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兒園簡單古詩與譯文 篇一
風
李嶠〔唐代〕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文
風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注釋
解落:吹落,散落。解:解開,這里指吹。
三秋:秋季。一說指農(nóng)歷九月。
能:能夠。二月:農(nóng)歷二月,指春季。
過:經(jīng)過。
斜:傾斜。
2.幼兒園簡單古詩與譯文 篇二
靜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
我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xiāng)。
注釋
靜夜思:靜靜的夜里,產(chǎn)生的思緒。
床:今傳五種說法。
一指井臺。已經(jīng)有學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xié)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jié)果寫成論文發(fā)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chuàng)作了《詩意圖》。
二指井欄。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jié)構(gòu)水井。古代井欄有數(shù)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nèi),這方框形既像四堵墻,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系,其關系的發(fā)生則是由于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墩f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墻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我們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xiāng)之情。
既然作者抬頭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nèi),在室內(nèi)隨便一抬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體是什么,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jīng)·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敝f,講得即是臥具。
五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馬扎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xiàn)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一種坐具)。
疑:好像。
舉頭:抬頭。
3.幼兒園簡單古詩與譯文 篇三
詠柳
賀知章〔唐代〕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譯文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嫩綠的新葉,輕垂的柳條像千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是那二月的春風,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注釋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
妝:裝飾,打扮。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shù)量詞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shù)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絳(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這里指像絲帶一樣的柳條。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4.幼兒園簡單古詩與譯文 篇四
山村詠懷
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 九十枝花。
譯文
不知不覺一走就離家二三里遠了,輕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
路邊亭臺樓閣有六七座,還有八 九十枝的鮮花在綻放。
注釋
去:指距離。
煙村:被煙霧籠罩的村莊。
亭臺:泛指供人們游賞、休息的建筑物。
簡析
這首詩通過列錦的表現(xiàn)手法把煙村、人家、亭臺、鮮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構(gòu)成一幅田園風光圖,并創(chuàng)造出一種淡雅的意境,表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兩句是一種線狀的視覺印象,“一去”做水平運動,”二三“虛指數(shù)量多,炊煙裊裊呈垂直狀態(tài),“亭臺六七座,八 九十枝花”兩句變換為點狀視覺印象:亭臺座座,鮮花朵朵。
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每句安排一個量詞,即“里”、“家”、“座”、“枝”,新穎有變化,也在每句中安排兩三個數(shù)字:“一”字打頭,“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 九十”又回歸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數(shù)目的十個漢字按照自然數(shù)序同小路、煙、村、亭臺、鮮花編織在一起,隨著詩句和畫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幾筆就構(gòu)成一幅自然樸實而又朦朧的山村風景畫,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5.幼兒園簡單古詩與譯文 篇五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唐代〕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唯通:惟)
譯文
友人在黃鶴樓與我辭別,在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
孤船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際奔流。
注釋
黃鶴樓:中國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于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祎于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現(xiàn)存樓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達。廣陵:即揚州。
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
辭:辭別。
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指艷麗的春景。
下:順流向下而行。
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盡:盡頭,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見:只看見。
天際流:流向天邊。
天際:天邊,天邊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