴他:“讀書求學不是一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織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以后怎能成才呢?”
若是現(xiàn)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話就扔給母親:“這是你自己的事!钡献拥母吘共煌话,他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從此一心向?qū)W,再也不隨便曠課,后來繼孔子而成為“亞圣”。
【智慧小語】《弟子規(guī)》中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應(yīng)順承!睂Ω改搁L輩的責備,理應(yīng)樂于聽受。對父母的批評,也要視為一種教誨。
2.國學經(jīng)典故事閱讀 篇二
黃香溫席
古代有個叫黃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歲時母親去世,從此他更細心地照顧父親,一人包攬了所有的家務(wù)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親著涼,就先鉆到冰冷的被窩里,用身體溫熱被子后,再扶父親睡下。不像現(xiàn)在,可以開電熱毯、開暖氣,那時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體。到了夏天,為了使父親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涼席扇涼,再請父親去睡。
黃香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學上有所成就,后來他當上了以孝聞名的好官,人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語】用孝順的心對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養(yǎng);用慈悲的心對待眾生,眾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用恭敬孝養(yǎng)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這個世界會因為你的存在而變得格外美好。
3.國學經(jīng)典故事閱讀 篇三
李績焚須
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績,他姐姐病了,他就親自照料她,為姐姐燒火煮粥時,火苗燒了他的胡須。
姐姐非常不忍心,勸他說:“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這樣辛苦呢?”李績立即回答:“您病得這么重,讓其他人照顧,我不放心。您現(xiàn)在年紀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給您煮粥,也沒有太多機會了!
李績能這樣對待自己的姐姐,實在是難能可貴。
【智慧小語】:在古代,人們把所有人都當作兄弟姐妹,我們現(xiàn)在雖做不到這一點,但至少也要與家人和睦相處。倘若這一分愛都不能付出,那么這個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樣,確實不好說。
4.國學經(jīng)典故事閱讀 篇四
相煎何急
以前在三國時期,曹丕得了王位后,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才華,就故意刁難他:讓他七步成詩,題目是“兄弟”,但不能出現(xiàn)“兄弟”二字,作不出來就要砍頭。所幸的是,曹植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很快就作了一首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詩中用了一個比喻:豆子被放在鍋里煮,而用來煮豆的是豆稈,所以豆子在鍋里哭泣:“我們本為同根所生,何必要急于相殘?”以此來影射曹丕的狠心。曹丕聽后,心感慚愧,就不殺曹植了。
【智慧小語】:縱觀上下幾千年歷史,帝王子孫中,為了名聲地位而手足相殘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和睦相處、互忍互讓的,少得可憐。生存在這個世間,若想活得快樂,的方法就是要懂做人的原則,假如不懂,就不可能做好,做不好也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就是規(guī)律。
5.國學經(jīng)典故事閱讀 篇五
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zhì),臨行前對魏王說:“假如一個人說街市上出現(xiàn)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恭說:“如果兩個人說街市上出現(xiàn)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將信將疑!
龐恭又說:“倘若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xiàn)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相信了!
龐恭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可經(jīng)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老虎了,F(xiàn)在趙國離魏國比這里的街市遠多了,議論我的又不止三個人,如果我走后有人說我壞話,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后來太子結(jié)束了人質(zhì)的生活,但魏王果真聽信了小人讒言,沒有再召見龐恭。
【智慧小語】:判斷一件事的真?zhèn)危荒芷犉,必須?jīng)過細心考慮,不然就會誤把謠言當真。評論他人要小心謹慎,看別人有過錯時,一定要再三觀察,否則,妄加揣測就開始誹謗,有時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會給他人帶來終身的傷害。
6.國學經(jīng)典故事閱讀 篇六
失人之察
《呂氏春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絕糧于陳國與蔡國之間時,七日七夜沒吃到飯,只能無精打采地躺在那里。一天,弟子顏回找來一點米,準備煮給老師吃。煮到快熟時,顏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鬃忧那牡乜丛谘劾,覺得顏回有點失“禮”,所以不大高興。
過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先吃?鬃由魄傻卣f:“我剛剛夢見先君了,故應(yīng)把干凈的食物先供養(yǎng)再吃!鳖伝伛R上回答:“萬萬不可!剛才有土灰掉進鍋里,我雖把它抓出來吃了,但飯已經(jīng)弄臟了,所以不能供養(yǎng)先君!贝藭r,孔子才知道錯怪顏回了。
事后,孔子深有感觸地嘆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币馑际钦f: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時并不可靠;我依賴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時也靠不住。弟子們要切記:了解一個人,本來就不是很容易的!
【智慧小語】:有人認為“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有時候也不一定。不要認為自己所見所聞都千真萬確,不容懷疑,憑一己之見判斷別人的好壞,不一定特別可靠,很可能雜有不實的成分。
7.國學經(jīng)典故事閱讀 篇七
周處除三害
三國時有個人叫周處,他在義興非常出名。當然他出的不是美名,而是惡名。因為他個子比較高,從小就死了父親,沒有讀書的機會,人很野蠻,動輒就用拳頭打人,老百姓都害怕他。義興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只白額虎,再加上周處,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當?shù)胤Q之為“三大禍害”。
后來有人想了個辦法,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希望三個禍害通過內(nèi)戰(zhàn)互相殘殺。于是周處立即殺了猛虎,又下河去斬蛟龍。周處同蛟龍一起搏斗,三天三夜都沒有出來,當?shù)匕傩斩颊J為他死了,高興地對此表示慶賀。結(jié)果周處殺死蛟龍后,從水中出來了,聽說鄉(xiāng)人為自己已死而慶賀,方知大家把他當作禍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后來他尋訪有修養(yǎng)的名人陸云,聽從他的教導,洗心革面、改過自新,終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智慧小語:人哪有不犯錯誤的,一個人首先應(yīng)該知慚有愧,方能悔過自新。有愧即是指對那些下劣諸輩及其所行之惡劣事情,生起極大的憂愁心與厭煩心。
8.國學經(jīng)典故事閱讀 篇八
鹿乳奉親
春秋時期的郯(tán)子,生性至孝,歷來為人所稱道,被視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國歷傳頌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視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體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別傷心,到處求醫(yī)。聽說鹿乳能治好雙親的眼疾,他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舉箭射他,他趕緊大叫,并將實情相告。獵人聽后非常感動,想辦法給他弄來鹿乳,并護送他出山。
【智慧小語】《弟子規(guī)》中說:“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有命令,要趕快行動,不應(yīng)該拖拉,這也是孝敬父母的舉動。從小若有這樣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會去孝養(yǎng)。
9.國學經(jīng)典故事閱讀 篇九
老漢粘蟬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孔子帶著弟子到楚國去,路上經(jīng)過一個樹林,在樹林中有個駝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輕松,就像在地上撿知了一樣。
孔子問:您的動作真是巧!有什么門道嗎?老人說:我確實有自己的辦法,我經(jīng)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疊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已經(jīng)很少了;疊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十次也不會超過;疊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就會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樣容易。我立定身子,猶如立著的斷木樁,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大地大,萬物品類繁多,但我一心專注于知了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后、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這樣為什么不能成功呢!
后孔子轉(zhuǎn)過身來對弟子說:“專心致志,本領(lǐng)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人所說的道理。”
【智慧小語】一個人如果能夠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集中精力,勤學苦練,就可以掌握一門過硬的本領(lǐng)。
10.國學經(jīng)典故事閱讀 篇十
舜的故事
《史記》中記載,舜的父親是個瞎子,生母去世后,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并生了一個兒子。父親喜歡后妻的兒子,總想殺死舜,遇到小過失就要嚴厲懲罰他。但舜卻孝敬父母、友愛弟弟,從來沒有松懈怠慢。舜非常聰明,他們想殺死舜的時候,卻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時候,他又總在旁邊恭候著。
有,舜爬到糧倉頂上去涂泥巴,父親就在下面放火焚燒糧倉,但舜借助兩個斗笠保護自己,像長了翅膀一樣,從糧倉上跳下來逃走了。后來,父親又讓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鑿出一條通往別處的暗道。挖井挖到深處時,父親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從暗道逃開了。他們本以為舜必死無疑,但后來看到舜還活著時,就假惺惺地說:“你跑到哪里去了?我們特別想你啊……”他們經(jīng)常想方設(shè)法害舜,但舜不計前嫌,還像以前一樣侍奉父親、友愛弟弟。后來他的美名遠揚,堯帝知道后,就把兩個女兒嫁給他,并讓位于他,天下人都歸服于舜。
【智慧小語】:父親心術(shù)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要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他的德行崇高,非常令人贊賞。有這樣的胸襟與對道德的堅守,才能讓他有機會得到先王的賞識,成為受人愛戴的賢明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