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字成語小故事閱讀 篇一
鴻門宴
【成語故事】公元前206年,項羽率大軍入關(guān)進駐鴻門,準備消滅劉邦。經(jīng)項羽叔父項伯的調(diào)解,劉邦親赴鴻門去拜見項羽,項羽設(shè)宴相待。席間項羽謀士范增命項莊舞劍,伺機刺殺劉邦。項伯見勢不妙,也拔劍起舞掩護劉邦。劉邦乘機入廁,在樊噲等掩護下逃回大本營。
【出處】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解釋】鴻門:地名,今陜西臨潼東北。指不懷好意的宴請或加害客人的宴會。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加害客人的宴會
2.三字成語小故事閱讀 篇二
東道主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曾經(jīng)在國外流浪逃亡長達十九年,有一次在他路過鄭國的時侯鄭國對他不理不睬。重耳回國即位當了晉文公以后,他聯(lián)合秦國一起出兵攻打鄭國,準備報這一己私仇。鄭文公見大軍逼近如熱鍋上的螞蟻般著急。這時大夫佚之狐獻計道:“我國形勢不容樂觀,但如果能請燭之武前去請秦穆公退兵便能夠有驚無險。”于是當晚便將燭之武送出城外到秦營中面見秦穆公。燭之武對秦穆公說:“鄭國若是亡國,國土只能就近并入晉國的范圍,這樣晉國的勢力就越來越強大了,秦國反而不如晉國了,秦王聯(lián)合晉國滅鄭國的行動實在是讓人不解。鄭國如果能夠作為秦國的東道主,秦國的達官貴人們路過鄭國的時侯鄭國一定會盡好地主之誼,款待好秦國的貴賓,這樣大大的方便秦國的外交出行。況且,晉國野心勃勃,他滅了鄭國后勢力繼續(xù)擴張便會想往秦國方向擴張,還望秦王三思而行啊!”秦穆公聽完燭之武的話后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命令大軍消消撤退,晉文公見秦軍退兵也便只好也班師回朝了。
3.三字成語小故事閱讀 篇三
空城計
三國時期,諸葛亮失掉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十五萬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只有一群文官和兩千五百名士兵。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嚇得面色如土。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后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失措,我略施小計,便可教司馬懿退兵。”諸葛亮傳令把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二十名士兵喬裝打扮成百姓在灑水掃街。諸葛亮披上鶴氅,戴上綸巾,領(lǐng)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不緊不慢地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不敢輕易入城,便快馬加鞭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后笑道:“這怎么可能呢?”他令三軍停下,自己前去觀看。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書童手捧寶劍;右面書童手里拿著拂塵。城門里外二十多個百姓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后疑惑重重,便來到中軍,令后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后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諸葛亮家中無兵,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為什么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小心翼翼,不曾掉以輕心冒過險,F(xiàn)在城門大開,里面必有埋伏,我軍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4.三字成語小故事閱讀 篇四
鶴乘軒
【成語故事】公元前668年,衛(wèi)惠公的兒子姬赤成為衛(wèi)懿公后,不思富國強兵之道,整天喜歡養(yǎng)鶴,甚至荒唐到給鶴封官位,享官祿,專門把大夫乘坐的車子給鶴乘坐。百姓怨聲載道。北方狄國借機出兵攻打衛(wèi)國,衛(wèi)國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衛(wèi)懿公被狄兵所殺。
【典故】衛(wèi)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春秋·魯·左丘明《左傳》
【釋義】衛(wèi)懿公讓鶴乘坐大夫坐的車子。比喻濫用官位,濫竽充數(shù)。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濫竽充數(shù)
5.三字成語小故事閱讀 篇五
門外漢
成語故事:宋代詩人蘇東坡,在造訪江州東林禪院常總禪師時,因悟禪理,寫下了《宿東林偈》詩:“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據(jù)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記載:“(證悟法師)乃謁護國此庵云禪師,夜語次,師舉東坡《宿東林偈》,且曰:‘也不易到此田地。’庵曰:‘尚未見路徑,何言到耶?’曰:‘祇如他道: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這個消息?’庵曰:‘是門外漢耳!闭f的是,證悟法師造訪庵云禪師,夜晚談話中間,證悟以蘇東坡寫的《宿東林坡》為例,認為蘇東坡已經(jīng)有很深的佛學造詣,庵云卻認為蘇東坡尚未見路徑,“是門外漢耳”。
6.三字成語小故事閱讀 篇六
大手筆
“若無大手筆,誰堪創(chuàng)世紀?”大手筆就是“筆桿子”的別稱,妙手著文章!肮P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這個大手筆的主人公是誰呢?他就是東晉文人王珣。據(jù)說他從小才思敏捷,膽識過人,口若懸河,下筆成文,20歲時擔任大司馬桓溫的主簿。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送給他一支像椽子那樣大的筆,預感有大手筆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為晉孝武帝寫祭文。這還真有點玄乎啊!
現(xiàn)在,筆力雄健、根基深厚的大作家、大理論家、大著述家及規(guī)模和名氣較大的作品,統(tǒng)統(tǒng)都稱“大手筆”。